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课到底有啥用

萌到你眼炸
713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7: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帮助别人-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白露图片)
【精品】语文课到底有啥用?










文渊二阁

文渊二阁欢迎您的光临









语文课到底有啥用?






困惑之一: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用


在中国教育界,所谓特级,就是特别的垃圾!所谓名师,就
是出了名的僵尸!




听多了这种言论:




1.
这课文你怎么这样教?




2.
你怎么教给学生这些东西?




3.
课堂上你怎能讲这样的话?




4.
你这种思想很危险的!




和尚一穿上袈裟,就忘了以前自己也是一个老流氓啦!





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废话,不就是教中
学生学习语文吗?!话虽这么 说,其实,问题还真没有那么
简单。大家写文章都是引用名家的言论,本人有所不同,特
别喜欢 某些教育主管领导的精彩发言。这不,请看:


“小小说?!
你怎么能跟学 生讲小小说呢?他们能接受?我们
的语文课本从头到尾,
你翻一翻,
有这个概念吗?? 、







——这真的是一个自 己也教语文的学校主管领导在检查个
别语文教师备课本“发现问题”时批评该语文老师所说的话。
因为实在太精彩了,
本人不能独吞,
有必要与大家分享啊!







本人不得不遗憾地说,在一些基层中学,至今依然有不少语文老师甚至主管领导很错误地认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天
职就是把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循规蹈矩地一 篇接一篇给学生
讲完,语文课本必须讲,而且,课本没有的内容不能讲。在
他们眼里,这也便是 语文教师的作用了。真是非常非常匪夷
所思,特别特别莫名惊诧,无比无比荒谬绝伦、






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去辩驳 是非。
不过,可以就事论事:正如那位主管领导所言,我们的语文
课本(苏教版
` < br>初中)的确没有明确地涉及“小小说”这个概
念,但这也并不是课本编者有什么过错。根本问题还 是出自
我们可爱的中学领导。






什么是小小说?不就是短篇小说嘛!有些短篇小说的篇
幅极其短小,人们于是给了另外的称呼——小小 说,也叫微
型小说。
(还有专门的杂志呢!
)长篇小说都要求中学生好好
学习 (特别是名著)
,小小说怎么就不能教、不能学呢??
作为习惯于搞应试教育的前辈,尊敬的中 学领导难道没见过
学生的语文考卷???现代文阅读所选的短文不太可能是
长篇和中篇小说,更 多的是,不,应该说就是小小说啊!

您老人家怎么不允许年轻的语文老师跟学生讲呢?比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

5
题。

每 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
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声远 播,某报撰
文颂曰:
《人桥》


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接 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
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水,于是一
到雨天黄昏 ,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给文教办写信,向教育局 长报告,跟乡
长争吵,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集资……不久,小溪上架起了
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 。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

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四年级的
50
名学生。

1
.请你给短文拟一个标题。

2
.短文中两个人物做的同一件事是什么?各自采用了什么
方法解决问题?

3
.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
.删掉短文末段行不行?为什么?

5
.短文蕴含着作者对某些社 会现象所持的态度,请你举文
中的一例加以说明。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 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
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
独地站在 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
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 默点
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 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
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
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 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
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1.
小 说以“雨”开篇,
并以“雨”贯串全文,
这样写的作用是
(至
少答出两条,每 条答案不超过
15
字)

2.
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樱子“穿着白色 的风衣,撑着伞”的特
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
两条,每条答 案不少于
15
字)


.

3.
开 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到眼
镜上,其作用是:
(不超过
20
字)

4.

——以上经典文章语文课本都没有收录为课文, 本人实在爱
不释手,并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分享,将这些好文章当课文认
认真真地备课、讲课,有 什么不对???又是违反所谓的语
文教学常规???






本人在拙文《究竟什么是语文教学常规——
--

法? ??》里提到我市教育局
05
年制定的《贺州市普通中
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连总则和附则共十大项
60
条细则里只
有半句话明确地提到课本:
“ 教师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
学”。
与其他地区的常规一样,
并没有规定语文教师必 须循规
蹈矩地将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从头到尾地灌输给学生!其实,
教学常规比较高明的地方是用 “教材”这个概念,并没有用“语
文课本”这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还是必须明确区分的,
教材不
完全是语文课本啊!前者包含的内容或素材远远大于宽于多
于后者。而且,常规在提“ 教材”之前,首先要强调我们中小
学语文教学的“宪法”——《语文课程标准》
。选取语文课本 以
外的小小说(优秀的经典的那种)来给学生讲课并没有违反
教学常规!相反,这是完全符合新 课标精神的。这是负责任
的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考试分数(是考
试分数啊!
在此说提高语文素养还有的很虚伪了)
的好办法,
更是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妙计啊 !

