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萌到你眼炸
576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1: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春天的好词好句-
传统文化国学课堂优质课教案
相关热词搜索:
国学
传统文化
课堂
课教案
国学传统文化手抄报
中国国学是
传统文化吗
国学传统文化宣传画
篇一:传统文化
教学
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篇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连镇逸夫小学:王晓伟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诵读,弘扬祖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 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
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1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 期,让孩子记住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
“
不求甚解、但
求熟背
”
,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 生受
益。
2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 是中华文化中
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
统文 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
.加强学生思 想道德建设。通过
“
国学经典诵读
”
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
高 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
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 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听音乐导入
让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语感。
二、
听音乐感受
1.
出示课件《话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
教师范读。认真听,体会语境。
3. 6.
自由练习朗读
4.
齐读,扫清错别字。
5
、个别抽读,教师注意正音;
6
、全班齐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 提供营养。
三、合作探究。
谈感受,提升朗读
1
、学生谈一谈对于时间飞快的感受;
2
、学生谈一谈如何节约时间;
3
、学生带着感受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
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 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
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篇三:传统文化教案全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1
《诗经》
1-1
硕鼠(《诗经
.
魏风》)
教学目标:
1
、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
、了解《诗经》的大体 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
歌。
3
、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 欢
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
、
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
、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
、
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
、
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
、
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
“
硕
”
是大、肥的意 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
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 联想到
“
老鼠
”
之所以
“
硕
”
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
“
无 食我黍
”“
我麦
”
到
“
我苗
”
,反映了奴 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
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 实,都被
奴隶主所吞没。从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
、
“< br>肯德
”
到
“
肯劳
”
,揭露了奴隶主忘
恩负义 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
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 ,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
贯
”
,侍奉。汝,指奴隶主 。
“
三岁
”
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
“
莫我肯
顾
”
,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从
“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
、
“
乐国
”
到
“
乐郊
”
,则集
中表 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
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
“
逝
”
,同誓,表示坚决之意。
“
适
”
,到也。
“
爰得我
所
”
,犹言
“
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 br>”
。
“
直
”
与
“
所
”< br>意同。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
“
谁之永号
”
,谁还会再过 啼饥
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很有点
象后世的《桃 花源记》所设想的蓝图。
6
、理解表达的思想:
《硕鼠》提出了 建立
“
乐土
”“
乐国
”
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 、没有
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
竟比《伐檀 》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
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 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
以看作是早期的
“
乌托邦
”
思 想的萌芽。
7
、引导学生背诵《硕鼠》。
三、温馨点击,了解《诗经》。
1
、请学生阅读《温馨点击》中的内容,初步了解诗经。
2
、请学生回答记忆住的内容。
3
、教师补充《诗经》的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 录周代诗歌
305
篇。原称
“
诗
”
或
“
诗
三百
”
,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
又叫
“
毛诗
”
。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 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
风、雅、颂类。
“
风
”
包括周南 、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
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 五国风,大部分是黄
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
160
篇。
“
雅
”
包括小雅和大雅,
共
105
篇。
“
雅
”
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
颂”
包括周颂、鲁颂
和商颂,共
40
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 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
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 》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
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 、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
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 、压迫与反抗、
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
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
前
11
世纪 到公元前
6
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四、课下搜集有关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背诵《硕鼠》。
篇四: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
合性学习活动与作 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
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 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 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
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 传统
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
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
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
“
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
密不可分。
”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 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
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 在心
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
“
大
”
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 色色的精神污
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
大意 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
堂,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
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 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
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 学方式的改
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
“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
”< br>之类的活动,既
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
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 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
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 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李白的
“< br>直挂云帆济沧海
”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的
“
留 取丹心照汗青
”
,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
心,看到了中华民族 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
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 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
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 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知者。
”
可见是否
“
乐学
”
是极为
重要的。所以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 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
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 能力,与
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
是
“
文化
”
的载体,是一
个人
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 识。因此,文化的精华
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
“
创设情景——
诵读
——
提出问
题
——
合作探究
——课外拓展
”
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
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 上领略到
“
文化
”
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因此,语 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
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 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
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 直观地了
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
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 厚
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
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
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 不惊、进退从容、自
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 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
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 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
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 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
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 文
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
“
速读
”< br>、
“
精
读
”
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 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
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
到新知识、新学问,能 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
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 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
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 br>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
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 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
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
内容
< br>校领导本着
“
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
”
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 实际,制
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
果,学生 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
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 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 视野,又有利
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 》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通过对《论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