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及答案
别妄想泡我
919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1: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等待作文-
语文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
(18
分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8
分)
1
.下列四项中拼音标注有错误的一项是(
D
)
A
.
匕首
bǐ
卑鄙
bǐ
剥玉米
bāo
擦黑板
cā
B
.
咱俩
liǎ
成绩
jì
足迹
jì
当天
dà
ng
C
.出殡
bì
n
蓓蕾
lěi
杜甫
fǔ
车辆
lià
ng
D
.泡沫
pà
o
陌生
mò
宁肯
ní
ng
哺育
bǔ
2.
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A )
A
.心有余计
纵横交措
拈轻怕重
无精打采
B
.洗耳恭听
可见一斑
因地制
宜
好逸恶劳
C
.如火如荼
惟妙惟肖
抑扬顿挫
才疏学浅
D
.忐忑不安
静影沉璧
言简意
赅
豁然开朗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C )
。
①这几幅画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
___________
。
②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
___________
加以评比的。
③文学批评中,不应把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抄袭
___________
。
④后来列国纷纷称王,
周室更不算回事,
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
___________
罢了。
A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混为一谈
B
.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
相
提并论
同日而语
C
.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等量齐观
D
.
混为一谈
同
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C )
A
.《关 雎》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
·
秋思》是明朝
马致远所作的 散曲
B
.
《背影》
《春》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都是朱自清
< br>C
.按
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诗经》《出师表》《陋室铭》< br>
D
.鲁迅的《故乡》是散文,契诃夫的《变色龙》是小说
’
5.
李白的《行路难》反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名句是:
____
长风破浪会有 时
_______
,
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
_______
。
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
扬的豪气。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A
.青少年是上网人 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
60
岁以上的老
人也纷纷
“
触网
”
,老年人
“
网虫
”
的数量激增
B
.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
“
金丝牦牛
”
C
.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洲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
1
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
.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附着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
用水果前应该 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7.
把下面各句组成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①比如高尔基、
张爱玲等这些人物,
二十年前的人们与今天人们的看法就绝不相
同
②他们实际上是经过了不同时代的读者主观
“阐释”
而杂糅了复杂的历史信息的
文化存 在
③对大师与经典的阅读效果,除了取决于原作的品质外,更取决于读者的品质
④换句话说,大师思想的流动毕竟是相对的,而时代与读者的流动却是绝对的
⑤被某一代人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的,到了另一时代,很可能一钱不值
⑥因而我们才 会说,
大师与经典是一种
“客观存在”
,
同时也是一种
“主观存在”
A
.③④⑤①⑥②
B
.⑤④②⑥①③
C
.⑤⑥②③④①
D
.③⑥④②①⑤
8
、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面对记者的采访,现任台州援疆指挥部智力支持与资金管理组组长的 任波:
“
_____
千里迢迢来援疆了,就要认真做些事情。”
②多年来,遇到雨雪等不良天气或节假日,出租车供应远小于市民出行需求时,
“
_____
”仿佛就成了少数不良出租车司机的惯例。
③为及时 巩固“黑网吧”整治成果,始终保持对“黑网吧”的高压态势,许昌县
工商局严格落实四项工作措施,严 防“黑网吧”__。
A
.因为
浑水摸鱼
东山再起
B
.既然
趁火打劫
东山再起
C
.既然
趁火打劫
死灰复燃
D
.因为
浑水摸鱼
死灰复燃
(二)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10
分
)
(
1
)柳永在《雨霖铃》一词中感慨:
“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
苏轼则在
《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一词中解 嘲:
“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
”
(
2
)《春秋》三传分别是:
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
(
3
)荀子在《劝学》中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韩愈在《师说》中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
(
4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
5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孟子》)
(
6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屈原)
二.知识运用(
14
分)
(一)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1 .
某中学初三
(2)
班围绕中学生上网有害还是有益举行了一场辩论会。
< br>甲方说:
中学生上网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
且容易受不健康信息的影响,
一些学 生犯错误
就是因为上网的缘故,所以,我方认为中学生上网有害无益。
如果你是乙方的
主辩手,你将从哪两个角度来反驳
?
2
(1)
中学生上网可以获取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新 知识和有用的信息。
(2)
上网
能迅速了解国家大事。
(3)
上网能 迅速查阅有关资料,
帮助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4)
能利用远程教育网同步学习。(5)
上网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学习生活质
量。
(
答出其中两点 即可满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亦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2.
将下面
3
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
(
可 调整语序、
适当增删词语,
不能改变原意
)
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诗以音步 、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
中国旧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诗以同韵字
来来回回地重复构成了回环美。
王力先生认为,
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
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
以同韵字来来回回地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3
.
