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

温柔似野鬼°
617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2: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女娲补天翻译-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沙蟹)
















文章开篇:一切皆有法,一切皆有度。

文无定式,但有章法。法学论文的写作也有着 它普适的规范和共同的方法。写论文
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学术论文的生命。论文写作是实 践的技艺。

第一讲:

一、何为法学



































































法庭是“法律帝国的中心”,但是在中心边缘,还存在着一 些与特定的社会法
律运作密切相关的制度,我们可以以不同的视角来切入,来关注人类社会中一些具有类似功能的规范。通过举出实例,得出结论:凡是涉及人类社会组织规则的,都
可以理解为法律帝 国的疆域,都可以作为法学研究的对象。

单纯地从法官的角度来观察法律无异于坐井观天。因 为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
的视角(此处举例:
1.
立法者,
2.
决策 者,
3.
观察者。并说明区别在哪,法律史学和
法社会学属于观察者视角)
。 一个特定的研究者,可以卷起袖子,力陈己见,也可以
袖手旁观的做一个中立的描述者或评价者,但是他 必须清楚自己采用的视角以及此
种视角的优势和局限。

作者认为,法学研究主要是引 用和解释法条。由于问题及视角的多元化,法学
研究也就由此而多元化了。

二、何为论文

先讨论何为学术文章。学术文章与非学术文章区别在于交流的对象与目 的不同。
学术文章是与同行交流,使用的词语更加专业,更加注重论证的根据,文中带有引
注。

学术文章的体裁分为综述、评论和论文。

综述是对某一个学术会议、某个 问题研究、某个学者或学术流派的概括叙述。
综述比会议纪要阅读笔记要有条理,但是一般不掺杂作者的 个人观点。以述为主,
有述有评,称为述评。这些要作者在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取舍,从而为学术研究
提供有意义的指引。

评论可以是对一个案例或者事件、一篇文章或者一本着作,对一 个学者或者是
学术流派思想的评头论足。评论需要表明作者的观点,但是阐明观点必须建立在评
论对象上,有所寄附、以评为主。

论文是有条理地论证作者观点的文章,有一个核心观点。以 上三者的界限有时
会模糊,但是一个成熟的学者应当有清晰地认识,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法学论文的类型,从研究视角上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一为法律解释论层面,二为立法论方面,三为学理方面。

实证研究也有不 同的层面,有的为描述事实,分析原因,探究功能。实证研究
试图揭示某种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规律。< br>社会学、
人类学以及政治学常用这种手段。
法律学者的实证研究有时会与之存在学科交叉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法律学者以法律
现象为研究对象,并多以寻求法律制度的完善为导向,其最终的目的 是实现法律层
面的圆满。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分:主要是在于论文写给谁看、用 来解决什么问题。
理论研究是从现象出发探寻其内在规律;应用研究则是解决法律实践中直接面临的问题。二者并无高下之别,能解决问题的研究就是好研究。

三、选题的基本要求






选题是成功写好论文的前提。选题的基本要求有 三点,
1.
问题意识,
2.
创新可
能,
3.
切合个 人情况。






作者要从现实中发现问题, 从中提炼出学术上的话题,再给出自己的问题予以
论证。如何解决问题,是论文的主题所在。现实中的问 题是分层次的,既可能是法
律实践过程中的操作问题,也可能是法律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理论问题。






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必然是触及了那些比较 典型,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
上的热点问题,现实针对性更强,可以避免初学者云雾腾腾,但是,现 实中的问题
未必都是学术上有意义的问题。如何提炼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呢?基本的要求是,
要 放在学术的语境中讨论问题,要注意思想传承,要注意与学术界的对话。






提炼问题时要注意几点:
1.
一篇论文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
2.
大处着眼,小处
着手,
3.
清楚合理地界定问题。






一篇文章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可以避免多个中心,使论文 更有针对性;
“小
题大作

