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随堂测试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余年寄山水
722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5: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求职信英文-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杨可涵)
教育测量与评价期末随堂测验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测量
: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
程。它是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测量工具及其操作,
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
将学生的学习 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 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为了减少误
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 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2.
教学评价
: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 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
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

3
信度
:
信度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 量工具必须具备
好的信度,也就是说它多次测量的结果应该相对的稳定、一致。

4< br>效度
:
效度就是一个测验对其所要测量的特性测量到什么程度的估计。

5
难度
:
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即某个试题的通过率
(答对或通过试 题的人数比例)

6
区分度
:
指测验对被试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和鉴 别能力。一般用某测题得分
与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越高,说明测题区分度越高。< br>
7
双向细目表
:
双向细目表是一个测量的内容材料维度和行为技能所 构成的表
格,
它能帮助成就测量工具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
目应占的比例。

8
教学测评
:
教学测评,即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 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正确、
积极的教学测评,
可以准确的把握教学 目标的完成情况,
以进一
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9
形成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
继续提高、
不断获取反馈信息,
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它是在教育
教学活动中进行,
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
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
依据 。

10
个体差异内评价
: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 一时期的发
展水平为标准,
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从被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 br>判断其
发展状况的评价法。

11
常模参照评价
:
一种以经典测验理论为基础的测量,主要目的在于把被试
同常模比较,
从而判断被试在所属团体 中的相对位置。
这类测验的目的主要是在
于考查被测对象的个体差异,
一般用于衡量被 测对象相对水平的、
以选拔为目的
的大规模测验中。

12
定性评价
:
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 平
时的表现、
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
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

二、简答题

1
如何提高测验的一致性?

1
、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最直接的方法)


2

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
并将难度的平均值控制在中等水平。

3
、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

4
、选择恰当的被试团体。

5
、严格实行测验的标准化。

2
如何编制双向细目表?

1
确定测验内容要目: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而定。

2
确定该科目应考查的目标层次:
这些目标层次从低到高依次安排在表中顶端第
一行的有 关格上

3
确定各项目测验内容要目下的权重:即考查时赋予的相对比重,该比重是测 验
试题数目,测验时间,分数分配的依据

4
形成双向细目表:
把每 一项考查内容的分数比重逐一分配到若干必要的测验目
标层次上去,形成网格状的分数分配方案

3
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原则

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

评价学生
要客观,不带偶然性;

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




二、
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原则

贯彻整体性原则,
应做到:

明确中小学
教学的基础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

具体施教过程中 ,各种教学内
容不能被割裂,而应有机地联系起来,面向整体全面的人──学生。

有意识地
进行不同学科系统的相关渗透,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建构。




三、
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原则

即教学评价要坚持服务实践、
指导教学实
践。要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

明确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的信息反馈要及时;

重视实践过程中形成性的评价,
不能
只进 行总结性的评价,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及时矫正的作用;

与被评价者

求职信英文-


求职信英文-


求职信英文-


求职信英文-


求职信英文-


求职信英文-


求职信英文-


求职信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