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绝世美人儿
671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1: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八个字的成语-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2018考研英语二答案)
2017-2018
学年高二年级第六学段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1. (3

)D
.梁思成的回答针对的是石材为什么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的问题,不是 “中国
古代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

2. (3

)B
.“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在文中没有依据,属无中
生有。

3. (3

)C
.不能由“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推断出“即使秦汉以降 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
所剩无几”。原文中并没有说中国传统建筑所剩无几,而且作者认为“不少西方学 者认为中国
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
4.(3

)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

,
本项的信息米 自原文第二段。这一段概述黄昆在国外期间提出“黃散射”、“黄一里
斯理论”

“黄 方程”
的理论
,

“用了四年时间完成玻恩只写了若干章节的
《晶格 动力学》

,
可见
,
选项“黄昆提出多项理论
,
并 完成玻恩未写完的《晶格动力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需要注意的是
,
原文 说
,

1945

8

,
黃昆英国做了物 理学家莫特两年的研究生”、“后

,
黄昆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处 工作”
,
表明黄昆这些学术成果均在英国期
间完成的
,
所以本项“在 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的界定是正确的。因而
,A
项的分析和概括是正
确的。

B

,
本项是对第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这一段文字概述黄 昆回国后一段时间的工作状况。
原文中说“他到了北大
,
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普通物理 》的教学工作”
,
“尽管这只是大学物理
系学生的入门基础课
,
他还 是一遍又一遍地认真备课
,
他的课在北大以至全国物理界有皆碑”
,
表明他《 普通物理》的教学作得到全国物理界的称誉。因而
,B
项的分析利概括是正确的。

C

,
本项是对第三段內容的分析和概括。原文中说
,

1955

,
黄昆邀请三位物理系同仁和
他一起
,在北大第一次开设了这门课程。”可见
,
说国内首创是正确的
,
但并不能 说属于“国际
首创”

原文中说
“五十年代初
,
作为学科基 础的半导体物理学
,
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教科书。

并没有完全排除国际上已 经有人开设这门了这门课程
,
因而也就不能界定是“国际首创”。可

,C< br>项的分析是不正确的。

D

,
本项是对第三段内容的 分析和概括。原文叙述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

,
“半导体所建成了半 导体超品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
开始了我国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崭
新领域的研究工 作
,
在国际上据一席之地。”可见“在黄昆的主持下
,
我国对材料科学和固体 物
理学的研究”的说法是正确的。而“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与“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意
思是一致的。因而
,D
项的分析和概括是正确的。

5.(3

)B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本题为单项选择题
,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

,
本项中
,
“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
X
光漫射理论被称为‘黄 散射’”是对原文的转述
,

“意味着黄昆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是对黄昆的理论被称 为“黄散射”的分析。原文中说
,
“这
一理论自
20
世纪
6 0
年代起为外国学者证实并得到应用。

表明黄昆的发现受到国际上的认可
,
说他“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是正确的。因而
,A
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B

,
本项涉及本文和“相关链接”。本项有两处说法不正确
:
一是
,
“黄昆在《晶格动力学》
中融入了‘黄
-
里斯理论 ’”。原文只提到黄昆在《晶格动力学》写作期间
,
和他的夫人提出了
“黄一里斯理论 ”
,
并没有明确提到他把这一理论融入《晶格动力学》中。二是
,
既然没有办 法
明确他把这一理论融入《晶格动力学》中
,
选项中依据“黄昆在《晶格动力学》中融 入了‘黄
-
里斯理论’”做出的“书的内容因而超越了波恩的理论”的推断就不成立。因而,B
项的分析概
括是不正确的。

C

,
本项是对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原文中说他和谢希德合著的《半导体物
理》是我国半导体 领域“最早的著作”
,
可见此书“填补了我国此类教材的空白”的说法是正
确的
,
而“学术水平属国际前沿”仅仅是对原文句子的转述。因而
,C
项的分析概括是正 确的。

D

,
本项是对黄昆和朱邦芬合作对多声子无辐射跃 迁理论重新进行研究成果的判断。原文
中说“他与同事朱邦芬共同完成的“黄一朱模型”就是那个时代的 代表性成果”
,
可见他们的
研究“取得了时代性的新成果”的说法是成立的。因而,D
项的分析概括是正确的。

6
.(
6
分)

治学方面
:
①勇于开拓。
潜心研究
,
不断提出富有学术价值 的理论或主张。
②不盲从。
独立思考
,
勇于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

为人方面
:
①甘于奉献。以国家建设事业为重
,
不计个人得失。②敬 业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

,
积极培养国家人才。

(
答对一个方面
,3

;
每个方面答对一点
,2

,
其中概括
1

,
结合材料分析
1
分。
意思 对即可
,
不要求必须出现“治学方面”与“为人方面”的字眼。对“风范”的分析
,< br>如从“创新”“热
爱祖国”等角度回答
,
可以从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 阐述是否合理等儿个方面酌情给
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7
.(
3分)
D

A
项“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同情心,也辜负了他的一 片苦心”错误,
海爷搭台子的真正用意根本没有让大家知道,因此不存在别人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B
项“但行为失当”错误,这是体现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吃到。
C
项“ 突出了海爷富有”不准
确,应是交代搭台子的背景,并引出搭台子的情节。
)
8.(
5
分)①侧面表现海爷的仁义行为,凸显海爷的性格。(
1
分)②通 过大奶奶对管家的询
问,来揭示充满悬念的答案。(
1
分)③用大奶奶与海爷的对话写 出了大奶奶对海爷搭台的误
会,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分)