指的是选题不能太宽泛,使文章的穿透力减弱,论 文内容大而空,从细微处
见功力。梁慧星先生有言,
“硕士论文的题目要避免过大,博士论文的 题目要避免过


;问题的界定要清晰合理,有效地讨论来自于合理地研究视角的确立 以及问题的
清楚界定。研究视角的偏差多半是因为学科分割,视野局限。






与问题相伴的是命题。
刘南平博士的
《法学博士论文 的骨髓与皮囊》
值得一读。
核心命题是贯穿整个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在论文中探讨和论证的基本 问题。为什么
论文要有核心命题呢?写文章要有中心思想,让人看完之后清楚的知道你在说什么,
有意义的比较来自于合理的视角,并且将之归结为一个核心的命题。那么,什么样
的命题才算是核心命 题呢?以何海波先生经验来看,是否能把核心观点用一句话来
表述。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是一个由不同作者共同续造的延绵 不绝的阶梯。一
个人的研究必须通过前人并超越前人。每个人只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迈进一步,无
论如何都是贡献。







学术 研究有很强的个人性,但是也有很强的公共性。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取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的 结构、持有什么样的见解主张也是个人的,但是
学术研究并不是单单是个人的学习训练,也不是纯粹的智 力游戏,它要求对社会有
所贡献,这就是学术研究的公共性的一面。学术研究的公共性决定了作者必须了 解
相关的研究,因此,必须在着手某项研究之前做好文件检索工作。







研究的新意有大有小。一方面,不能要求每一个问题、见解 、方法或者材料
都是横空出世或地下出土,不能因为这个意思某本着作的某句话已经提到过或者暗
示过就否定它的新意;也不能因为某句话未说过或者未曾提到过就算是新意,创新
是相对于整个学术圈 而言的。如果能够对学术圈现有知识有所推进,才算是创新。
一个实际的工作者甚至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所 不知道的,
不一定是新的,
要遍阅文献,
只有问题、观点以及所采用的材料或者是方法 是新的,那才是创新。创新是能够提
供新的知识,不然所谓的创新就是幌子。那么,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呢?论文有三
新,新见解、新问题、采用新的材料以及新的方法。





法学研究并不缺少新问题,缺少的是洞见问题的敏锐。新问题有时来源于新视角,新知识也可是原有的偶然零碎知识的整理和提炼。对于法学来说,新见解意味
着对一种法律现象 的性质、原因或者功能如何理解,或者对一个法律问题如何处理
的新意见。一些重大的原创问题的提出, 不仅开辟了新的问题,领域,而且基本上
伴随着新的见解。一些老问题长期悬而不决,就是因为欠缺新的 材料和方法。一些
新观点的提出,也往往需要新材料和新方法的支持,甚至新观点本身就是新材料或方法催生的。

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法律有很强的本土性,法律研究的学术圈国别界限比 较
明显。
就中国法律而言,
由于研究者的身份不同,
所关注的问题和采取的视 角不同,
写作的语言和读者对象不同,所以,可以清晰地划分出界限。

四、选题的一般过程

选题有三个阶段。首先,从阅读或者是讨论中获得灵光一闪的思 想,从中提炼
出问题;其次,初步选题后,进行调研;最后,在调研及讨论基础上整理出论题。

如果一个现象几乎是无人问津,那可能是一个新问题。如果发现常识的见解有
问题,从中切入也 会发现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但是始终没
有得到解决,那可能也需要新的视角或者 新的材料。

选题如投资,知识就是资本,查阅文献就是市场调查。看是否有前人对某一领域的成熟观点。查阅文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检验一个人学术训练成果的标准。
在初步阅读文献 的基础上,可以拟一个提纲,提纲可以澄清思路,可以使作者一目
了然地看出自己的思路是否前后一致, 还可以列一个参考文献目录,使自己明白要
看的和要找的资料。与人讨论自己的论文构思也是一个好办法 。

一个问题是否成熟,不在于这个讨论这个主题的论文有多少,而在于问题是否
被人 看到了、解决了。还要强调的是,查找的关键词也可能会妨碍视线。文献查找
是个功夫活,不下功夫肯定 不行,但是资料难求的问题可能真不好解决,下了功夫
也不一定能行。

