小学阅读理解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983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23: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西风的话教案-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大话西游的主题曲)
第七部分




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


2


掌 握分段
(

)
与概括段
(

)
意的方法< br>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


提高阅读理解时的阅读速度

教学难点

掌握阅读理解的相关文体知识的概念与
作用,如六要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教学课时

六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知识精讲

(

)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要求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
< br>3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
词语的感情色彩。


1
4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 br>会其表达效果。

5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 步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
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
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 、憎恶、崇敬、向往、同
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
会诗人 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
理想。

8
、学习流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
用法。

10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
容和情感。

11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
己的阅读面。

(

)
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怎样提高阅读兴趣


2
首先,从自己喜欢读的书开 始读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读
的书,例如有的人喜欢童话寓言,有人的喜欢科幻读物,有的人
喜欢看人物传记,有的人喜欢看文学名著。选择你最喜欢的书去
读,肯定会兴趣盎然,感受到读 书的快乐,越读越想读。




其次,带着工具书帮助阅读。碰到不认识的字,你可以查字
典;
碰到书上提到的地名或历史背景,
你可以翻地图 或历史年表。
阅读的障碍扫除了,读起来顺利了,兴趣也就高了。




第三,在读书的时候尽可能把“读”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
边读书边想象,边读书边 思考和联想,还可以把书上的情景画成
图,或者把书上介绍的试验、制作,自己学着做一做,这样读书< br>一定会更有趣。




第四,和同学一起读同一本书。读后互相讨论,交流体会,
共同评论书中的人物性格等,有不同看法的不妨开展讨论,争论
相持不下,双方回去再看书,从书上找资料、论据,下一次再讨
论。这样相互切磋,不但会使你的读书兴 趣大增,而且也会对书
的内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2
、读书要有选择




当你起进图书馆或书店 ,面对满架满柜的图书,真有点像驶
进茫茫大海的小船一样找不到方向:这么多书,读什么好呢?确实,读书需要选择。


3

首先,当然是选好书。所谓的好书,是指思想健康,内容正
确,读后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书。好书引人走正
路,坏书使人受毒害。不过现在社会上毕竟好书是多数,尤其是
“中小学生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 ”推荐折图书,你完全可以放心
地去选择、去读;而面对那些摆在地摊上出售的书,你可得小心
一点,那儿可能有坏书或不适合你的书。




其次,要选择内容 深浅、难易适当的书。
一开始就选很深的
书来读,你会因读不懂而失去兴趣,若是选一些内容简 单的书来
读,又不利于知识的增长,所以,最好是根据你的知识基础选择
你所需要的并能够读懂 的书。




第三,选择图书,既要面宽一点,又要有重点。读书的面太
窄了不好,如果只读学习参考书、辅导资料,别的书都不懂,你
的知识面就会狭 窄,
不利于进一步提高。
最好文学、
艺术、
自然、
社会各类书都要读 一点。但不是平均使用力气。而是应该根据自
己的兴趣爱好,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确定自己主攻的目标, 然后
围绕目标选择有关的书籍。




第四,社会上还有 一些言情、武打类的书,这些书,有的文
笔不错,故事情节性也很强。
但要有所选择,例如武打 类的书,
描写的人物世界基本是脱离现实生活的,
虚幻不实的。
如有兴趣,
不 妨就选一些写得较好的代表作阅读一下,但不要过于沉湎,以

4
至于整天手不释卷 ,更不要充当其中的某个角色加以模仿。言情
小说大多品位不高,与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 距离
太大,读了无益。




如果自己选择图书尚没有把 握,还可以向老师、家长请教,
请他们指导。另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选择图书的经验,
这样你选择图书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3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提高阅读能力,从
根 本上说,是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1)
要养成多读的习惯




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关 于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做
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
图书 资料”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要多读书,读好书,
好读书。

(2)
要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




古人 说过,读书要眼到心到。一开卷,就应该进入到书的情
境中去,不受周围噪音的干扰。有些学者为了培养 自己专心读书
的习惯,
执意到城门口或集市上去读书,
锻炼自己抗干扰的能力。
养成了这样的读书习惯,你就能在各种不利的读书环境中专心读
书了。


5
(3)
要养成努力读懂的习惯



在读书时碰到意思不理解的地方绝不能随便放弃,而要努力
把它弄懂。
你可以向老师、同学和家长请教,
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例如查字典等。

(4)
要养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




古人说:
“尽信 书,不如无书。
”你在读书时要动脑筋思考:
书上讲的是否真有道理?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精彩? 作者采用了
哪些表达方法?等等。
你也可以找出几个问题,
经过思考、
联想、
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用你的切身体会来赞同书上的观
点,或者举出相反的例子对书上 的观点提出质疑,这样,你才能
真正做书的主人。

(5)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阅读时在书上圈圈点点或摘下自己认
为重要的语句,或以眉批形式写上自己的见解、感受, 或在读后
整理书的内容线索,写出读书的心得体会。当然,在读书的时候
还要勤记忆,对于名言 佳句,精彩篇章,要多记忆,多背诵,集
腋成裘,终有大用。

(6)
要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 。要善于把在阅读中汲取的思想、
文化、知识营养,学到的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使

6
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比翼齐飞。

(

)
怎样预习课文




有 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
完成作业,
再加上自觉复习,
就能使成绩提高。
其实,
这还不够。
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 是说在老师上
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
获得的知识和方法 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
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不仅 学习
效果好,而且也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即使以
后没有老师教你,你自己也 能看书学习了。那预习的方法是怎样
的呢?