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显而易见,语文教师的
作用绝对不是循规蹈矩 地将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从头到尾地
灌输给学生!也用不着拿新课标或者别的教育理论(素养啊
母 语呀之类)吓唬人,很简单,语文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爱
语文,让学生懂语文,让学生用语文、




、语文老师应该
有这些作用!
!当然,语文老师要 发挥这些作用有各种各样
的途径,所以,极个别的中学领导没有必要假“常规管理”之
名,行嫉 妒打压之实。

































困惑之二:中学语文教材到底该是啥模样



































中学语文不如人意的
根本原因






































湖南省吉首市民
族中学


唐世明








前不久,
《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徐江:我就是要搅乱中学语文教学》的文章,将中
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全部归罪于中学语文 教师身上,宣称要
向中学语文教师“开炮”,发起“讨伐中学语文的第三次浪潮”。
吴平安先生 奋起反击,写了一篇《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
?


刊登在
2005< br>年
12

8

《中国教育报》

《读书》< br>周刊上,
吴先生代表中学语文老师向读者大吐苦水,叫苦叫累,希望
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原 谅。两篇文章读完以后,我的心里也久
久不能平静。
吴老师说他的“观点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中 学老
师的意见”,
我也算中学语文教师中的一个,
但我觉得自己的
想法与吴老 师大相径庭。










中学语文费时费力,效果却很难让人满意,这是众
所周知的事实。学生语文水平普遍 偏低,问责语文老师是天
经地义的事情,我们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觉得徐江先
生对中学语 文老师提出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我倒是觉得
《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
?
》一文,颇有一 种老虎屁股摸不得
的蛮横,有一种“失败有理”的诡辩。吴老师似乎在为天下语
文老师含冤叫屈 :“当中学老师不容易,当中学语文老师更不
容易”,中学语文老师忙,带两个班语文,一个班主任,“ 周
课时二十七节,
还有升旗、
例会、
批改作业作文、
周记”等等,< br>忙得不可开交。吴老师的文章似乎在告诉世人:中学语文老
师太忙了,无法将学生的语文教好是情 有可原的;学生语文
水平低,语文老师不但无过,反倒有功。









老师工作忙,学生成绩应该好起来才正常。若是 工
作越忙,学生语文水平越低,这个忙就是白忙,甚至是在帮
学生的倒忙。说到这里,我想起以 前小学有篇课文,说的是
国防部长彭德怀到一处前沿阵地检查工作,发现弹药库就修
建在阵地上 ,他问部下为何不把它迁移到安全地带,一个团
长回答道:他们早就想搬了,就是因为太忙,所以一直没 来
得及。
彭德怀大发雷霆道:
“你们站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
把你们报销的 地方,你们忙些什么?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
加重要?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我看,中学语文 教
育的阵地上,正需要彭德怀这样的领导前来当头棒喝。









这个世上,做什么都不容易。当工人不容易,我 们
会因为“不容易”就欢迎他们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吗?当司机也
不容易,我们会因为“不容易” 就能容忍他们把车开下悬崖吗?
当将军更不容易,
我们会因为“不容易”就能原谅他们打败仗、
给国家民族带来重大灾难吗?我们中学语文老师确实很忙,
很不容易,难道就可以因为“不容易 ”而误人子弟吗?









中学语文并非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一亩三分地”,事
关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语文兴
亡,
匹夫有责”。中学语文不能让人满意,任何公民都有义务
有权利提出意见。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声已经喊多年了,但
换汤不换药, 收效甚微,媒体发动“第三次浪潮”对中学语文
进行“讨伐”,这并非是无风起浪,故意跟我们过不去。 周厉
王的下场我们都很清楚,拒谏饰非毫无用处。面对责难,我
们中学语文老师要以庄子笔下那 个“郢人”的胆量和姿态,欢
迎社会各界舆论前来“运斤成风”。
别人说得正确,
于我 有利,
对中学语文有利,对国家民族有利,何乐而不听呢?别人怪
罪错了,众目睽睽,人间自有 公道在,我们又何惧之有呢?
吴平安老师自称“在中学即将退休”,但我读了《惹谁了?》
一文 后感到很奇怪,他怎么距“耳顺”之年那么远呢?









“语文兴亡,匹夫有责”,本人既然捧着语文教师这
个饭碗,当然也有责任参与大家的讨论,将愚人的一得之见
当作引玉之砖抛出来,就教于各位行家。< br>








徐老 师把板子全打在中学语文老师的屁股上,我不
赞成;吴老师将罪过全推到学校制度、高考制度上面,我也
不敢苟同。我认为,中学语文之所以不能让国人满意,成为
众矢之的,根本原因还是老问题:没 有一套高质量的语文教
材。

“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药》中开头这句话 可以
用来形容如今中学语文教材尴尬的处境。文革结束以后,以
毛泽东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旧语文 教材从教室里退出了,但富
有吸引力、适应新时代的新教材尚未诞生出来。我在上世纪
九十年代 所教的课文,绝大部分还是我在八十年代学过的。
我总觉得课文思想内容陈腐不堪,面目可憎,只有上到 《孔
乙己》

