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方案
萌到你眼炸
749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1: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迎新年小报-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
成都列五中学语文组
彭玲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阅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重点
词、句在语境中
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讨论自主解答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
作。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体会亲情的
不同表达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整体分析:
散文《风筝》是鲁迅先生在
1925
年写的关于童年往事的文章。生活阅
历的增加和思想
的深邃,使鲁迅先生对过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
的反省。他回忆起小时候不许小兄
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
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至于儿童的意义之后,
醒悟过来,自己当年
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他还是一心想补
过,
然而小兄弟去全然忘却,文中的“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从
而表现了作者
对封建教育的抨击和反思,也包含了对小兄弟的愧疚以及浓
厚的手足之情。
本文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时,不必拘
泥于其中其一种,
但可有所侧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决定侧重于对
亲情的理解,特别是对在冲突误解中
所表现出来的亲情的理解。
(二)重点:
1
、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合作探究。
2
、通过反复阅读,体味文章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
亲情。
(三)难点:
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对文中一些词、
句不能把握,且对误解冲突中展现的亲情很少或没有体会,所以本课的难
点就是
1
、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
、理解文章含蓄深沉的立意。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七年级学生的普遍性
1
、认知能力
七年级学生在学这篇课文时,才从小学升入初中三个月。他们对语文
这门学科的认识与
理解还停留在小学阶段,或尚未脱离小学教授的方法。
“听、说、读、写”的要求在他们的
身上呈现一种断裂现象,即可以听、
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但要连贯起来却存在一定的
困难。其中“说” 在课堂上比较突出,许多学生能领会意思却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不能让
他人很好地理解自己说话的中心。而在对问题的分析上,可以较快地抓住
表层意思,却懒怠
去深入探究,寄希望于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因此在课堂
上,教师需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鼓励他们多讨论多争辩,甚至需
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让他们反驳老师,改变他们被动接
受者的地位,主动
学习。
2
、情感特点
七年级学生在心理上还未进入“情感断乳期” ,因此各方面都有依赖情
绪。学习上依
赖老师,生活中依赖父母。对表扬中包含的爱能够体会并接
受,但对批评尤其是严厉批评中
所蕴含的更深沉的爱却不能领会、理解和
接受。而语文教育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道
理,这样才能凸显语文的实用价值,因此我认为将文章主题引至亲情
这方
面对七年级学生的情感教育有较为实际的作用。
(二)所教授对象的特殊性
1
、认知能力
初
2008
级
9
班学生在前三个月语文学习中呈现的特点有:
上课情绪比
较高昂;能主
动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对老师所讲的学习方法与答题技巧,
大部分学生在实际训练中会主
动运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则
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就需要教师
有效地设计课堂方案,让
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2
、情感特点
进入中学后,由于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许多学生产生受挫感;又
由于
不再有小学时的同等待遇,同时也产生了失落感。有些学生开始怀疑
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
的表现沉默,学习上动力不足,生活中容易烦躁。
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较为明显,对家长
的教育,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抵触
情绪。
《风筝》一课中小兄弟的遭遇虽有别于当代学生,但他当时被粗暴对
待的心情却与当代
学生有相通之处,而文中“我”的做法又易被学生归入
自己父母对待自己的一类,所以在一
定程度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关键就
在于如何通过文章让学生明白“爱”更深层次的含义。
四、
教学时数安排:两课时
五、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问题驱动式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问题由浅入深,适合
不同层次的学生进
行思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第二课时: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设疑,自
主讨论,自主解
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从而理
解整篇文章的意蕴所在。
六、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朗读文章,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使学生能有一个大致
全面的理解。
教学步骤及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引入
]
由谜语引入(投影
仪)
[
课题
]
《风筝》鲁迅
[
作者介绍
]
投影仪打出幻
灯
[
朗读
]
疏通字音、词义、点
猜谜
激发学生的兴趣;考察学生
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第一次学习鲁迅的文章,有
必要对作者进行介绍,使学
生有一个简略的了解。另,
七年级学生的基础很重要,
不可忽略。
在字词疏通的基础上更有利
于学
生的理解。
朗读,并在字词生疏的
地方进行标注
出多音字(使用投影仪)
[
默读
]
整体感知文章
默读
[
设问
]
1
、文中的“我”对放风筝
抱着种怎样的态度?
复述故事
考察学生找关键词的能力。
(低难度)
2
、而由此引出了什么故事
考察学生找关键词、句,复
述的能力。(中等难度)
杳工具书解决第一个
呢?
3
、这一幕后来被作者称之
为什么?
找关键句(低难度)
小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解
决第二个小问题。
讨论,各抒己见
4
、“虐杀”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第一个问题低难度
第二个问题中偏上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