1
先将课文读一遍,
遇到生字查字典,
读准字音,
分清字形。
联 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然后动手写几遍。




2
、第一 遍读课文的时候,要弄清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心中
有个底。然后再读的时候,就要理解每节讲的是什么 ,把它概括
成一句话,并试着给课文分段。




3
、以课文提示作参考,仔细想问题,归纳课文的中心并自己
提问题。




4

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以便上课时与老师同学一起解决。

(

)
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7
1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 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杨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乍
听起来似乎矛盾,但 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
以及不见到灵车绝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 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
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 知万
事空”
,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
以后就什么也没有 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感到悲伤
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
: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
统一祖 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这两句诗反
映了作者临死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感情。


3
、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位伟大的战士,直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
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8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把手缩回来以
及剧烈 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
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和为革命勇于献身 的伟大精神。


4
、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 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
命者没有自由,
到处受迫害。
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 来讽刺、
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
、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
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


四年以前是 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
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共产党的好领 导。

(

)
怎样给课文分段

分段是在文章 中划分出意义段,也叫逻辑段。同一篇课文,
往往有好几种分段方法。给课文分段,首先要认真读,仔细 想,
搞清楚每个自然段
(
或句
)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找出段与段
(
或句与句
)
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哪一种方法分段,最后才动笔

9
划分段落。

1
、按时间顺序分段

按时间顺序分段,就是按时间变化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这类

文章以时间 为线索记叙内容或展开情节,它往往会出现一些表示
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作为分段的标志。文章表示 时间的词语
或句子通常在每段的开头,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找出来,再把写同
一时间内的内容合成 一段。

2
、按地点的转换分段


参观访问和 游记一类的课文多用这种方法分段,阅读时,可
先把文章中表明地点的词语和句子
(
常 在每段的开头
)
找出来,然
后把属于同一地点的内容归成一段,假如地点变了,就要另 换一
段。

3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记一件事、一次活动或以一件事表现人的文章多用这种方法
分段。
这类文章常常按照事情的 发生、
发展、
结果的顺序记叙的,
可以就按照这样的顺序分段。

4
、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段


这种方法多用于写景状物的文章、 记几件事以及多事表现人
的文章。总分结构的文章,就是总起分述的文章。往往也是事物

10
的几个方面,
只不过在开头有个总起段,
或者在结尾有个总结段,或者总起和总结都有。这类文章分段时要将总起或总结段独立分
为一段,中间分为一段。


之外,还有按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分段,按事情的性质归类
分段。但光知道这些 顺序是不够的,因为有的文章看不出这些明
显的顺序,如果又无明显的提示,该怎么办?这时,就要从文 章
的内容入手了。

(

)
概括段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
先要读懂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抓住内容要点,

准确地进行概 括。自然段的段意,是根据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归纳
出来的。
逻辑段的段意,
是概括各自 然段的段意综合归纳出来的。

1
、概括段意的要求

(1)
明确。
要让别人看了就能明白这段话主要写的什么意思。

( 2)
集中。一般不宜将一段中写到的所有内容都概括进去,
而是写出段落中的主要内容。

(3)
简要。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要啰嗦拖沓。

(4)
要从内 容上概括,不宜从思想上去概括。段落大意是指
一段话的意思,而不是指表达的思想。

2
、概括段意的方法

(1)
摘句法


11
这是一种比较简便、
有效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段落中的总起
句 、
小结句、
中心句等,
往往是这一段记叙、
描写或议论的中心,
因此 ,可以摘取它们作为段意。例如《松鼠》第一段的首句“松
鼠是种美丽的小动物”就可作为这一段的段意 。但有些课文的总
起句、小结句、中心句往往是一个复句,因此在概括段意时要缩
句简化。例如
《群鸟学艺》
的第一段是
“许多鸟听说凤凰会搭窝,
都到它那儿去学 本领”
。此句压缩后就是段意:群鸟向凤凰学本
领。
采用摘句法要注意:
摘录 的句子必须能概括全段的主要意思。

(2)
层意归并法

一个逻辑 段里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
几层意思都表
达同一个内容或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几层意思 没有主次之分,它
们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把各层次的意思归并串联
起来作为段意 。例如《黄河象》第二段先后假想了:①时间、气
候和地理环境。
②象为什么会掉进河里。③象掉进河里时的情况。
综合三层意思,归纳段意为:科学家假想这头黄河象的来历。

(3)
取主舍次法


就是选取主要的内容,舍弃次要的内容。一个 逻辑段只有
一个自然段。这时要先逐句弄懂意思,再理清句序,分出层次,
明确层意,然后取主 要的意思作为段落大意。一个逻辑段里有几
个自然段,
这是最常见的。
这时我们要先弄 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2
能分层的再分层次,明确层意,然后分出主次,确定主要层次的
内容作为全段的大意。

(4)
抓要素

记叙文的段意可以以时间、
地点、
人物、< br>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等六要素作为依据进行概括。例如《飞夺泸定桥》第一段讲事件起因:大渡河地势险要、铁索桥是唯一通道。第二、三段讲
经过:第二段讲红军与敌人援兵抢时 间,第三段讲红军战士攻天
险,
“飞夺”泸定桥。第四段讲结果:夺取泸定桥后,继续北上抗日。

(5)
抓过渡句

课文中的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例如
《赵州桥》
中的
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话承上启 下,概括
了上下两段的大意。

(

)
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 的写作意图、
目的。
它是通过文章
的字、词、句、
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 的。要归纳中心思想,
首先必须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先概括出课文 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
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穷人》
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
不顾自己家境

13

西风的话教案-


西风的话教案-


西风的话教案-


西风的话教案-


西风的话教案-


西风的话教案-


西风的话教案-


西风的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