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732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0: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春节的作文-
2020
春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
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 、漪”
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 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
3
个 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
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
引导学生发现古诗 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
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
教具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 br>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
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
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
教师评议。
4.
【出示课件
2
】
谈话揭题:我 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
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 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
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
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 这儿读
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
的是 一年四季。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
生了很多的感想 。)
6.
了解诗人。
【出示课件
3
】
范成大
(
1 126
年
6
月
26
日—
1193
年
10< br>月
1
日)
,
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 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
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 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
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新课教学
(
28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
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
1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出示课件
4
】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
3
)【出示课件
5
】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
,
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
,
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
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
理解。
3.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
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
的样子种瓜。< br>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
赏析诗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出示课件
6
】
(
1
)
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
(板书:辛勤劳动)
(
2
)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
了“耘田”“ 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
此情景作者会 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
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
3
)指导朗读。
(读出对
“村庄儿女”
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读出诗的节奏。
)
(板
书: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
.读出农民的辛苦。
B
.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
繁忙的劳动场面。
C
.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
学生再读、齐读。
(4
)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
这种男耕女 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
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 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
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 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
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 阴学种瓜。”
(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课件
10
】
(
1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 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
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
(
2
)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
(天真、< br>勤劳、
好学、
可爱、
爱劳动……)
(板书:天真可爱)
(
3
)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 内的
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br>4
)【出示课件
12
】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r>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
5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
子 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
爱)
3.
了解写法。
(
1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
2
)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
言 ,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
(
3
)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
村生活的画面, 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
词语,体现学生学 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 细品味,练习有感情地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诗句的表层意思,
还要领悟诗句的深层意思,体会诗句语言 的感情色彩,体会诗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
涵。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4
)分钟
四、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
的外出劳作,女 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
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 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
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对劳动人民的(
),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
赞美
热爱
2.
学生自由阅读。
【出示课件
13
】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
宋
)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
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
搜集并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
中的其他诗句。
在学习完课文之后,
补充
《四
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句,鼓励学生自读自悟,激发学生收集和阅读田园诗的 兴趣。
板书
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
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默写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
,
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
(其
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
,也傍
学种瓜
。
1
.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
(
)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
(
)①
靠近
②并排
2
.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
一、
1.
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2.
①
①
3.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
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
宋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
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
读准
“稚”
字音,
理解字义 ,
识记字形;
正确书写会写字
“晓”
;
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 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 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
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具准备
课件:
作者简介、
词语解释、
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
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
教师评议。
【出示课件
3
】
学生自由阅读。
< br>杨万里
(
1127
年
10
月
29
日
-1206
年
6
月
15
日)
,
字廷秀,号诚斋。吉 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
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 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
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
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
【出示课件
4
】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
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5.
谈话揭题: 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
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 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
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 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
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 中透
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
里描写 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6.
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
子;“弄”是“玩”的意 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7.
了解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4
】
此诗作于宋孝 宗淳熙六年(
1179
)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 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
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 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交流
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 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堂营
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新课
教学
(
30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
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
1
)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
5
】重点指导读准“稚”。
(
3
)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
范写
,
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
,
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
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
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
6
】
1.
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3.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出示课件
7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
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 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
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 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
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
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 br>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
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
1
)作者在这首诗 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
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
(
2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出示课件
8
】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
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
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
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板书:声音上——玉
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
3
)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
冰为钲、自得 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
4
)【出示课件
11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
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
是因为这样,孩童 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
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
住诗句中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对学生
叙述能力的训练,贴合本单元的语文元素。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
)分钟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 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
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 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
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板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