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教案
玛丽莲梦兔
536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0: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生活中的启示-
寓言《滥
竽
充
数》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
在本课教学中,
教 师以课文为中心,
开展课内拓
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感受寓言 魅力的同时,
获得语言
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排场”“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
、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
、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
、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
构建立体语文,在课 堂教学中
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
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br>获得
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
.
导入新课
1
、
寓言:
通过一 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般含有讽刺和劝
诫的意思。
一般寓言故事的 题目就是一个成语,
你知道哪些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指生说
)
2
、做游戏
:
看图写成语
.
(
1
)
.
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
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
好本子,
等会儿 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
10
秒钟,
同学们得仔细看图,
认真思考,
然 后快速地写下来。
1
/
7
2.
(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
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和
滥竽充数)齐读
成语。
4.
学生较对并订正。
(采访全 部正确的学生,
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
语的。)
二、揭题解“竽”
1.
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 成语,这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
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 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
段)
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
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 的名曲
《凤凰展翅》
的片段。
3.
设疑。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呢?梳理问题,出示。
请同学们 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
续读。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
2
、检查字词,出示词语
排场
待遇
腮帮
竽眼儿
装腔作势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齐宣王
齐湣王
读词语,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吗?
3
、(出示交流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
(
1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能留在吹竽队里充数?
(
2
)、南郭先生是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2
/
7
(
3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的逃走了?
(
4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 出示重点句: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
充数。
( 学生齐读)
B
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出示图片,用自己的话形容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
C
指导朗读。小结 :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
充会,不懂装懂,以次充好的。
D
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出示图片,看图想象练习说话。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
(南郭先生最后是 落荒而逃,
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
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 使混得了一时,
也混不了一世。)
你有什么话对齐宣王和齐湣王说?
五、古文链接
1.
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 br>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
(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
“选自
《韩
非子》 ”。)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他 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
《韩非
子》这本书是后来 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