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定理公式大全

绝世美人儿
766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9: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介子推的故事-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大学生英语竞赛作文)

抛物线:
y
=
ax
*+
bx
+
c


就是
y
等于
ax
的平方加上

bx
再加上

c


a
>
0
时开口向上



a
<
0
时开口向下



c
=
0
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
时抛物线对称轴为
y




还有顶点式
y
=
a

x+h

*
+
k


就是
y
等于
a
乘以(
x+h
)的平方
+k


-h
是顶点坐标的
x


k
是顶点坐标的
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
x
的正半轴上
,
焦点坐标为
(p/2,0)
准线方程为
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
,
故共有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
=4/3(pi

(r^3)


面积
=(pi)(r^2)


周长
=2(pi)r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
a,b
)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
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
L=2πb+4(a
-b)


椭圆 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
2πb
)加上四倍的该椭
圆长半轴长(
a
)与短半轴长(
b
)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
π< br>)乘该椭圆长半轴长(
a
)与短半轴长(
b
)的
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
T
, 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
T
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

体积计算公式椭圆



长半径
*
短半径
*PAI*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 …+sin[α+2π*(n
-1)/n]=0


cosα+cos (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 n
-1)/n]=0
以及



sin^2(α)+ sin^2(α
-
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 A^4)

六倍角公式:


sin6A=2*(cos A*sinA*(2*sinA+1)*(2*sinA-1)*(-3+4*sinA^2))

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

tan6A=(-6*tanA+20*tanA^3-6*tanA^5)/(-1+ 15*tanA^2-15*tanA^4+tanA^6)

七倍角公式:


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 *sinA^6))

cos7A=(cosA*(56*cosA^2-112*co sA^4+64*cosA^6-7))


tan7A=tanA*(-7+ 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 4+7*tanA^6)
八倍角公式:


sin8A=-8*(co 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

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 osA^2)


tan8A=-8*tanA*(-1+7*tanA^2- 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 tan
A^8)

九倍角公式:


sin9A =(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 2-3))

cos9A=(cosA*(-3+4*cosA^2)*(64*cos A^6-96*cosA^4+36*cosA^2-3))

tan9A=tanA* (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 nA^2+126*tanA^4-84*t
anA^6+9*tanA^8)

十倍角公式:


sin10A=2*(cosA*sinA*(4*s 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 16*sinA
^4))

cos10A=((-1+2*cosA^2)*( 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


tan10A=-2*tanA*(5-60*tanA^2+126*ta 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
A^4+210*tanA^6-45*tanA^8+tanA^10)

·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
-
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
-
tan^2(α/2)]


半角公式



sin(A/2)=√((1
-cosA)/2) sin(A/2)=-
√((1
-cosA)/2)


cos(A/2)=√((1+cosA)/2) cos(A/2)=
-
√((1+cosA)/2)


tan(A/2)=√((1
-cosA)/((1+cosA)) tan(A/2)=-
√((1
-cosA)/((1+cosA))


cot(A/2)=√((1+cosA)/((1
-cosA)) cot(A/2)=-
√((1+cosA)/((1
-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 tanB=sin(A-B)/cosAcosB


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
n
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
-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 +4^2+5^2+6^2+7^2+8^2+…+n^2=n(n+1)(2n+1)/
6


1^3+2^3+3^3+4^3+5^3+6^3+…n^3=(n(n+1)/2)^2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
B
是边
a
和边
c
的夹角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
-
b|≤|a|+|b| |a|≤b<=>
-
b≤a≤b


|a-
b|≥|a|
-|b| -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
b+√(b2
-4ac)/2a -b-
√(b2
-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个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

a,b
)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
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
是圆心角的弧度数
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
,S'
是直截面面积,

L
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图形周长

面积

体积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
2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
4


长方形的面积
=

×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
×
边长



三角形的面积


已知三角形底
a
,高
h
,则
S

ah/2

已知三角形三边
a,b,c,
半周长
p,

S


√[p(p
-
a)(p
-
b)(p
-
c)]
(海伦公式)

p=(a+b+c)
/2



和:(
a+b+c)*(a+b-c)*1/4

已知三角形两边a,b,
这两边夹角
C
,则
S

absinC/2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
a

b

c
, 内切圆半径为
r

则三角形面积
=(a+b+c)r/2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
a

b

c
,外接圆半径为< br>r

则三角形面积
=abc/4r

已知三角形 三边
a

b

c,

S


√{1/4[c^2a^2
-((c^2+a^2-
b^2)/2)^2]}
(“
三斜求积

南宋秦
九韶)


|
a
b
1
|


S

=1/2
*
|
c
d
1
|


|
e
f
1
|



|
a
b
1
|


|
c
d
1
|
为三阶行 列式
,
此三角形
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A(a,b),B(c, d),
C(e,f),
这里
AB
C

|
e
f
1
|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 开始取,
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
如果不
按这个规则取,
可能会 得到负值,但不要紧,
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
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
的大小!】


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
:

S=√[(Ma+Mb+Mc)*(Mb+Mc
-Ma)*(Mc+Ma- Mb)*(Ma+Mb-Mc)]/3

其中
Ma,Mb,Mc
为三角形的中线长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



< br>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
×

÷
2


直径
=
半径
×
2
半径
=
直径
÷
2


圆的周长
=
圆周率
×
直径
=


圆周率
×
半径
×
2


圆的面积
=
圆周率
×
半径
×
半径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
×

+

×
高+宽
×
高)
×
2


长方体的体积

=

×

×




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
×
棱长
×
6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圆的周长
×




圆柱的表面积
=
上下底面面积
+
侧面积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圆锥的体积
=
底面积
×

÷
3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的体积
=
底面积
×




平面图形



名称

符号

周长
C
和面积
S


正方形

a

边长

C

4a


S

a2


长方形

a

b
-边长

C

2(a+b)


S

ab


三角形

a,b,c
-三边长



h

a
边上的高



s
-周长的一半



A,B,C
-内角



其中
s

(a+b+c)/2
S

ah/2



ab/2?sinC



[s(s-a)(s-b)(s-c)]1/2



a2sinBsinC/(2sinA)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18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
(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 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
(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
(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
(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 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
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 分,
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
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有关系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
n-2

×
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
矩形性质定理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
矩形判定定理
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
矩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
菱形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
菱形性质定理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
菱形面积
=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
s=


b

÷
2


67
菱形判定定理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
菱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
正方形性质定理
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
正 方形性质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
组对 角

71
定理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
定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
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
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 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
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 br>那么在其他直线
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
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
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

a+b

÷
2
s=l
×
h


83
(1)
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
a:b=c:d,
那么
ad=bc
如果
ad=bc,
那么
a:b=c:d


84
(2)
合比性质

如果
a

b=c

d,
那么
(a±
b)

b=(c±
d)

d


85
(3)
等比性质

如果
a

b=c

d=…=m

n(b+ d+…+n≠0),
那么

(a+c+…+m)

(b+d+…+n)=
a

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
(或两边的延长线)
,< br>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
(或两边的延长线)
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那么
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
(或两边的延长线)
相交,
所构成的三角形
与原三角形相似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