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义(第一课)

别妄想泡我
725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1: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英文新年贺卡-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暴风语)
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 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
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 里寻找智慧”
,这

1988

75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
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 史中的智
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
世之本,更 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
“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
严重“营养不良”
,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 劳等不良心态。
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
要。

二、国学指南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
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国学”
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春官·

师》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br>”

注释:
乐师掌管的是“国学”的工作,用以教贵族们的孩子学习舞蹈。周代
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
。此后,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
高等学府 。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

《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
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 塾”
,党里办学有“庠”
,遂里办学有“序”

国都办学有“学”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
形成的。 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
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 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二)国学分类

《四库全书》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

《论语》

《孟子》等
< br>史:
指一些史学著作,
包括通史,
如司马迁的
《史记》
断代史,
如班固的
《汉
书》
;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
佑的《通典》及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

子:指中 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
,法家
的《韩非子》
,兵 家的《孙子》
,道家的《老子》
,以及释家、农家,医家,
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 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 集。个人的称为“别集”
,如《李
太白集》

《杜工部集》
;总集如 《玉台新咏》
。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
剧作品如《长生殿》

《西厢记》< br>、
《牡丹亭》也属

另外一种分法:按照内容分,哲学,史学,文学

(三)国学的意义和价值

1

“国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学”在古代是指教育机构,其教育课程主要是《四书》

《五经》
,是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绵延生生,强盛壮大的思想根源和学术基础。自宋代以
来,儒家经典就成为学校的 教科书,甚至成为统治阶层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我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可以说在一 定程度上与儒家经典
的作用分不开。在现代,
“国学”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总和,是对古代“ 国
学”学术意蕴上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我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
是国人修身经世 之本。

2

“国学”是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遗产”


历经数千年涤荡得以流传至今的“国学”包括着中华伦理道德与民族精
神,有 大量的当今道德建设的“元素”
。例如《四书》

《五经》等经典里面蕴
涵着 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仁、义、礼、智、信”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
道德要求,儒家的“厚 德载物”

“知义明耻”

“和为贵”等思想及社会人伦
价值系统正 是国学精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儒家心法更是全人类弥足珍贵 的精神遗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国学”是我国全球化战略的特殊“资源”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提高,国外相继出现了
各种形式的“中华文化热”
:< br>

——
1990
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 德丛书》
,向
全世界推广。


——
2005
年< br>1
月,德国《商报》惊呼,世界各地有
3000
万大学生在苦学中
文, 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习的人已经超过
1
亿!


——
200 6

10
月,
苏州昆曲剧院青春版
《牡丹亭》
在美国洛杉矶 等地演出,
盛况空前,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无数外国朋友对我国传统文化
无限沉醉和痴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国内或国外学习、研究中国各种传统
经典文化和艺术,如戏剧、 书法等。

-----2007
年第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世纪》为题指出 “美国在这
个世纪的相对力量会走下坡,而中国的力量将上扬,这已既成事实。


4

“国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动力”


“和谐 ”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国学”中,
“和”字最早见之于
3600
年前
的金文 ,
《左传》写道:
“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诸子
百家 对“和谐”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

“和而不同”
,到墨子的“兼
相 爱”

“爱无差等”
,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和高尚品德。

(四)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1
、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 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
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
心灵,提高他们的人 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
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 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
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例:读《治家格言》中的‘一

英文新年贺卡-


英文新年贺卡-


英文新年贺卡-


英文新年贺卡-


英文新年贺卡-


英文新年贺卡-


英文新年贺卡-


英文新年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