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
别妄想泡我
897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0: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科学的名言-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
1084
年,由黄州贬赴
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
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 姿百态景象的赞
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
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
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
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
他在浙江鄞 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
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前两 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
凡,正好借登 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 理于诗境之中,
可谓异曲同工。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
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 握了正确的观
点的方法,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就 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
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 因为没有全面、
客观、
第
1
页
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还
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
,学生对两位
诗人有一定的 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
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
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
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 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
、学 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
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
、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
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第
2
页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
(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
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
情感体验,为学习 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
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 资料自学。
2
、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 。
(遇
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
作交流的时间。
)
3
、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
、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
方。读后交流:
(
1
)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
10211086
)
,字介甫,号半山老人, 北宋大政
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 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
第
3
页
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 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
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 br>苏轼(
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合称三苏,
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书法,
诗词造诣很高。
(
2
)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
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
灵隐寺前。
(
3
)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 唐
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
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 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
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
时代的独特 的智慧之花。
)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 :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
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 合
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
、指名朗读《登飞来峰》
,然后说说诗意。
第
4
页
2
、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
1
)
品读前两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
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 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
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
塔身就 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
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 以看到
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
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
前两句用夸张 的手法极言塔高。
第二句以见日升,
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
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
2
)
品读后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
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 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
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
(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
)
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 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