写作中,调整 论题是常有的事。调整论题大概有三种情况:
1.
由大至小,限缩拆
分;
2.
由小及大,深入拓展;
3.
由此及彼,转移论题。

深入拓展,从一 个问题入手,连续进行追问,最后获得原先没有意识到的新见
解。有时,你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但是对该 问题的正面回答并非是最好的回答,或
者你发现了比预设问题更有意义的问题,这时可以以转移视角的方 法或者变换一个
问题来讨论。

很多时候,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的拿出一个对策 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
策取决于决策者的权衡,而不取决于学者的论证,多数时候拿出的对策也不是学者
擅长的。学者所能做的,毋宁是分析一个现象产生的各种条件,一个对策的一般后
果,从中寻找 出规律。

第一讲读后感想:

何海波老师在第一讲主要讲述了论文的选题方 法。首先,论文是讨论和分析现
实问题,立论时要立足于现实问题,如何发现问题是前提,没有问题就没 有论文。
其次,是如何去发现问题,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现实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
并非 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学术上的意义,要善于培养自身提炼问题的能力。再次,选
题时要注意对资料和自身的 知识储备做全方位的审视,确定前人是否将自己选取的
题目研究透彻,在此,要穷尽相关文献,多读多思 ,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量
力而行。最后,选题时要有针对性、首要性,不要再论文中阐述多个观点 ,一篇论
文只讨论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检验核心问题是否存在。同时还要注意选题时要保
证论 题、论据以及论证的新颖性。

第二讲:文献




推荐书目



陈瑞华《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


凌斌《法科学
生必修:论文与资源检索》


丁丽英《法律文献检索》


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
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一、穷尽相关文献


写学术论文,文献检索必不可少却又经常被忽略。

要找什么文献?去哪找?如何找?

学术论文要有根有据,有所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文 献的基础之上。有根有据,
就必须拿文献说话,有所创新,就必须比对现有文献。

法 学论文主要的读者是学术界,学术思想最主要的表达形式就是论文,其次是
专注和教材。学术是一种知识 和思想的系统,也是一个学术人的系统。如果不看学
术界的讨论,不知道学术界的术语和基本观点,根本 就无法进入这个系统。但是,
光有论文还不行,如果仅仅是检索参考和引用论文,只能是固步自封,而且 还没有
新意。除了法学论文以外,相关立法、判例和时事报道,都是法学论文经常要参引
的。法 学以外的人文社会文献,也是法学论文作者需要参引的。

研究者必须注意研究对象的最新发展 ,也可能要考察其历史变迁。具体如何引
证,应当根据研究对象和论文需要而定。

文 献的洋与中。要重视外国文献,特别要强调要利用第一手外文文献。同时还
要注重文献的权威性。权威期 刊、引用次数、再版次数等都可以作为判断文献权威
与否的标准。但是,判断文献最可靠的方法是阅读。

何海波先生以为,判断文章质量,有三个要素。
1.
思想的原创性以及出处 的原生

2.
论证的严谨性或者报道的准确性
3.
影响力

推荐网站:中国知网、万律法律数据库



《全国总数目》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CSSCI



CLSCI
哈佛法律评论



耶鲁法律杂志



哥伦比亚大学法律评论

华盛顿和李大法学院排名

法学论文电子数据库:
WESTLAW




LexisNexis
英文法学刊物:
Heinon-Line


法律以外的人文类:
JSTOR
第三讲:调查

一、现场调查



出于研究目的的观察应有明确的目标。






参与式观察有助于研究者深入地了解和接触观察对象的行为,这是一般观察所
不能及的。

二、深入访谈

与单纯的观察相比,深度访谈有利于研究者直观地了解当事者对于 事物的感受、
意见或者是行为的动机,听到单纯的观察所不能了解的事情。比如,亲历行政审判
的法官,理解与感受肯定要比书斋里的学者更加贴近现实。

