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试题带答案
温柔似野鬼°
562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1: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樱花草歌词-
201
9
—
2020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语文试题共< br>5
页,
包括四道大题,
共
26
道小题,
全卷满分12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 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
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 答题卡的指定区域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
无效。
提示: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地书 写汉字,做到端正、整洁。错字、别字每个要扣
0.5
分。
一、积累与运用(
20
分)
(一)选择与填空题(
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
.窠
巢(
k
ē)
黄晕
(
y
ū
n
)
伫
蓄(
zh
ù)
精神抖擞
(
s
ǒ
u
)
.
.
.
.
B
.发髻
(
j
ì)
菜畦
(
q
í)
攲
斜(
q
ī)
翻来覆
去(
f
ù)
.
.
.
.
C
.静谧
(
m
ì)
莅
临(
w
è
i
)
分岐
(
q
í)
咄
咄逼人(
d
u
ō)
.
.
.
.
D
.菡萏
(
d
à
n
)
憔
悴(
ji
ā
o
)
决
别(
j
u
é)
淅淅沥
沥(
l
ì)
.< br>.
.
.
2
.下面各项中,修辞手法与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
2
分)
A
.比喻——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
也许是唐代的名手 画的吧。
(老舍《济南的冬天》
)
B
.拟人——鸟儿将巢安在繁花 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
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 朱自清《春》
)
C
.比喻——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 嘴唇。
(刘湛秋《雨的四季》
)
D
.
排比——那是雨,< br>是使人静谧、
使人怀想、
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
(刘湛秋
《雨的 四季》
)
3
.下面各句用符号法标示朗读正确的是(
)
(
2
分)
A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 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
.....
....
.
B
.今年的春天
∨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
..
...
C
.坐
着,∧躺
着,∧打
两个滚 ,∧踢
几脚球,∧赛
几趟跑,∧捉
几回迷藏。
.
.
.
.
.
.
D
.但是∨母亲摸摸
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
..< br>...
4
.朗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宜采用的语调是(
)
(2
分
)
A
.深沉
B.
欢快
C.
激昂
D.
平淡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
7
分)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
蔽□
(
1
)
“荫蔽”一词中的“荫”字的正确读音是(
)
(
1
分)
(
2
)
“荫蔽”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
1
分)
(
3
)结尾□内应填入的标点是(
)
(
1
分)
(
4
)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
1
分)
(
5
)仿照本句的表现手法和句式,再造一句讴歌“母爱”的句子。
(
3分)
第
1
页
共
7
页
(二)古诗文默写(
5
分)
6
.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
7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br>8
.
《次北固山下》诗中写景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9
.
《天净沙·秋思》中,描写人家安居期间的田园清雅幽静的景象,更增游子思乡之 情的诗
句是□□□□□□。
二、阅读(
44
分)
(一)古诗文阅读(
15
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10
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
?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
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
.本文选自南朝宋
(填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
(
2
分)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
分)
(
1
)太丘舍去
(
)
(
2
)元方入门不顾
(
)
.
.
12
.请用“∕”为下面划横线处断句。
(
2
分)
陈
太
丘
与
友
期
行
期
日
中
过
中
不
至,
13
.本文出自《方正》 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
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3
分)
14
.
文中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
为什么?
(
3
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
分)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
(x
ī
n)
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 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
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
曰:
“予非吾友也。
”
(选
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不异:没有两样。
②捉:握。
③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
④轩冕:代指
高官。
⑤子:您。
⑥废书:放下书本。
15
.
“宁读如故”句中“如故”在文中的意思是
(
1
分)
16
.管宁为什么要割席与华歆断绝交往?(
2
分)
17
.从本故事中你会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2
分)
第
2
页
共
7
页
(二)现代文阅读(
24
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24
分)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 孩子一
样细致。
2
个多月后,
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
翠绿的叶子如张 开的小手掌,
在风中轻轻摇摆。
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 分,稍一用力,“咔嚓”一
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 多少汗水!可
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
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看到 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
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 不给它们“打顶”。
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 的花,而那
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 br>葱茏,却只有稀疏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
“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
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 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
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
田里,双手快速 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
垠的雪地,
身穿浅蓝 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
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
巨大的白毛毯。
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瑞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
叠,
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
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
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
她喃喃 道:
“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
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
却同样有对美 的无限憧憬。
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 机器
轧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
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
铺在崭新的布上,< br>然后一针一
线细细地缝合。
新棉被蓬松厚实,
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
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
棉被,
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
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
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 袄。我问:
“妈,你冷吗?”母
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
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埋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 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
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 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
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 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
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 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作者
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哽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多年以后, 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
一生。
第
3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