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的意义,学国学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别妄想泡我
908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1: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浪漫的话-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霍金死亡)
[
标签
:
标题
]


篇一:学习国学的意义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
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立身处世之本,
更是我们不可或缺
的精神力量。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 重要载体,
内容博大精深,
流传的经典
浩如烟海。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在于:< br>

一、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
的道德伦理观,
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
系,对于我们处 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
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 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孕育纯朴的民风,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字串
1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以前在家吃饭很挑剔,自从读了《治
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之后,我更加
明白了‘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的道理,
吃饭时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 掉。

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
任性、
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 较普遍,自从孩子们
接受国学教育之后,
变得更加谦让、
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
子的日常生活,
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二、健全人格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 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
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
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 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三、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其中不仅有文学,< br>还蕴涵着美学、
哲学。
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
就是给了孩子们一 把开启心智
的钥匙。


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 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
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
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的灿烂文明,
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 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和传统文化教育。
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
感受着祖 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在学生心
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 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


《论语》
《孟子》

《老子》

《庄子》

《古文观 止》

《唐诗宋词》

《孙子兵法》
??
这些经典
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
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
让孩子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

篇二: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是一个人成长的基 石,
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
是国家之未来。
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 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 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
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 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br>《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 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
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
,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 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
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 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
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 :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
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
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
的道德伦理观,
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 有现实指导意义。

过学习,
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
提高他们 的人文素养,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走进 他们的家庭,
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
成为
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
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 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
“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 享受得了那些钱、
名和利等”
。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 也享受不了多
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 经典崇尚
“先做人、
后学艺”
的教育理念,因此,
古人的启蒙读书如
《三字经》

《弟
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
《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 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
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弟子
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的学习,
一 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
“学而优则仕 ”


所以,
古时有
“孟母三迁”

《三字经》开 篇就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里例举几
句经典 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
?
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
?
里仁》

【译文】
孔子说:
“有道德的人 不会太孤单,
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
树德务滋,
除恶务本。
《尚书
?
泰誓下》


【译文】
树立有道德的榜样,
要使德得以发展;
除去罪恶的人和事 ,
要从根本上做起。

.

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
述而》


【译文】孔子说:
“一个人的 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
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br>”


.
仁者无敌(仁慈的人是没有对立面的)
《孟子》


(二)让孩子乐于孝悌,

学会感恩


“孝”
, 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
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 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
学而》
。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
化 的精神。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
。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
对血缘 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
居于首要地位,为此,
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

《孝经》

《二十四孝》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 对之策呢?就是一方面要在全社
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敬老孝老的精 神,
把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
来,
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适应老年社会要求的新路子。
为此,
突出强调子女对父母及长
辈的孝道,
就显得格外重要。子女、
晚辈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
更要在精神上尊
敬、体贴、
关爱老人,
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
乐。试想,
“鸦有 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增广贤文》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
而亲不在。 ——

《韩诗外传》这样的句子,这样的道理,如果早早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会收 到什么样的效果?我想,这个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三)让孩子们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如今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祖 辈父辈的精心呵护下,从不晓得关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
自私自利的缺点。

< br>责已之心责人,恕已之心恕人。——《增广贤文》
。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将心比心,则
整个社会再没有人际之间的明争暗斗、
家庭矛盾、
贫富悬殊;
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做 到设身
处地、
将心比心,
那么国与国之间战争恐吓也将减少甚至消失,
因为国 与国之间的关系归根
结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此,社会就是个和谐、
大一同的 社会。因此学会互相理解
宽容在当今世界对我们太重要了。


国学经典中传 承理解宽恕的思想句句珠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所
厌恶的, 不要施之于别人。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
孔子回答说:
“出门如见大宾,
使 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说: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
。如果人人 都自觉地按
照“施诸己而不愿,
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那就不会有怨 恨和不愉快的事
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四)让孩子学生明是非,学会反省,知错能改

如今的孩子,学习被动,
对 于师长的关心与教育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反向为之。这就是因为
孩子没学会辨是非,辨不清什么是“荣”
,什么是“耻”
;自身的行为如何,没学会反省。国
学经典当中教育人们辩是非、反省 等方面的文章句子很多。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
之耻,无耻矣。


——


《孟子
.
尽心上》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 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
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这也就是说做人必须明是非。


“知耻”

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
一条底线, 也就是有羞耻
心。
它是一个人言行的底线,
有羞耻心,
他就会自律,
自觉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
在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耻才能有所不 为,才能自觉走上正道,
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不可救药。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 化所重视,
早在春秋时期,
管子就说过: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 维不张,
国乃灭亡。

孟子则说:
“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道了什么是“是”
,什么是“非”
,接下来自然而然会知道 “反省”
。曾子曰:
“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
学而》



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 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
已。——(李顒《二曲集》卷一)意思是首 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
错的原因。
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 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
没有一点
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
让我们怀着虔诚与敬仰,
领着孩子们踏上读经之 路,
让经典伴随着他们成长,让孩子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下,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



即因材施教、率先垂范、学无常师、学思并重、启发诱导和循序渐进。西方的圣人苏格拉底曾说: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中国的孔子更早于苏格拉底提出了 这样的教

浪漫的话-


浪漫的话-


浪漫的话-


浪漫的话-


浪漫的话-


浪漫的话-


浪漫的话-


浪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