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5讲判定准分析透准解散文技巧语言鉴赏
玛丽莲梦兔
884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1: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牧场之国教案-
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文学类文本二散文阅读第
5
讲判定准分< br>析透准解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
欣赏艺术技巧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这类考 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文学作
品的鉴赏能力,要求较高。就散文艺术技巧而言,高考常以表达技巧鉴赏和语言 特色鉴
赏两类题型进行考查。对于这两类题型,均需先准确判定所用技巧或所属语言特色,然
后 再结合文本多角度透彻分析。
题型一
表达技巧鉴赏题
一、什么是表达技巧鉴赏
[
理在书中
]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
用 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巧,等等。
[
教材举隅
]
回扣教材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
参考答案:作者写“故都的 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秋
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衬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 br>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
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 ”,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
标答分析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之, 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衬托北
国之秋,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鉴赏。先指出手法,这是以南国之
秋来反衬北国之秋;再分析内容,分析如 何以南国之秋的“淡”来反
衬北国之秋的“浓”;最后概括效果,通过反衬,突出作者对故都之
实用文档
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
相关知识
]
修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
(
散文常用
)
辞手法
①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
②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③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
描写角
表
达方式
描写
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③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手法:
工笔、
白描、
动静、
虚实、
正面、
侧面等
(
散文常用
)
①直接抒情
抒情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等
(
散
文常用
)
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
夹议的特色
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
(
散文常用
)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
照应、伏笔、铺垫等
表现手法
行文技巧
二、怎样考表达技巧鉴赏
[
题在书外
]
实用文档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1)(xx· 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
有“分析”“赏析”等作 答
动
词
和
“
表
现
手
法
”“
细
节”“人称”等表答题方向
的名词。
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窗子以外》
)
(2)(xx·山东高考
)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
效果。
(
《四堡雕版》
)
(3)(xx·重庆高考
)
作者在旅途中与到 达甘森后的所见有
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
《甘
森的西红柿》
)
三、怎样答表达技巧鉴赏
[
学考贯通
]
(
一)“3
审”题目明方向
散文 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
3
点:
1
.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
所谓明考型 ,
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
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 “赏析”或“如何描写
(
表
达
)
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2
.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
局部的
(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
)
,还是全文、整体
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 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
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鉴赏
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 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
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
.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
(
多角度
)
的。
所谓“定向”,
就是题干明确
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
当然,
单一角度
还可细化为 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
(
多角度
)
的。
(
二)“3
步”答题保规范
实用文档
[
例一
]
(xx·湖南高考
)
阅读
《童年随之而 去
(
节选
)
》
(
原文见第
2
讲
[
例二
])
,
完成后
面的题目。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5
分
)
一阵摇晃,渐闻橹 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
续语声,
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
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
还听到雷声。
两 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
自主尝试
]
[
解题指导
]
这是一道明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
< br>解答本题首先要指出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
其次要结合具体的描写句子分析手法的
表 达效果。
“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橹声欸乃,船
头水声,
断续语声,
声音多而杂,
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 异样地
宁适”,以动衬静,动静相宜。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橹声、水声、人语声是从听
觉角度写景,风“又暖又凉”是从触觉角度写景,
碧波、
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是从< br>视觉角度写景,听觉、触觉、视觉相结合,有声有色,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
参考答案
]
①运用比喻
(
碧波像大匹软缎
)< br>、反衬
(
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
适”)等手法描写景物,
形 象生动,
动静相宜。
②从听觉
(
橹声、
水声
)
、< br>触觉
(
风“又暖又凉”)、
视觉
(
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 影鲜活闪袅
)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
例二
]
(xx·全国卷Ⅱ)阅读
《窗子以外》
(
原文见第
1
讲
[
读文示范
])
,
完成后面的题< br>目。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
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
(6
分
)
[
自主尝试
]
[
解题指导
]
这是一道明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
实用文档
第一步:指出手法
题干中已明确指出“交替使用‘你’和‘我’”的手法。
第二步:分析内容
分析使用“我”“你”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
使用“ 我”时,
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
世界和内心的感受;
当“我”转为“你”时,
“ 你”成为了描写的对象,
“我”以一个局外
人的身份来描写。
第三步:概括效果
转“我”为“你”,
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 观的。
当“我”和“你”两个
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 带有反思意味。
[
参考答案
]
①转“我”为“你”,
“ 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
蕴含着作者冷
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 “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
例三
]
(xx·天津高考
)
阅读
《在母语的屋檐下》
(
原文见第
2
讲
[
例四
])
,
完成后面的
题目。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5
分
)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 br>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
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
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 境,
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
被拘禁于全然陌
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 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
心底的清凉水流。
[
自主尝试
]
[
解题指导
]
这是一道暗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
第一步:指出手法
“像”“般”“仿佛”表明运用了比喻手法,
“但”表转 折,
表明“水的环抱和裹挟”
与“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形成对比。
第二步:分析内容
以鱼与水的关系作比喻,
而且将“鱼儿”被“水的环抱和 裹挟”的自然状态与“置身盛
夏沙漠”的“窒息”、
“涸辙之鲋”的“渴望”情景进行鲜明对比 ,
写出了人与母语之间生
死难离的关系。
第三步:概括效果
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
参考答案
]
运用比喻、
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题型二
语言特色鉴赏题
实用文档
一、什么是语言特色鉴赏
[
理在书中
]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
比如鉴 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
可以说是技巧鉴赏,
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
但鉴赏语言特 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
句的特点,
