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玛丽莲梦兔
594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1: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优美的现代诗-
国学: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西式学校创办以来的一百余 年,从学校模式、办学方针、课本编排、教学方法、教材内容
等,
中国教育从形式到内容实际走 的都是逐步西化的路子,
而对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教育教
学方式,
却是采取了几乎全面 否定的态度。
在今天回过头来看,
中小学生在现行学制下学到
了各门学科的知识,却在 心理健康、出入孝悌、基本礼仪、生活百科、知书达理、学会感恩
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形成严重 的“跛脚”现状。这些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认真反
思与总结。
在此,
笔者试结合古人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些例子提些建议,
希望能够引起大家
对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一、客观看待“死记硬背”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 教育就是“死记硬背”
,了无机趣,戕害儿童。但民国时期的大
师们如鲁迅等人,
在反 思幼时的教育时,
都称这些背诵的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实古人
的教育并不完全是 一窍不通情况下的死记硬背,蒙童读物如“上大人,孔乙己”等,有着从
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次第,与今 天的小学一年级教材“上中下,人口手”等相差无几;而且
如《三字经》
《千字文》
《 百家姓》
《弟子规》
《神童诗》
《古文观止》
《唐诗三百首》等,都是
用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语句,教给孩子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以及儒家
伦理和做人 做事的基本准则。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仅
12
个字,就把 儒家
“性善说”及为什么要学习的道理讲清楚了;然后讲为学之方、父母之责、幼童基本礼仪;
接着讲天地四时、
仁义礼智、
人情好恶、
孝悌忠信等;
再讲经学常典、
千年历史、
勤学故事、
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等。
《千字文》不仅是蒙学课本,而且 还在古代起到了记数的作用,
故无论识不识字,老幼妇孺皆知。蒙学读物背诵熟识,过了初步的文字关, 接着读“四书”
“五经”等,就会自然接缝,领会理解,融会贯通。
与轻 视记诵相关联的,就是今天中小学教育中“朗朗书声”已经成为历史名词。我们知道,
中国古今的名篇, 最适合记诵。因为汉语的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好的
诗文,都是搭配得当,双声叠韵 ,律动相恰,只有诵读才能体会到其美感与乐感。对初入学
校的学生来说,全班人在一起诵读,童稚天籁 ,书声琅琅,时起时歇,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熟读和理解诗文,
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 兴趣点与兴奋度,
有益于开发智力,
而且
培养了他们对汉语的认知感与对文章句式的敏 感度。
不仅如此,
群口一词的诵读,
对学生集
体观念与意识的形成也有潜移默 化的影响。
熟读与背诵名篇名作,
培植高洁雅正、
简明纯净
的文风,对现代文 的写作也有积极的浸润作用。因此,多让学生诵读,
有选择地背诵一些名
篇名作,是十分必要的 。
二、咬定一部经典读懂读透
今天的中小学教育, 课程按学科分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学生在课本学习以外,接触到
许多的课外读物及网络、报刊、电 视等,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头脑灵动,青春四溢,
这是古人所无法比拟的。
但这些知识的 学习并不深入,或浅尝辄止,或了无实践,
或一知半
解,
或似是而非。
笔者曾 经针对北京市高中生做过调查问卷,
问学生完整地读过几部长篇经
典或小说,结果有不少学生没 有认真读完过一部,这令人感到非常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