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蝙蝠和雷达》精读引领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巡山小妖精
535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2: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歌词-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同学们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
(出示茅草
-
锯子、荷
叶
-伞、蜻蜓
-
飞机)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
师 :这些都是从生活中的事物得到启示,从而有了伟大的发明。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有很多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一篇说明文——《蝙蝠和雷达》
。准备好上课了吗?好,上课
!
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来齐读课题(声音真洪亮!
)
1
、课前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老师来检查一下,请你,请
你
生
1
:生
2
蝙蝠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障碍
荧光屏
(字正腔圆,读得真好!
/
*
字音没读准,我们来帮帮他。
)屏
是个多音字,它还有一个音是
,来给组个词。
我们一起读一遍。
2
、
捕捉的捕是要求会写的,
那怎么才能写漂亮呢?要注意什么?
生
2
:左窄右宽
师:好一双慧眼!左窄右宽。下面看老师写。
1
赶快拿起笔,把这个生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田字格中。
3
、老师发 现同学们写得真工整,也非常漂亮。那接下来谁来说
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
3
科学家从
得到启示,发明
了
,
使
能
够
。
师:
你看,
理清楚 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可是概括课文内容的好方法呀!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
、
师:
那么科学家是怎样从蝙 蝠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雷达的呢?
生
1
:通过做了三次试验。
师:嗯,你回答得真到位!
( 出示表格)请同学们参照课文的
4
—
6
自然段,小组(提前分好组)合作,完 成表格。完成之后,请用
端正的坐姿示意老师。
生填表。
师:老师看大部分小组都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交流。请你们
组——
一生
2
汇报交流:
师:同意吗?
2
(出示表格)老师也准备了一份,我们一起来对照一下。
你看,通过表格这么一展示,对这次试验我们就一目了然了。
师:这三次试验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呢?请你——
生
3
:蒙上嘴,塞上耳朵,封住眼睛
师:
(出示句子)一起读,通过读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
4
:我发现这三个字都是动词,而且意思也差不多。
师:是的,那我们可不可以都换成蒙呢?蒙上嘴,蒙上耳朵,蒙
住眼睛。
生
5
:不可以,因为耳朵蒙住还是有声音,而且耳朵有孔,所以
用“塞”
。嘴要 封住,才不会发出一丁点声音,这样用更准确。
师:是的,这就是说明文在语言上的特点:用 词非常准确,
(板
书)一起再来读一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
、师:其实课文中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这一
句(出示)先自己读一读。< br>
生自读
师:请你来读——
生
1
:重读“反复”
“终于”
师:老师注意听了,你把反复、终于这两个词语重读了,能说说
原因吗?
生
1
:
“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终于”
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
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
3
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可真了不起!读出来。
那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会怎么样呢?
生: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
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是的,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
生(齐)
:要准确。
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齐读句子。
3
、师:那么蝙蝠在夜里到底是怎么飞行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
七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
生
2
: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
做超声波…… 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
你真是目光如炬,
谁再来读?其他人可以一边听一边想象画
面。
生
3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
波,人的耳朵 是听不见的,
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
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 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
改变飞行的方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