在具体的语境中仿写 ,
续写一个
“
我喜欢
”
句。
我心里总是充满着太 多的喜欢。
我喜欢倾听春天的脚步,
我知道我如果不喜欢,
便意味着我不珍惜鲜嫩的花 、
碧
绿的草;
我喜欢欣赏大地的容颜,
我知道我如果不喜欢,
便意味 着我不热爱高峻
的山、清浅的河;
——
。
我喜欢投入大海的怀抱,
我知道我如果不喜欢,
便意味着我不理解奔腾的浪、
热情的潮。
(
按 格式写通顺即可得分
)
(
二
)
修改病句
(
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
1
.天气很热,人们轻微运动也会浑身汗流浃背。
天气很热,人们轻微运动也会汗流浃背。
2
.北京奥运会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空前未有的辉煌。
北京奥运会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
3
.经过长达五年的相恋,王军与杨红终于喜结金兰。
经过长达五年的相恋,王军与杨红终于喜结连理。
4
.几位老友一边品茶,一边漫谈饮茶养生之道,追古溯今,好不悠。
几位老友一边品茶,一边追古溯今,漫谈饮茶养生之道,好不悠闲。
5.
往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那是我们记忆仓库里一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啊
!
往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那是我们记忆仓库里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啊
!
三.阅
读下列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8
分)
(一)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
人们对客观规律 的认识往往要经
历艰苦曲折的过程。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
掌握材料的差异,
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
的情况,以
至引起学术争论。
因此,
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 对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
助。李四光说:
“
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批评更 能使我感到激动。
”
歌德也说:
“
赞同的意见使我们处之泰然,
反对 的意见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
3
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 ,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
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
普鲁斯特成为辩 论的获胜者,
发现了定比定律。
但是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
相反,
他对贝索勒 倾吐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他说:
“
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
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
”
他还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 学工作者,
就要具有宽广的胸怀。
只有虚怀若谷,
才能容
得下百川之流,听得 进反对意见。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B
)(
1
分)
A
.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
.
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C
.
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D
.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
2.
文中有四句名人名言。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可以做道理论据的两项是
(
A、C
)(
2
分)
A
.
正如李四光所说 :
“
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
动。
”
B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C
.
歌德也说:
“
赞同的意见使我们处之泰然,反对的意见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
产。
”
D
.
普鲁斯特说:
“
要不是你的质疑, 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
3.
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引证法、例证法
)。(
2
分)
4.
能否删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
2
分)
答:
不能删;这样写可以使论证更全面
5.
第一段中加点词语“
要经历艰苦曲折的过程
”
指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1分)
答:
研究角度的不同,掌握材料的差异,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会引起学术
的争论
6.
第一段中加点的词
“
这
”
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1分)
“
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
……
歌德也 说
……
思想获得丰产
”
4
(二)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
今
亡亦死,举大 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陈胜曰:
“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
少子也,
不当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
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 br>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
应者。
”
吴广以为然。
1.
上文选自《陈涉世家》,作者是(
司马迁
)。该作者用毕生精力著
成了我国第一部(
纪传
)体通史(
2
分)。
2.
找出上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3
分)
①(
適
)通(
谪
),含义是(
充军
)
②(
唱
)通(
倡
),含义是(
倡导
)
3.
下面句中加点的
“
以
”
与
“
扶苏以数谏故
”
的
“
以
”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1
分)
A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
.
而吾以捕蛇独存
D
.
杀之以应陈涉
4.
下列对
“
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 可乎?
”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
)
(
1
分)
A
.
今天逃跑也是死,举起大旗造反也是死,等着死,死在国家里可以吗?
B
.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C
.
现在死亡也是死,举旗起义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为国而死可以吗?
D
.
今天逃亡也是死,商量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在国内好吗?
5.
简要概括陈胜认为起义将会得到百姓拥护的两条理由。(
2
分)
答:一是:
“
天下苦秦久矣
”
/天下的人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二是:
以扶苏、项燕的名义倡导
第二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中学语文教学示例分析
(
每小题10
分,共
20
分
)
1.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说,覆盆子的
“
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
,学生
提出补语
“
远
”
用词不当,应改为
“
多
”
。你如何回答< br>?
首先要表扬学生能运用现代汉语的规范来审视语言现象。
然后指出,“
五四
”
时期现代汉语的规范还没有形成,
按照当时的语言习惯鲁迅这么 写并没有错。
但
5
我们现在要能够运用现代汉语的规范来审视不同历史时 期的语言现象,
写文章也
要遵循现代汉语的规范。
2.
在讲授《截肢与输血》中的白求恩争分夺秒抢救伤员时,教师设问:
“
他知道
在这个时 候时间意味着什么
?”
