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当代价值

别妄想泡我
524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1: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元旦作文500字-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秋天的信)
国学及其当代价值


国教院


汉语国际教育


16

顾娟


【摘要】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 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
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 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
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人们对 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弘扬
国学的当代价值,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
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关键词】
国学


当代价值


民族精神


一、什么是国学

所谓国学,其实是一门中国 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及其研究的学问。对它进行研究所
产生成果也算在国学范围之内,
这在 学术上来讲是这样划分的。
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
义的国学是一切中国固有的思想 文化学说,
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
中国自己所产生的天文易
经,方术、巫术、烹饪、中 医学、艺术戏曲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的范畴,这是广义的国学。今
天我们讲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
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学说,
主要是指意识形态、
价值形
态以文史哲经为主要载体,
这些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
在这新的文化条件下,
一般
将国学等同于 儒学而提倡普遍的读经,
或将国学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知
识,或将国学涵盖 中国一切传统学术而继承国粹。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一脉相承,堪称不朽。其中传统文化之功
不可没。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合理的核心价值观,
是它让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
离开
它,就不能叫中国文化,不能叫国学。国学代表 了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积淀中的核心价值,
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
国学中主体是 儒学,
如果说国学是条河流,
儒学就是
主流,
国学是一棵树,儒学就是主干, 儒学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
上说它是国学的代名词。


二、国学的特点和当代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没有这一环中国不
可能有新的文化建设,因为是无根之木,
无源之 水。没有强大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未
来的中国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所以,
弘扬传承中国的国学文化其重大意义就
在于此。今天就国学的当代价值及意义,我主要从五个方 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重振国学必然对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 ,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传统
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 他民族,
并不在于这个民族的
地域、
肤色等等先天的因素,
也不在于这个国家 民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后天因素,

是主要在于这个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
是中华民族
的根本之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第二,重振国学对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提 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特别 是
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视人的培养和规范,
目的是把人训练成为有良心,有道德,有< br>思想的人,
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的道
德准则和伦理规范。
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历代优秀的儒家都把理想人格作为自己修< br>身的首要追求。


第三,
重振国学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也是一个既有继承,
也有创新的过程。继承是
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过程,
进而进行理论升华的过程,
也是把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 的理论化过程。
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国内容,

国气派,中国特色和中国语言所表述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四,
重振国学对增加我国文化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文化
是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
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人类的天空当中,比如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中庸之道”、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等等重振国学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 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
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增强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需要,
我们没有任何丝
毫理由不去继承,不去推动,不去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五,

重振国学对于我们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国学在新世纪对治国理
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保守的一种说法,
中国的国家文 明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
在这四
千多年历史当中,
中国治国安邦的学术研究也至少走过 了四千年,
在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学
术体系当中,
治国安邦的学问应当是地位最为尊崇 的,
是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学问。
人之际通
古今之便,
其治国安邦的理念无一例 外的构成了他们思想体系的主要脉络,
从来都是一种人
文精神,
也从来都是经世济用的 正道。
中国丰富多彩的治国理念,
中华民族的治国实践和政
治智慧,实在是一种巨大的 宝藏。从中国历史来看,凡是和的时代,都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
力的时代。


三、科学认识国学价值

从现有资料看,梁启超应为
20
世纪“ 国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作为“西风东渐”的
应对物,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的概念。
国学最 基本的性质,
是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研究
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主体研究方法,是形 成于中国本土的传统研究方法。
20

纪前期的国学,既具有传承中国固有学术文化 薪火的性质,又显示出强固本体,吸纳客体,
拓宽屋宇,再臻新境的开放性特点。
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
“国学”一词渐不流行。国学的
研究工作,< br>固然从未中断,且不无拓展与深入,但总的态势不够张扬而显得比较低沉。
至近
20 < br>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学才又“添酒回灯重开宴”且日益“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但必须看到 ,当下的国学,事实上已与
20
世纪初期及上半叶的国学不尽相同了。国学这一
概念 的指称范围已较数十年前大为拓宽——
20
世纪上半叶的国学主要指中国传统学术,时
下的国学则是中国传统学业和中国传统学术的总合。窃以为,
“国学”概念内涵的这一变迁
具 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国学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基层性和普及性。
传统国学,
多是学人
圈子里的事情,今之国学,却具备了对于闾里百姓的亲和力。

同时,
我们也应当看 到,
笼统地强调当代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容易导致认识和操作上的
某些失度、偏至或迂 阔化、庸俗化倾向。无论讨论国学,还是推动国学建设,都应在国学的
价值认识和利用方面把握以下几个 基本尺度:

第一,
国学与西学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对立的。
前者与后者既 有相异的一面,
又有相
同、相通的一面。对待国学与西学的正确态度,乃是两者双重而不是用前 者对抗后者。
国学
与西学的优势互补,才是“人间正道”


第二, 国学是一个文化共生矿,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批判地继承”传统学术文化
遗产,即“取其 精华,弃其糟粕”
,方是科学主义的立场。

第三,弘扬或曰复兴国学,必须合乎时代 价值取向的目的性。应在合理继承、开发、利
用传统学业、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振奋 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与 创造成果。

第四,
传统国学的优势,
主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代中国人 应该有勇气承认,
中国
传统学业、学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整体上是逊色于西方学业、学 术的。即在人文社
会科学领域,中学亦并非在所有领域都占尽风流。例如逻辑学、纯粹思辨学、经济学、 语法
学的不够发达,便是不能回避、回护的事实。明长知短,才能扬长补短。


第五,国学的前景可以乐观,但如何提升、拓展、创新,使其健康发展,有赖当下中国
人与未来 中国人的偕力并作。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的支持、引领与知识界人士的参与、
把握
至关 重要。

元旦作文500字-


元旦作文500字-


元旦作文500字-


元旦作文500字-


元旦作文500字-


元旦作文500字-


元旦作文500字-


元旦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