9
.(
6
分)

4
观点一:
可以不要。
①若以海爷的生意比往年好几倍结尾,
用省略号结尾意味深长,
令人思考。
② 文章最后两段都是表现海爷“显摆”后的回报,有啰嗦之嫌,删除最后一段,小说结尾更为
简洁。③不用 最后一段的明写,而是通过倒数第二段暗暗点出人们的感恩,委婉揭示“好人有
好报”的主题,更有意蕴 感。(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观念二:完全有必要。①从情节结构上看 ,结尾写海爷富有及老街人对海爷的感恩与保护,产
生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同时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②从主题上看,土匪想打劫海爷却无人当
内应的内容直接写人们对海爷的感激与感恩,鲜明突出“好人有 好报”的主题思想。③从情感
上看,作者通过“无人当土匪内应”的结尾设计,赞美了海爷以及老街人的 人性美,人情美,
使小说表现的情感



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10

(3

)
[答案]
D
[解析]左 懋第陈述的是“四弊”,所以应断为“谓民困
/
兵弱
/
臣工委顿
/< br>国计虚耗也”。
“令”
是让,不能和“策”连用。

11

(3

)
[答案]
C
[解析]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

12

(3

)
[答案]
C
[解析]原 文“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
而安”,意思是更希望 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
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 选项把顺序弄颠倒了。

13
(5

)

1
)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
不知道,已经先征收 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明年”译为“第二年”
1
分,“罢征”译为
“罢除征收”
1
分,“先已征”译为“已经先征收了”
1
分,句意
2
分)

(5

)

2
)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 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
往。(“殁于燕”状语后置句
1
分, “因”译为:趁着
1
分,“是”译为“这个机会”
1
分,
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被授予韩 城知县,有突出的政绩。遇到
父亲去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十二年升任户科给事 中。他上书讲述了
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 讲述了
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又请求严禁将士劫掠,官府剥削百姓。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
又请求 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庄烈帝都
采纳了他的意见。
十四年懋第外出负责督办漕运,
赴任途中飞章进言说:
“我从静海走到临清,
一路上看到百姓饥饿而死的有十分之三,病疫而死的十分之三,做了盗贼的十分之四。米一石
值二十四两 白银,人死后活人拿他来吃了充饥,希望陛下为下边的小百姓来考虑考虑吧!”过
后他又陈述了安抚百姓 消除贼寇的策略,
请求丈量荒田,
清查逃亡户口,
给流民以生存的喜乐,
鼓励 他们耕种的心思。十六年秋天,懋第外出视察长江防线。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

为兵 科都给事中。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大清和好,对派谁去感到
为难。左懋第的 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
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 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
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 队。懋第临行之前上书说“:我这次出使生死难料。请
让我以告别京城的身份说一句话吧。我希望陛下把 先帝的深仇大耻记在心上,看到高皇帝的弓
箭时,就想想看成祖以下各位圣主的陵墓今在何方;招抚长江 沿线残存的黎民时,就想想看黄
河以北、山东的赤子谁来抚恤?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 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
河防卫;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来后我 朝让他住
在鸿胪寺。他请求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没得到批准,就把祭品摆在住所里,哭并且祭奠了< br>他们。然后就在这个月二十八日那天被遣送出都城。弘范向我朝请求让他亲自到江南招刘泽清
等大 将降附,留下懋第等不要放回。于是我朝从沧州追回了懋第,让他改住在太医院里。顺治
二年六月,他听 说南京失守,悲恸地哭了。他的弟弟懋泰以前做过吏部员外郎,投降过贼寇,
后来投降本朝做了官,来探 望懋第。懋第说“:这个人不是我弟弟。”把他给喝斥出去了。到
闰月十二日,懋第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 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
不投降被处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14.(5

)CE
15.(6

)
(1)< br>表达对妻儿的关心思念。(
1
分)面对来使
,
诗人想细问又不敢问,
生怕听得凶讯
,
表现了诗
人对妻儿的深切关心和思念。
(1< br>分)
(
分析第三联亦可。
)
2
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1
分)诗人年已老大
,
愁病交攻
,
却还得忍受与妻儿分离之 苦
,

禁悲从中来。(
1
分)
(

:询问妻儿情况、写信安慰妻儿时都饱含分离的悲哀。
)
(3
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

:
对社会不平的怨愤
)

1
分)。结 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
,
连妻儿都无
力养活
,
只能分居两地
,
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1
分)


4
)表达对 岳父的感激之情。(
1
分)妻子儿女交给岳父照顾,写这首诗时饱含对岳父的感激
之情 。

回答时注意归纳
1
分,分析材料
1
分。答对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只要言之成理
,
可酌情给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特别说明: 默写是
6
分!】

16.

1
)雕栏玉



在,只是朱颜改






【注意“


”和“
犹”的写法】



2
)一肌一容,尽态极


















【注意“妍”
的写法】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复哀后人
也【注意虚词“而”和“也 ”不要遗漏】




5

八个字的成语-


八个字的成语-


八个字的成语-


八个字的成语-


八个字的成语-


八个字的成语-


八个字的成语-


八个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