找谁访谈,
谈什么事情首 先要有规划。
其次,
要让人能够坦诚接受你的访谈。
(苏
力《法律社会学调查 的权力资源:一个社会学调查过程的反思》
)最后要防止偏差出
现。

三、阅卷调查

四、文献分析

在既有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汇总、统计的说服力,远胜于学者的主观判断。

在文献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做定 量分析,此时可以做定性分析。文献分析
需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定量研究尤其强调这一点。要使样本有 足够的代表性,一
种方法是找到足够典型的案例。案例是否足够典型,应当根据是否能够达到研究目的来衡量。

第四讲:论证

在定下选题,资料齐全以后,接下来最大的 挑战就是如何论证。明晰的论证意
识是一篇论文成为论文的前提,适当的论证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保证。如 果没有对话
意识,不去想有人会质疑和辩驳,自己要做些回应,这就谈不上论证。作者应当时
时 刻刻意识到自己说的每一个观点和每一句话都会有人关注。想办法让他信服,说
话必须有根据。一篇成功 的论文,必定是周详、严密、清晰的论文。

能够规范、自如的运用论证方法,是一个学者成熟 的标志。研究者能够普遍做
到规范运用论证方法,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

学术论证 方法不外乎归纳、演绎和类比。
具体到法学命题,常见的有:思辨方
法、实证方法、历史方法和 经济方法,比较法方法。天底下的论文,最后都要归结
到一个



上,把道理讲清楚,以理服人才是论文真谛。

就论文的写作方法而言。论证方法必须服从于论证主题,先有目标再谈方法。

一般来 书,法学论文涉及一下几个主题:描述状况,解释法律,分析原因、功
能和属性,提出建议。这些主题构 成了法学论证的目标,相应的,论证方法也应该
围绕这目标来定。

一、状况描述


状况描述是法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功之一。
尽管法学论文多为规范研究,
旨在回
答“应当如何

而非

事实如何

,但是状况描述在法学论文中还是很常见的。

应当怎
么样

往往建立在事实怎么样的基础上。






举例是应当注意不能太多,否则就会有堆砌之嫌。叙述个案的文字不宜过长,
事例要 有说服力,必须真实且典型。真实,是要有据可查,高度可信;说典型,一
般要代表普通的状况。个别的 事例不能反映面上的情况,但是统计数据则有可能弥
补这一缺憾。有学者指出“对社会现象中所有研究的 问题进行量的抽象,用定量的
方法去描绘他的状态和进程,表明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社会科学现代化 的特征
之一“。定量分析是能使人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精确。
法学研究还未能成
为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洞察生活经验的层面,只涉及
概念建构、观念塑造 。

法学研究中运用现成的统计数据来描述状况,注意数据的及时、可靠和数据相
关性。

类比说明,是将一种事物所附带的信息转移到其他事物之上的一个认知过程。
类比在论证中被广 泛应用。例如,

社会契约论

就是拿契约做类比,说明国家权力的
最终来源。再例如,原子核以及由电子构成的轨域,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如
果类比成太阳系中行星 围绕太阳的样子,读者就明白的很。

运用类比时,用于类比的事物与类比对象不一定有实质上 的同源性,其类比也
不一定精确合理,类比只是作为描述状况的辅助手段,没有科学合理地界定,类比< br>只能让人晕乎,不如不比。

二、属性分析

很多时候研究是为了搞清 楚,这东西属于什么?有什么特征?它与事物的区别
在哪?此所谓属性分析。

如何来 描述事物的属性呢?如果一个事物的属性确定,则可以直接援引现有文
献予以描述,并据此进行演绎推理 。如果一个事物的属性还存在争议,此时则需要
借助归纳的方法,论证属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从自己的定 义出发,以此不具有共识
的观点来作为论证的前提,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学术讨论。想要真正的解决此类 问
题,要回到原点,把它放在现实场景中重新讨论它的属性。

女娲补天翻译-


女娲补天翻译-


女娲补天翻译-


女娲补天翻译-


女娲补天翻译-


女娲补天翻译-


女娲补天翻译-


女娲补天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