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8.蝴蝶的家教案,同课异构4套
别妄想泡我
572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2: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次北固山下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
语文上册
8.
蝴蝶的家教案,同课异构
4
套
【创新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蝙蝠和雷达》
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
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
飞机靠雷达夜间飞< br>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 注意:
要在理解词句,
练习给课文分段的
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以使学生 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
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
现在,请这位同学 走回自己的座位,
(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
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 ,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
睛那么重要,
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
如果我们 没有了眼睛,
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
以避开障碍物呢?好,
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 篇文章——
《蝙蝠和雷达》
。
二、品读课文
(
一
)
指名读第
1
、
2
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
第
1
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
1
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
2.
“夜 航”
,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
行呢?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
然后找出答
案。
(
“在漆黑的夜里,
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
3.
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
“启示”
,多媒体播放)
4.
那 么第
1
、
2
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二)
那么同学们现 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
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
秘?然后
4
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
4
至第
7
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 br>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
3
自然段。
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
这一自 然
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
3.
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
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
即使一根极细的电
线, 也能灵巧地避开。
)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
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
想想 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
在漆黑的夜里能
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
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
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
4
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
4
、
5
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
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 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
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
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br>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
.汇报填表情况。
8
.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9
.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
(多媒体 播
放)
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
一下 。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
住嘴,
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
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
这
说明 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
所以课文上用上
“配合”
是科学的。
)
(三)指导朗读第
6
、
7
自然段。
1
.指名读第
6
、
7
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 样口耳配合起来夜
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
.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 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
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
.那么 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
的努力的?
请同学 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
“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
研究。
4.
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
教师小结:
任何一项科学成果,
都是来之不易的,
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
经 过无数次失败,
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
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
只有不怕
困难,
勇于探索,
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 宝珠。
6.
老师读第
7
自然段第一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 究,
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
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 种声音。这
种声音叫做超声波,
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
一样向前推进,
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
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 蝠就立刻改变飞
行的方向。
7.
科学家反复研究,
揭开了蝙蝠夜行 探路的秘密。
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
了什么启示呢?
(
4
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
以说明。
)
8.
看第
6
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
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为< br>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
所以说飞机夜间安 全飞
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
11.
指导朗读第
8
自然段。
四、划分段落
1.
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
想一想,
哪几个自然 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
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
1
、
2
自然段;
第二段:第
3
至第
7
自然段;
第三段:第
8
自然段。
2.
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
3
。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
1
)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
2
)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
)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
是嘴和耳朵配合起 来探路的。
(选择(
3
)
,因为(
3
)准确、全 面、正确。
)
五、拓展延伸
1.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
2.
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六、总结归纳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 造,
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板书设计:
6
蝙蝠和雷达
第一段:第
1< br>、
2
自然段;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段:第
3
至第
7
自然段;
科学家反复研究,
揭开了蝙蝠夜行 探路的秘密。
第三段:第
8
自然段;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
一、教学目标:
8.*
蝴蝶的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
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
激发学生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探索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朗读理解法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最后定格下雨的图片。
过渡: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
闪雷鸣下 起了大雨,
蝴蝶的家在哪里?这节课,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
蝶的家。
二、课文初读:
1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
学习生字、理解生词。
3.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三、自学:课前预习。
四、讨论:小组交流预习情况,要求:
1.
先在组 内,组长组织检查预习情况,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认读,识记方法,词
语理解。
2.
小组交流不懂的词语,共同解决。
3.
小组确定发言方式,准备进行小组展示。
五、答疑
1.
小组展示读课文,相机纠正字音。
2.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词语理解和识字情况,对难写生字进行相机指导。
(
1
)认读词语:躲避
震撼
喧嚷轻盈玷污。
(
2
)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震撼
喧嚷轻盈玷污。
(
3
)出示单个的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 方法识字和巩固
汉字,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
4
)
抽查学生对单个字的认读情况,
边读边组词。
(自由读、
指名读、
开火车读)
(
5
)指导书写生字
你在识记这些词语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难
记?识记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
性,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 br>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
激发学生
自主识字的兴趣。
】
3.
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读完了,文章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五、自测
六、自结: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这一
课。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
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3 .
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积累背诵。
二、自学
(一)
出示自学提示:
(一分钟)
1.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呢?划出有关 的词句,
在空白处写写你的感受。再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
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学提示,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不懂的地方,留待下
一步解决。< br>(五分钟)
三、讨论
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
案。
四、答疑、预设:
(一)
第一自然段恶 劣自然环境的中作者为蝴蝶担心。
“我常想,
下大雨的时候,
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 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1.
抓词语:
“常想 ”——他总这样想,一直为蝴蝶担心。感受:作者直接表达他
对蝴蝶的担心,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作者的 心。
2.
体会读。我们听到了作者的担心。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
?
这不是
难为蝴蝶吗?”
3.
理解“喧嚷”
、
“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什么是
“喧嚷”
?什么地方是喧嚷的?这些地方怎么样?这里是谁在喧嚷 呢?
“雨点密集地喧嚷着”
,作者是把雨点当成什么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②震撼:什么是“震撼”?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看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
里怎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担心、着急。
)这种 担心、
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心。
4.
课件播放雷声音效,渲染气氛,加深感受。
5.
指导朗读。
(二)体会蝴蝶的柔弱,作者为蝴蝶担心。
1.
课 件出示重点语句: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相机指导朗读。
2.
想象: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 自由说。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
是啊!这轻盈的 、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弱不禁风啊!作者心里是那样的
??
(——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4
、暴风雨是如此猛烈,蝴蝶是这般柔弱。如此强烈的对比 之下,作者怎能不为
蝴蝶担心呢?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5.
积累背诵
(三)第三、四自然段。作者寻找和猜想蝴蝶的家,但还是没找到,更为蝴蝶担
心了
.
1.
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
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
想象田园画面中没有蝴蝶的 踪影,
体会作者的着急。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心情又是怎样的?
2.
抓住最能表现作者失望的词语,体会作者苦觅而无结果后的急切心情。
3.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对雨中蝴蝶的担心越来越深,简直无法排遣。
4.
句子训练:
(
1
)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
2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呢?
(
3
)它们的家会不会在桥下面呢?这里从没见有蝴蝶落在石头上的呀!
读这三个句子,想一想每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
三个问号的作用一样吗
?
5.
仿写:
我来写:它们的家会不会在桥下面呢?这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落在石头上的呀!
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下面?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面避雨呀!
它们的家会不会——————?————————————!
(四)
:一个女孩对我说:
“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 里飞
??
一定是这样
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
,说明了什么 ?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引读第
5
自然段。
仿写:
我想,它们一定是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
定————
??
感情朗读:
“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 香甜,
??
一定是这样的。
”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五)点明主旨。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升华主题,学会关爱。
五、自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 ____
,载不动一个水点
;_____________
,一点儿水都不能玷污上的 ;
________
,
________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二)
仿写。
蝴蝶的家在哪呢 ?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叶下面?但我也从没见过蝴蝶在树叶下
面避雨呀!
它们的家会不会
________
?
________
!
它们的家一定美 丽而香甜,
一定
________,
一定
________
六、自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发言)
8*
蝴蝶的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
学
2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目
标
教
学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3.
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2.
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