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巡山小妖精
979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1: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用垂头丧气造句-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重新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
、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
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
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
民族文化几乎到了 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
的地步。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 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
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 中华
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
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
特点加以发展, 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
< br>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 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
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 读不厌
的书。例如,
《易经》
、
《老子》
、
《论语》等,更 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
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 ;许
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上海市社会 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
《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
,
”学 会数理化,走
遍天下都不怕”
。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 br>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他指出中国现
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 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
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有资料表明 :
13
岁以前是儿童记
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 课业压力下,
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
觉性 ,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巧
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 ,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
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加上泛观博览,深
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
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
程”
、
” 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 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
文化。时至今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经所创造的 中华文明历经
五千年的风雨考验而依然生机勃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
和自 豪,同时我们也应该都能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态度来
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让 博大精深的“国学”所产生的文化张力永远能
够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国学”
兴起于二十世纪初,
而大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
到了八十年代又有了“寻根”热,九十年代至今再次掀起“国学”热,可是对
于什么是“国学 ”
,
近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至今也没有定论,既然没有确切的定义,那就意味着“国学”还没
有具体的范围,
还没有明确 的内涵与外延,
也就不可能有系统性,
这就使得
“国
学”爱好者、
“ 国学”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亦或是雾
里看花,不知从何处着手。当然 ,我是不敢也不能给“国学”乱下定义的,不
过我比较赞同季羡林先生所提出的那种应该包罗万象的“大 国学”观点,季先
生认为“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
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我们现在的
“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 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也可以像章太
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所提出的将“国学” 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
学等五部分,或是如梁启超先生所列出的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国学” 最低限
度书目,亦或是如钱穆先生在香港开设学术文化讲座时所指出的《论语》
、
《孟
子》
、
《老子》
、
《庄子》
、
《六祖坛经》
、
《近思录》
、
《传习录》等七部“中国人所
人人必读的书”等等,当然目 前的“国学”似乎主要就是指我们五千。年来所
传承下来的文史知识。
“国学”
,原本 只是象牙塔中少数学者研究的纯学术,可
是由于种种原因,
曾经几盛几衰。
近年来,< br>学界与民间又都突然掀起了一股
“国
学热”
。究其原由,虽有很多,而受经济利 益的驱使以及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则
是目前“国学热”高烧不退,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从中国人民大学 成立国内
第一个国学院开始,目前国内已有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班,比如
北京大学 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再加上由《百家讲坛》
所推出的诸如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 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说《论语》
等一系列雅俗共赏的“国学讲座”之后,一下子就重新唤起了社 会大众了解传
统文化的热情。
近年来,国学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共同关注的 话题,形成了一波又一波“国学
热”
。不过,国学要“热”到国外去还是有难度的,虽说外国有 汉学研究这门学
问,其门槛却十分之高,研究者须通晓古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这令绝大
多 数普通外国人“知难而退”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蒋效愚对新雅乐给出
了很高的评价。由 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北京国子监孔庙国学文化节
在北京的
8
月
7< br>日拉开了帷幕。倘若说上百位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中国人来
参加此次开幕式不足为奇的话,一群 外国嘉宾的到来就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了。
这些外国面孔让人不禁想起
200
多年前,一 位位被称为“外番入学者”的来自
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留学生正是在国子监修习起了中国文化。这场演 出令到
场嘉宾们对新雅乐有了初步印象,尤其是那些外国嘉宾,一个个赞不绝口,感
叹“原来国 学是可以听的”
,这让他们“有了参加更多国学活动的信心”
。
—
3
—
(三)已查阅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直接按规范 的文献格式列出,
不少于
20
篇)
[1]
李振村
.
《与经典同行—陈琴和她的经典诵读课》
——
《小学韵文教师》
2007
年第
3
期
[2]
钱梦龙
.
《民族的
科学的
现代的——评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改革》
——
2001
年
7
月
26
日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 报告
[3]
王宁
.
《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
——《人民教育》
2007
年
5
期
[4]
李振村
.
《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
2005
年第
12
期
[5]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儿童经典诵读教育手册》
[6]
金春峰
.
《国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
200 7
年第
7
期
[7]
胡适
.
1920
年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
[8]
王泽生
.
学术论著:
《国学创新宣言》
[
公开旧著,回应思潮
]
[9]
蔡元培
.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10]
叶圣陶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
8
月版,
。
[11]
李白坚
.
走向素质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12]
鲁迅
.
新方言》
、
《文始》
、
《小学答问》
。
[13]
袁行霈
.
《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今
[14]
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
.
《新国学》巴蜀书社
[15]
四川大学中文系《新国学》编辑委员会编
.
《新国学研究》北京
人民文学
出版社
2005-
今
[16]
梁启超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873-1929
著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7]
张平仁
.
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几点要求《继续教育研究》
2010
第
7
期
[18]
谢桃坊
.
为中国学术解放胡适开启国学研究的新方向。
《天府新论》
2008
第
6
期
[19]
李方
.< br>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0]
董菊初
.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
北京:语文出版 社,
1995.
[21]
黄全明,陈树宝
.
小学语文 教育科研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2]
顾春
.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98.
[23]
陈海虹
.
为国学呐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的继承和弘扬
[24]
《儿童国学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