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中的描写方法

别妄想泡我
871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6: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固然造句-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照影摘花花似面)
古诗词鉴赏中的描写方法


【篇一:古诗词鉴赏中的描写方法】

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
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等。

【手法解析】

1
、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 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 不事烘托,不
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
语,也不用精雕 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
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 易的文字,
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
物的感受。即纯用 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
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是 对
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
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
声有色,形成了

风雪夜归人

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
注释
]< br>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③青楼:
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 道路。④恶草:杂草。

[
翻译
]
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园,花开 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
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
掉 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
儿的形象。

2
、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
,
相对于 白描
,
细描也可以称为
工笔
,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
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
、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
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
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 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
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 br>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
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 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
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

隐逸之花



兰芷

象征名贵、
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



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

篱边菊

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

【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
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 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
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4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
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
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
乐景衬哀情。例如: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
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 br>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又如: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
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5
、烘托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
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
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
意的目的。

再如《琵琶行》中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一句,用环境
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



衬托

不同,

烘托

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 事物就叫烘托。这与

衬托

不同,因为




是两种事物都写。

6
、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
?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
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



衬托

不同,

烘托

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 的事物写出来,
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

衬托

不同,因为




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



衬托

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 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
事物为 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
次分明。

7
、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
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 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
象。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
灯花。

诗中以

家家雨

处处蛙

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很多 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
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 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
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
(意境) 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8
、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
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 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

每着一字

,而使

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
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
(这里的



含动与声: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为声,




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
构成一种情趣。
< br>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 流泻山石
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
淙淙有声,以动衬 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9
、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 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
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 是
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天台一万八千
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固然造句-


固然造句-


固然造句-


固然造句-


固然造句-


固然造句-


固然造句-


固然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