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诗艺术特色的异同
余年寄山水
976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6: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老师的祝福语-
李白与杜甫的诗艺术特色的异同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
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 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
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 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
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 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
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 主要是
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我很赞同这些观
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 样的呢?我先引几段古代
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 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
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
溟。磊磊落落 ,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
《围炉诗话》
:
“太白胸怀 ,
有高出六合之气,
诗则寄兴为主,
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
可传者千首 。”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
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
述都 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
仔细品味,
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
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
“气”、
“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
雅比兴”(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
达到 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
很多研究者 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为仅仅
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 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萧涤非先生说:
“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 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
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 《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
《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
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 本,第
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
性原则表现在: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 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
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 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
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上 过多猜测都会
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
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
“扪”、
“抚”、
“坐”、
“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 壁,
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
大川奇绝
,
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 br>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
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 br>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
受。< br>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对象当作一
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
情倾泻、恣 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
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 一种表面的看法。我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
对理想的期待。
如果说
《蜀道难》
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
那么,
这篇
《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
驰骋,任 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
环生、浊浪翻滚。这一 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
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 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
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 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我们发现,
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 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
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 客观”。赵翼在《殴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
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分 。”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
十二载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 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
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 细节的描摹
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目< br>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
,
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我
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
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
描写上依然层 次分明。
他从风吹茅屋写起,
接着写茅屋
“洒江郊
”
、< br>“挂林梢”
、
“沉塘坳”
;
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从夜 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
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 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
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 、咳吐自然、以自我
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 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能令人满
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 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
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 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
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 命运那种现实
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
差异。
杜甫直面人生,
忧国忧民;
李
白也不满 现实,
他虽然已被现实
“牢笼”
,
却不愿意接受,
反过来却想征服它 。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
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 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
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 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常
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水,常常达到梦
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 。”(《下途归石门旧居》)“忆昨鸣
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 ”(《鸣皋歌送岑微军》)
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 细致(李白对
现实生活的描绘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出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