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文学院初试真题
萌到你眼炸
940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6: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兔成语-
2015
年真题
中国文学史
一、简答
1.
《诗经》
、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
1
)诗经对 于汉赋的影响首先在于《诗经》之“六义”作为表现手法的“赋”
,与汉赋
的铺陈方法有直接的 联系;其次,
《诗经》的精神对于汉赋也有着重要影响,
《诗经》有“歌
颂”和“讽谏 ”的精神传统,汉赋将其“颂”
、
“讽”功能相结合,形成了“劝百而讽一”
、
“曲终奏雅”的传统。
(
2
)
楚辞对汉赋的影响首先是对于汉代 骚体赋的直接影响,
骚体赋是楚辞的嫡传;
其次
楚辞对于文体赋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
汉赋表现手法的虚构夸饰、
超现实意象的描写,
与
楚辞丰富的想象、
浪漫的色彩、
阔大的艺术境界息息相通;
汉赋语言的雍容华丽、
富有文采,
与楚辞文辞“惊采绝艳”也息息相通。
2.
简论王之涣的边塞诗
王之涣是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一,
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更被章太炎先生尊为
“绝
句之最”。其边塞诗有:
(
1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的边 塞诗既体现了盛唐诗人共有的风貌,
即兴象玲珑,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
感情抒发明朗壮大、
气势恢宏;
也展现出诗人自己独特的风格,
喜欢借用边塞 风光等外部事
物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气息。
3.
简析陆游的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br>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
着 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
“元”
、
“空”二字更加强劲 有力,反衬出
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
死也无法排 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
“悲”
引擢文盟字深刻 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 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
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 br>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
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 的
陆游爱国、报国之情。
此诗“悲壮沉痛”
、
“可泣鬼神”
,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
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 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既有对抗金大业
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
但基调是激昂的。语
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 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4.
唐宋派提出的“本色”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唐宋 派主要是一个散文流派,其散文另辟蹊径,把“心学”融入散文的艺术精神,继承
唐宋古文传统,开创了 在明清散文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散文流派。
唐顺之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唐顺之引“心学 ”入文论,提出了“本色论”
。
“本
色论”认为散文应该“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不事 雕琢,如写家书”
,即便会出现稍许“疏
卤”的弊端,但“绝无烟火酸馅习气”
,这样 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另一方面,唐顺之
的“本色论”还十分反对所谓的“绳墨布置”
,反 对拘束文章的固定隔套和形式。
总之,唐顺之的“本色论”主张为文要直抒胸臆,信手写出, 不事雕琢,用自然流畅
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唐宋派的茅坤、归有光等人的散文都充分实践了“ 本色论”
这一主张。
5.
洪升《长生殿》的题材流变。
(参见袁世硕蓝皮版教材
718
页)
唐明皇与杨 贵妃的爱情故事习称
“天宝遗事”
。
历代诸多作家都写过这一题材。
唐杨两< br>人的情事与安史之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其深邃的历史内涵。
(
1
)杜甫的《哀江头》已开其端,诗中抚今追昔,意多哀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
魂归不得 。
”感叹之情冲淡了此前《丽人行》中的讽刺之意。
(
2
)
白居易的
《长恨歌》
采用了民间传说,
突出唐明皇在马嵬事变后对杨贵妃的深挚思念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诗句蕴含了对唐王朝盛世消逝的惋惜。
(
3
)白朴的《梧桐雨》最后着重表现唐明皇失去杨贵妃的悲哀,是一幕“纯粹的悲剧”。
同样也是借历史故事书写兴亡之感。
(
4
)
洪昇< br>《长生殿》
改变了
《梧桐雨》
的悲剧结局,
借唐杨二人情事表达历史兴 衰的感叹。
6.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思想内容。
《春风沉醉的 晚上》是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的代表作,其小说从性的苦闷转向对生的苦闷
的表现。
这篇小说描写了留学生“我”归国后的所遇和所感,
“我”是一位生活无着的穷知识分
子,和同样被生活压迫的烟厂女工陈二妹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作品以黑暗污浊的大都市
为背 景,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深刻的阶级矛盾,
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
展示了它们自发
的反抗意识以及纯洁的美好心灵;
同时也表现出了在那样的社会里,
下层知识分子与穷 苦工
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
并且歌颂了他们之间深挚的友谊,
以此完成了郁达夫对于当 时的青年
知识分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位置的心灵剖析。
小说故事严谨,情节发展完整 自然,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历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
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
7.