《装在套子里的人》等一些思想性、艺术性都佳的课
文的时候, 师生们在课堂上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发出几阵久
违的笑声。近年语文教材的编写权力下放以来,出现了数 十
年来罕见的语文教科书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时间仓卒,或
者观念陈旧,某些语文教材难免粗 制滥造,所选课文简直是
乱点鸳鸯谱,以一些文理不通、浅薄平庸的文章为教材,真
是误人不浅 。上到一些劣质课文的时候,笔者有一种壮汉钻
鸡笼的感觉,里头又臭又狭小,外面漏洞百出,没有任何 可
以值得一观的东西,但我们师生偏偏要在其中呆上一两个课
时,学着《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 可怜的大臣,睁着眼睛说
瞎话,把闻到的恶臭说成扑鼻的清香,把碗大的漏洞说成是
天衣无缝, 分析结构,分析语言,不这么分析就完不成教学
任务,不这么讲解学生就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真是 痛
苦之极啊!这样教出的学生,哪里说得上什么语文水平!

弱水三千,
丑小 鸭日取一瓢饮足矣,
足够长成美丽的白天鹅;
地深万丈,树苗得五尺土够矣,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中华文
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作家作品多如牛毛,传世之作灿
若星汉,在中国教语文,本 应该是最轻松愉快的工作;在中
国学语文,本应该是最有把握的事情,好比满地都是上好的
沃土 ,随手栽花花怒放,随意插柳柳成荫。可是,我们这些
“园丁”却这么忙,
这么累,
我 们的小树,
是那么瘦,
那么弱,
原来,我们不是把树苗栽入土壤里,而是将它们塞进大 大小
小的花钵中,钵里倒入几铲泥土,名为“语文教材”。小树苗
整年只能入钵为安,天天咀嚼 钵里一抔泥土,就算将泥土吸
吮成沙砾,园丁每年换两次泥土的规矩,也是雷打不动的。
中原千 里沃土,只因在花钵之外,竟与枯瘦如柴的小树苗绝
缘。况且这宝贵的几铲泥土中,还夹杂着许多小树难 以下咽
的沙石和荆棘。“食不饱,力不足,”要求小树长出青翠可爱
的模样来为我们这些园丁争 光,简直是百日做梦!

我认为这就是中学语文不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困惑之三:中
学语文到底该怎样教





徐江:我就是要搅乱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反思

:一位即将退休的大学老师,几年来一
直热衷于批评中学语文 老师:你们的中学语文课是无效教学!




“徐老师这种讲课方 法好,但不实际,因为高考还要求几
十篇的背诵、
几千个字词义的解释,
没有时间这样 上课。
”“徐
老师不了解学生真正懂什么不懂什么,怎么能说中学语文课
是有效还是无 效呢?”



这些出自中学老师的批评都直指一个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老师,他刚刚在天津大港一中做了一次观摩课,按照
自己的方式给中学语文教师讲解了《游褒 禅山记》
。可这些
中学语文老师并不买账,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贬多褒少。




可是一个人坐在众多中学老师对面的徐江却很坦然,他
是铁了心:
“上了那么多语文课,
学生还是不会写作文,这与
中学老师有直接关系,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 !”



“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年比一年差”



与徐江老师接触,总觉得他有种急迫感:“大学生的语文
水平一年比一年差。
”在南开大学教授写作课,
徐江老师有最
直接、最切身的体会:“看看现在的高中毕业生,< br>有几个能够
用中学语文课学到的知识读书、写文章?很多学生甚至日常
的交际写作都不能 达到文通字顺的基本要求。”



“让他们写个东西,废话一大堆却一直不 能切入主题,写
到了主题又是一堆套话、虚话,像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徐江老师自从五六年 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后,每年都会找一
个主题让新生写文章,有写法国会考作文题的、有写文章反
思中学语文教学的。



可今年,
徐江老师布置了新的题目,< br>他的学生要么不交,
要么交上来的作文完全不行。



徐江 说,这种情况是与中学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上了
2000
多个学时的课程,连怎么写文章都不 会,这样的教学
能说是有效教学吗?



发现了这一问题后,徐江开始向中学语文开炮。



他先是试图在 大学中教会新生如何写作文,先后举办
3
次“本科生写作课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话题作文 反思研讨
会”,
徐江给同学们出了一组法国会考的作文题———
《我是
谁》< br>、
《“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能
否将自由 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
的惩罚》
。这些让学生 们有点儿发傻的题目,也让刚进入大
一的新生发现了原来拼命练习的作文题目是何等的枯燥浅
薄 。
第二次是“认同式语文教学的误区”,
通过分析吴晗的
《谈
骨气》
,同学们发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套式:任何一篇文章,
不管怎样,一律要从“好”来分析,是多么的错误。 第三次“写

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