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答案
玛丽莲梦兔
614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1: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坐井观天教案-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答案解析
一、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
1
.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知,
A
、
B
、
C
三项都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材料第二段说“一部分动< br>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指出了城市开发中一部分动植物生存的无奈,
D
项“动植物和人
类共同生活”并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
。
【考查能力】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2
.
【答案】
B < br>【解析】
A
项,材料第一段指出“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存在动植物牺息地丧失 、环境污染等一
系列间题,并不“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
C
项,材料最 后说“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
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而其关注的焦点并不 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
D
项,材料
并没有给出“应对策 略”
。
【考查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
.
【答案】
B
【解析】
B
项,无中生有。本题 的答题区间为材料第四段,其中并没有休现“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
【考查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
.
【答案】
C
【解析】
A
项,
“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不正确,材料一只是说城市化 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
B
项,
材料二中的引文表达的是科学家对部分物种在城市中的进 化情况感到惊诧;
D
项,材料一认为热岛效应对
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材料二则相反。< br>
【考查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
.
【答案】
A
【解析】
A
项,表述错误。材料 第二段开头说的是“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
,并不是为
了“抵御积雪的覆盖 ”
。
【考查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6
.
【答案】答案要点:观点:①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
因素之一。②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材
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①三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
1
/
7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 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
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br>
【解析】
回答第一问,
可根据每则材料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以及在行文中带有结 论性质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回答第二问,要注意立足材料的观点来谈启发,切不可脱离材料。
【考查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
7
.
【答案】
A
【解析】①“概”应解释为“平、齐、符合”
。⑦“既”应解释为“已经”
。
【考查能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8
.
【答案】
B
【解析】
“诬淫”应解释为“荒诞虚浮”
。
【考查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9
.
【答案】
C
【解析】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 比,不是为了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而是
为了引出下文“天理难以被人感知”的观 点。
【考查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0
.
【答案】参考答案: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②我对于《国话》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解析】①“塞”
“惑”各
1
分;
“塞”译为“孤陋寡闻”
,
“惑”译为“糊涂”
。②“取”< br>“尔”各
1
分;
“取”
译为“采纳,采取”
,
“尔” 代指《国语》的上述说法。
【考查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1< br>.
【答案】
参考答案:
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
指出自然界自 动自休,
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
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 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
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解析】
结合原文
“山川者,
特天地之物也……其孰能知之”
可知,
文段首先阐述山川只是自然界的事物,
自然界自动自休,不是与人商量、替人安排的,从 而批驳了川震亡国说。结合原文“且日……而日是川之
为尤”可知,文段接着指出缺乏财物用度有其他原 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批教了源塞造成财用既乏从而导
致国亡说。最后批驳了“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观 点的荒谬。
【考查能力】分析文章论述思路。
12
.
【 答案】参考答案: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殿,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
2
/
7
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①“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 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因此这里的“其
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 子安身立命的基础。结合下文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
沛必于是”
可知,
孔子主 张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
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
都不应该离开
“仁”< br>的思想。②无论是杨伯峻还是其他学者,皆在保持原文大意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晰< br>地理解这句话。第一种解读:将“得之”改为“去之”
,
“去”译为“脱离”
, 整句的意思为“不是通过仁道
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第二种解读:将“不”删去,整 句的意思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
就不离开贫贱”
。
【考查能力】把握文学经典的内容。
三、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13
.
【答案】
C
【解析】
“不但描绘了梅花, 还描绘了桃花、李花”说法错误,题梅图中并无桃李,诗歌中“桃李依然是仆
奴”只是借用桃李来进一步 衬托画中梅花的“清姝”
。
【考查能力】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4
.
【答案】
A
【解析】
B
项,第一首诗的主 旨是赞颂画师画梅的高超以及梅花的清妹,并不是对“颠倒黑白、奴颜婢膝
之人”的讽刺。
C< br>项,第二首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目的是衬托梅花的美,
并非“表现 梅花的富贵气质”
。
D
项,将“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诗人的“画外音”属过度解读。
【考查能力】理解诗歌内容。
15
.
【答案】答案要点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
色”
,强调 意趣而不求形似)
。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此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要注意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清姝”
,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考查能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6
.
【答案】①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②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③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④示例:小学而大遗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