有学生抢答:
“
时间就是金钱。
”
你 怎样继续讲下去
?
首先要表扬学生有现代意识。然后指出,时间是什么
?
一一在不同时代、不 同场
合,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在这篇课文里,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时间就
是八路军战 士的生命。
二、教学设计
(30
分
)
请给《孔乙己》这篇文章设计教案。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孔乙已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
.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初一的时候,我们就过学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
,作者深刻批
判了封建教育、
封建文化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鲁迅著名小说
《孔
乙己》
,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身心备受 摧残、最终走向末路的悲
剧性人物。
通过学习,
我们将对离我们十分遥远的那个社会有 一种更为真切的了
解。
(
教师讲解
)
刚才大家所说的作品 大多收录在鲁迅先生的《呐喊》
《彷徨》小
说集里。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他的文学成
就前期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优秀的小说,后期主要是杂文。
介绍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小说写于
1918
年冬天, 最初刊载在
1919
年
4
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 》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 会封建势力
仍然根深蒂固。
鲁迅作为进步知识分子,
以文章为武器,
从各个角 度向封建礼教
发起进攻,深刻批判了
“
礼教吃人
”
的罪恶。
《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小说。鲁迅
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读书人的悲惨 遭遇,
揭露
和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揭示出封建社会中人情淡薄以及 普通
群众麻木、冷酷的精神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写这篇小说的用意:
“
单在描写一< br>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
”
,从而
“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找出生字词。
三、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6
1
.
小说主人公
——
孔乙己长什么样
?
根据课文中的外貌描写说说孔乙已有怎
样的遭遇,怎样的性格。
身材高大:
体质好,有力气。
脸色青白:
长期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营养
不良,生活困窘。
脸上有伤痕:
偷东西被打,也是他走向没落的标志。
胡子乱
蓬蓬、花白:
年纪已大,处于风烛残年,精神萎靡不振。
长衫脏破:
好逸恶劳、
懒;穷酸潦倒。
2
.在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什么
?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可是,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中,分明写道:
“
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
有穿长衫的,才踱 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孔乙己站着
喝酒,说明他极其穷困潦 倒,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与短衣帮一样,说他穿长衫,
这不矛盾吗
?
不矛盾。在那个时 代,长衫是读书人、有钱人的服饰,是有地位、
有财富的标志。
“
孔乙己也读过书……”
,但
“
终于没有进学
”
,所以孔乙己穷困潦
倒。
但是这位读过书的孔乙己,
封建社会那种读书可以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早已
深入其骨髓 ,
他羡慕上层阶级的富贵、
有脸面的生活,
因而舍不得脱下那件又脏
又破的长 衫,可是他又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这就形成了他的特殊的身份。
4
.醉 心于科举考试的孔乙己,一无所获,那件长衫又能给他带来多少安慰
呢
?
课文中有四个 关于孔乙己的片断描写,请分别找出。
片断一:
时间:孔乙己刚一到酒店的时候。
事件:酒客取笑孔乙己又添新
伤疤。
片断二:
时间:孔乙己喝了半碗酒后。
事件:酒客取笑孔乙己没有进
学。
讨论要点:
(1)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孔乙己在酒店 遭到了酒客们的嘲笑。作者在写酒客
的取笑时用了哪些动词
?(
片断一:叫、嚷;片断 二:问、说
)
(2)
这几个动词应该怎样理解
?
朗读时应该有怎样的区别
? 前者是酒客们对孔乙己落下新伤疤的起哄,
后者是对孔乙己未能考中科举的
阴阳怪气的挖苦 。朗读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区别。
酒客们拿孔乙己作他们无聊
时的消遣,
这 本身就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弱势人群的歧视。
他们不失时机地嘲弄孔
乙己,一次又一次地在精神上 折磨他,可见当时社会的冷酷与麻木。因此,我们
应该在这一片喧嚣声中体会到一股悲凉的意味。
(3)
在众人的一片嘲笑声中,孔乙己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
片断一:不回答
——
遭受羞辱
——
强作争辩
片断二:不屑置辩
——
遭受羞
辱
——
欲辩无词
< br>这两个片断中,作者对孔乙已的神态描写,笔法相同,但是用
力不同。
相同处表现为孔乙 己一开始总是表现得十分清高,
然后又在遭到酒客的
嘲弄后表现得十分狼狈。
两个片断 用力不同,
这是从用词不同上表现出来的。
“
不
屑置辩
”
显 然要比
“
不回答
”
更深入地刻画了孔乙己自命清高的神态。而在遭到羞
辱后的狼狈状,
片断二又比片断一更过之。
“
孔乙己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