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萌到你眼炸
982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3: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好句好词-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茶杯)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导读:


1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 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
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
“学何所至矣
?
”对曰:
“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2
、《五子登科》



《宋史·
窦仪传》
记载:
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 br>俨、
侃、
偁、
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
(
今北
京一带
)
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 ,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
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
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
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 ,教子有义方
;
灵椿一株老,丹桂
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
歌颂此事
;
又逐渐演 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
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3
、《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
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
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
常和小伙

















































































伴 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
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 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
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 人,
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
于是又搬到了学校
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
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




有一回,
孟子偷懒不学习,
孟 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
匹布,说:
“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 什么区
别,还有什么用
!
”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4
、《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 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
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
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 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
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
好觉
;
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
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 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
“天下无双,江夏
黄香。”



5
、《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
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
上读书,于是在夏天 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

















































































微弱的灯光读书
;
映雪是晋代 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
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6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 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
让孔融先挑,
孔融却挑了一个
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 ,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
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 br>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
(153
——
208)
,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
(
今山东曲阜
)
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
(185)
,举高第,为侍御史。后< br>辟司空府为僚属,
拜中军候,
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
转为议郎,
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
(195)
领青州刺史。曹
操迁 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
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 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
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
9
卷,已散佚。通行
本有《汉魏六 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
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 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
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
(100 9
——
1066)
,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
名散文家。在妻 子程氏的劝告下,
27
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

















































































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
22
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 人因其二子苏
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
“三苏”,均 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
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 五卷。



8
、《母子同刑》


< br>三国时期,
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
司马昭要王投
降,并抓来他的 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
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 ,是自己连累了
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
选择了忠, 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
、《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 ,字文质,汉代信都
(
今河北
冀州
)
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 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
加以编联,
用来写经,
这是历 史上
“辑柳”
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 ,攻
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
皮都睁不开了,
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
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
、《苏秦刺股》



古时候,
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
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
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
后来又离乡背景 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
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 师的本领都学到了,
便
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 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
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
;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
不愿做饭
;
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 他活该
!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
十分伤心。
他关 起房门,
不愿意见人,
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
“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 母不
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 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
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 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
都后悔不已,
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
读着读着实在困了,
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
但他猛然惊醒——手
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
他马上想出了
制止打瞌睡的办 法:锥刺股
(
大腿
)!
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
扎自己的大腿 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
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
“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
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 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



< br>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
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 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
涯。



11
、《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 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
情,总喜欢问为什么
?
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 天资聪明,教书
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
间,他时常 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
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
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
李白非常好奇,
就走上 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
?
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
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 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
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
?
”老 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
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
教 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着名的诗人,一代
大师,留名万古。



12
、《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 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不
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
有人推荐吴起率兵 抵抗,
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















































































好句好词-


好句好词-


好句好词-


好句好词-


好句好词-


好句好词-


好句好词-


好句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