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答案
温柔似野鬼°
808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1: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答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
(
必修 一
)
复习
(
答案
)
】
ss=txt>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第一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二、辨析下列汉字的字形
第一单元
沁香
分泌
谩骂
漫江
惆怅
为虎作伥
苍茫
沧桑
阻遏
碣石
彷徨
惶然
惋惜
哀婉
颓圮
杞人忧天
祭祀
沉淀
纸锭
绽放
彷徨
牌坊
惆怅
稠密
丝绸
无耻谰言
斑斓
波澜
朔风
追溯
挑衅
河畔
碾碎
辗转
堤堰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凌侮
陵墓
棱角
忸怩
纽扣
枢纽
心扉
雨雪霏霏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撤离
车辙
清澈
步履
木屐
草屦
废墟
嘘寒问暖
谄媚
陷阱循着
遁世
黯然
谙熟
元宵节
诞生
涎皮
(
1
)戊
戌
戍
戎
戒
(
2
)采
彩
采:本义是摘,如采花采摘。另有意思跟精神神情有关,如无精打
采神采奕奕。
彩:本义跟颜色有关,如彩旗飘飘。另有意思跟称赞
的欢呼声有关,如喝彩。
三、掌握下面词语的词义
第一单元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第三单元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
写文章。当,当作。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
恤,顾虑。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很少出门。
第四单元
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枝叶纷披的样子。
生杀予夺: 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
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 予,给予;夺,
剥夺。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人事沧桑:当事人和世事变化很大。
记忆犹新:对往事的记忆还像新的一样。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一鼓作气:第 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四、近义词辨析
第一单元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
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养育:抚养和教育。
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第三单元
正告
告诉
同:都是及物动词,可带宾语,都有向别人陈述,使人知道的意思。
异: 告诉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向别人陈述事情,使别人知道。例如: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
正告是指严正的告诉,适用郑重的场合。
或阐明自己的立场或郑重地陈述事情,以便让人知道。例如 :我们
要正告那些无视法律的亡命之徒,玩火者必自焚。
拷问
考问
同:都有询问审问的意思。
异:拷问 多与表内心世界的词语搭配,表内心活动。词义较重。例
如:我拷问自己的心灵
:
什么 时候
,
我们会象这个弱智的年轻人一样
,
这
么平静地生活着每一天。 考问侧重于对外部事物进行查询。例如:
我竟然被他考问住了。
莅临
来到
同:都是动词,都有来到的意思。
异:莅临指贵宾来到,有表敬意的色彩;来到不表敬意,只强调到。
偶尔
偶然
偶尔:间或,有时候。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
偶尔是副词,相对于经常而言,例如:姥姥偶尔来一趟,来就给我
带来好多好吃的。
偶然是形容词,相对于必然而言。例如:一个偶
然的机会,我发现一向严厉的父亲也是个温柔的 人。
第四单元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
动。
< br>震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
指一次;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 人心不能平静。
振动:是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摆动多次。
五、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诗歌:古代文学体 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诗经》是我国第一
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 在南方出
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
四新文化运动为界, 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
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
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 ,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到了唐
五 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
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 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
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
萨蛮 》。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
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 放之分;按照字数,词
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 5
年
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
《我底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
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 征派的影
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
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 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
1896-1931
),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
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 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
《在病中》等。< br>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
知》,代表 作《大堰河
--
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1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
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 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
《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 br>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
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 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
交等大小事实
(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 年
)
。记事比《春
秋》详细而具体
(
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 文十倍
)
。
2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 要的国别体历史
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
《国事》《短长 》《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
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
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
的地位。
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
迁。全书由十二 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
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 完备的古代
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
曾誉它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
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第三单元
1
、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 国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
年
5
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奠定 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代表作品有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杂文集《坟》、《华盖
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
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华盖集续
编》。(注意所学鲁迅文章的出处)
2
、巴金(
1904~2005
),原名李尧棠,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 。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和散文《旅途随笔》《随想录》等。
1982
年至
1985
年相继获得意大 利但丁国际荣誉奖。
3
、梁实秋(
1903-1987
),现代 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长< br>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有《远东
英汉大辞典》。
第四单元
1
、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 消息一般报道事
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
通讯是一种 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
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 修辞等表达方式,
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 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
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 ,它抓住新闻事件、
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
手法给予 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
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 人们感受到如临其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
特定的人物 、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
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 的一种可读性很
强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
和意见的文章 ,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
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 论文体,是新
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2
、夏衍(
190 0-1995
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
杭州人。
1915
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
年,参与创办并编辑
《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 路。
1920
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
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
1 927
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
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
年,
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
开 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
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
年后 ,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
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 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
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
30
年代进步文艺
产生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 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
影剧本,
【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
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
通震,害怕。
【篇二:
2015
年秋学期
最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学
案及答案】
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设计:周烨审核:一舟]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
、了解
?
沁园春
??
浪淘沙
??
采桑子
?
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
、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
、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
、重点
——
字词典故和格律;
2
、难点
——
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
、请一位同学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注音,然后带全班同学读两遍
百舸争流 ___;怅寥廓___;浪遏飞舟___;矫健___;
激昂慷慨___;劳役___
挥斥方遒___;秋风劲___;碣
石_____;分外___
2
、请一位同学解释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
并要求全班同学识记之
漫江______;百舸______;峥嵘岁月_______
_;岁月稠_________
激扬______;寥廓____
__;风华正茂________;挥斥方遒_____ ___
浪
遏飞舟______;五岭逶迤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
侯____________
3
、请同学们填写出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a
.鹰击长空,雨翔浅底,______________。
b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
c
.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
d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
e
.萧瑟秋风今又是,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延伸,知识积累(全班齐读,抄写并背诵!)
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
儿敢作声?
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 东(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
1910
年,
毛泽东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 定命运。看看毛泽东的情
怀,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
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
处不青山。
三、再诵诗歌,品味鉴赏(疑难点拨)
1
、写壮景,抒豪情(提问: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
①独立
寒秋图:注意
?
独
?
字。
②湘江 秋景图:抓住
?
看
?
字。注意视角、用
词、手法。
品味明确:(提问:湘江秋景色,好一幅立体构图!是
怎么写的?)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
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
忆
?
字。(提问:思
考什么叫
?
书生意气
?
?)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
粪土当年
万户侯
?
,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
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
?
昔秦皇汉武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
)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想象
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 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
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
?
中流击水
?
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
怎样的感情?
明确:
?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
代革命青年的凌云 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
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 回答了上
片提出的
?
谁主沉浮
?
的问题。
2
、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提问:运用了
哪些对比?)
①色彩:
?
万山红遍
?
与
?
漫江碧透
?
②动作:
?
鹰击长空
?
与
?
鱼翔
浅底
?
,
?
指点江山
?
与
?
激扬文字
?
③明比:
?
同学少年
?
与
?
万户侯
? < br>④暗比: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
、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问题:请抓
住一两个字分析)
如
?
万
?
字写出了山之多,
?
遍
?
字写出了红之广,
?
漫
?
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
争< br>?
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
?
击
?
而不用
?
飞
?
,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
?
翔
?而
不用
?
游
?
,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 很自在。
4
、景、情、志:注意意象(这里是难点所在!提醒大家注意答题格
式。)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
?
湘江霜天
?
图,
通过 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
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 ,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
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
苍茫大 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
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 含蓄的给出了
?
谁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