体会行文的风格,
品味语言的韵味;
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
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
教材举隅
]
赏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
回扣教
材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 的那
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故都的秋》
)
参考答案:此句运用了视觉、触觉 描写。花铺满地,写视觉描写;脚踏
花地,是触觉描写,运用这两种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 者欣喜
标答分
析
而又落寞的心情。
答案分析:本题属于 语言特色鉴赏题。这是一段描写的句子,先概括所
用手法,这里最主要的是运用视觉、触觉描写;再举例 分析如何从两个角度
描写,视觉角度描写花铺满地,触觉角度描写脚踏花地;最后指明效果,从
两个角度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落寞的心情。
二、怎样考语言特色鉴赏
[
题在书外
]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1)(xx·全国卷Ⅲ)本文的语言充满生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 ”“赏析”等作答
动词和“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等表答题
方向的名词。
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
《我们
的裁缝店》
)
(2)(xx·江西高考
)
指出下面这句话所
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 果。
(
《平常的沈从文》
)
三、怎样答语言特色鉴赏
[
学考贯通
]
(
一
)
语言特色鉴赏
4
角度
1
.用词之美
角
度
动词、形容词
叠字、叠词
特点或作用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
实用文档
悦 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
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 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
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化用成语或
古语
2.
句式之美
角
度
长句
短
句结
合
整句
散
句结
合
3.
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 凝重、清新、明丽、朴素、
活泼、诙谐等。
4
.手法之美
角
度
修
辞之
美
描
写之
美
[
注意
]
语言特 色
(
风格
)
除以上角度外,
还可以从
“时代特色”
“地域特色”
“语体特色”
等角度分析,因这
3
大角度已在“小说”专题中详 解,本处就不再细说。
(
二
)
语言特色鉴赏
3
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
实用文档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特点或作用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特点或作用
如比喻句 、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
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 、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
胜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
(
以动衬静
)
,视、嗅、听结合
(
有色有声
)
,对 比衬托,
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从用词、句式、
修辞 或风格等角度,
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
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 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举例分析
结合文本具体表现,
紧扣内容
(
关键词、
关键句
)
析作用
(
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
。
第三步:规范解答
题目所涉及的 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
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
最突出的,
然后再答次
要的 。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
例四
]
(xx·全国卷Ⅲ)阅读
《我们的裁缝店》
(< br>原文见第
4
讲
[
例三
])
,
完成后面的题< br>目。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
分
)
[
自主尝试
]
[
解题指导
]
这是一道语言特色鉴赏题。
题 干中已指明
“充满生活气息”
的特色,
这一步需要指出
“充满生活气息”的具体表现,
即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
“回过神来”
“口气 往往会软下去”
“时常过来瞅一瞅”
,这些口语化的句子极富生活气
息,读来让人感觉 亲切自然;
“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简短的语句,表现出小媳
妇率真的性格特点;< br>“要当当
(
唠叨、责怪
)
嘛”一句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点,使人物形象 更
加鲜活真实;
“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
,这些句子 简洁明快,表达出
裁缝们的善良;
“
‘滋——’地一家伙下去”场面感十足,
明快风趣的语句大大提升了作品的
可读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
参考答案
]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 鲜活真实;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配套检测
A
.优生班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14
分
)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 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
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 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
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
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 屑。
要是春天,
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
的小花狗,
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
亲亲热热地扑过来,
实用文档
你赶 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
好像一个去镇上
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
乡村里许 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
中的炊烟,
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 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
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
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
却乱出了味 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
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 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
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 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
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 ,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还是古人高明,
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
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 ”七个字,
就把很复杂的意思
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 个一个都露了出来,
远远
看去,
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荒远的乡 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
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 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
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 棵小枣树,
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
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
可是几年过去了,并 没见它有多少长进。
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
父亲看了看周围
的环境,给出两 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
的东西,其实它是树 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
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 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
中长高长粗了。
乡 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
地绿,在这回黄转绿 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
了几千年,
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
庄稼在风中拔节,
驴马在风中发情,
鸟雀在风中飞翔,
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 入田野,
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
我坐在湿润
的田埂上,
谛听风与庄稼 幽秘而细碎的微语。
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
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 神秘的氛围,
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隐私。
在我的想象里,
我看见
风像一 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
的笑容,急急穿行于 正在扬花的庄稼之间。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
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 出来,
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
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
风情。此刻,我若是个诗人多 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稻
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风语一片。< br>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
是这场天
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br>
当然,
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
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 br>吹枯了一年
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