“归来诗人”诗歌的艺术特点。
归来诗人群体,
出现在“四 人帮”粉碎之后,
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
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 歌,得名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具体艺术特征有:
(
1
)在凝 聚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中,常常有“自白”
、
“自叙传”的性质。
(
2
)具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或思考人生与历史的关系,或探寻历史
曲 折进程的原因。
(
3
)对于自身以及社会思考的深入,导向了悲怆主题的萌 兴,使复出诗人们的笔下涌
动着一股感伤情绪的潜流。
(
4
)对艺 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为诗歌带来多样的风格和色彩
二、论述题
1.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
1
)
长于抒情。古诗十九首抒情不虚饰、不矫情,在失意文人身上,家国
< br>文人理想已经不再,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和世俗中的真情实态。
《诗谱》中说古
诗十九首:
“情真、
景真、
事真、
意真,
澄至清,
发至情 。
”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继承了
《诗
经》
触物起兴的手法,
以主人公的所见、
所行、
所感,
构成情景相生、
无我交融的艺术境界,委婉曲折、低回反复,表达细腻的情感。
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开端,或以物象,或以节 令,或以活动,或以哲思,或引发翩
翩思绪,或叙写行动情节,在描述中抒情,韵致自然又含蓄蕴藉。例 如《行行重行行》
,一
开始用“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总领全篇,刻画了远别的情景,笼罩 着伤感的气氛。随
后的万里道阻之隔,胡马越鸟之喻,白云岁晚之叹,努力加餐之祝,结合着“相去日已 远,
衣带日已缓”
的主人公形象,
抒发一种别离之痛、
相思之苦。
( 再如
《庭中有奇树》
的例子,
具体参照袁世硕蓝皮版教材)
(2
)语言深衷浅貌,语短情长。以自然晓畅的语言,表达真情至理,绝不故作艰深,
恃才炫 博。总是使用最普通的词汇,最常见的物象。
同时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又是精炼简约的,有很强 的概括力和表现力给读者多重感觉和
联想。
作为文人诗歌,
古诗十九首善于多方吸收语言精华,
造成特殊的修辞效果。
例如叠字的
运用,
加重了描述的色彩和抒情效果;
比喻手法丰富了诗歌形象;
典故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
内涵;对偶句加强了语言的整体美;双关语和套语增加了诗歌的乐府风韵。
2.
论述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王维个性恬淡,加之佛禅影响,王维的山 水田园诗出现了以前同类诗歌中未曾出现的全
新境界。
(
1
)一是 对于山居寂寞的歌咏。例如《早秋山中作》中写蝉声之悲、蛩响之急,为闲居
生活蒙上了清冷的色调,烘 托出一种寂寞的氛围;
“临秋”
、
“薄暮”使人产生光阴推迁、老
之将至、人 生无所归著的联想。
“人不到”故曰寂寞。
(还有《山居即事》的例子,参照袁世
硕蓝 皮版教材)
(
2
)
二是一切情绪被摒除之后所达到的物我两忘、< br>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无论是自我还是
外物,在诗人的“返观”下都以自在自为的状态呈现 。例如《辋川绝句》中的《竹里馆》之
中的自我形象,已是不带世间人的主观情绪。其他如“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也大体相
似。
《辛夷坞》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中,所有的物象 都被置于“空”的背景之下,他
们自我呈现,被赋予了拈花微笑式的禅意象征。
这些 诗尽管体制短小,
数量不多,
却在陶谢之后凯奇可山水田园诗的全新境界,
“读之身< br>世两忘,万念皆寂”
。
3.
《儒林外史》的主要思想内容。
(
参见袁世硕蓝皮版
744-747
页)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清醒文化意识的小说。
(
1
)
作品首先写了一批无知无识无用的士子形象。
例如范进的八股文被认为是
“天地间
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但他竟然不知道苏轼为何人。再如唐知县,身为父母官,却毫无主见,随意听信他人之言,只盼早日升迁。
其次,
作品还写了一些无行甚至无耻 的士人。
如荀玫、
匡超人本都是忠厚老实的青年,
但在追逐功名利禄的途中发生了变化 ,变得无行无耻;严贡生更是一个无行的劣绅
(
2
)
《儒林外史》 还用了许多笔墨刻画了一批“斗方名士”
,实际上就是一些科举不得
志转而招摇撞骗的食客,他 们假装高雅,扯谎帮闲例如牛浦郎、牛玉圃等人
(
3
)
《儒林外史 》力图恢复道德型文化的本来面目,所以刻画了许多轻视功名富贵的
高士,倾心赞美他们的品行。例如王 冕、庄绍光(具体写一下例子)
还有一些淳朴敦厚、
超然脱俗、
疏放旷达的 人物形象,
寄予了作者的人格理想。
例如虞博士、
杜少卿。
(4
)
吴敬梓又把目光转向了社会底层,
刻画了市井平民的形象。
例如修乐 器的倪老爹、
看坟的邹吉普。尤其是结尾处的“四大奇人”
,吴敬梓写这些人是为读书人设计了 一条人生
出路。
(
5
)
最后,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类政治型文化的士人,
提出了
“礼乐兵农”
的理想。
如萧云仙就 全面实践了礼乐兵农的主张,
他投身军营,平定叛乱,
为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农
田。< br>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探索性戏剧创作的得失。
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的实验戏剧,往往具有先锋性。
1982
年,由高行健、刘会远编剧、
林 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
首先是建立新的话剧体制,使
话剧走 上正规化、专门化、科学化的道路,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以导演
为中心;其 实,提出建立了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
此外这一批探索剧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强调舞台艺术与观众直 接交流的独特性,拆除了演员“目中无人”
,观众“冷眼
旁观”之间的“第四堵墙”
2.
3.
突出演出的舞台性,恢复了舞台自身的本来面目和假定性的美学地位。
强化了话剧艺 术的综合性,除继续注意对白、独白、旁白之外,注意发挥其他
艺术因素的功能。
4.
寻求剧作结构的多样性,变单向线性结构为电影式、交响乐式、“冰糖葫芦”
式(如沙叶新的《陈毅市长》
)
5.
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性,把人物内心世界化为视觉和听觉具象,加重哲理
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