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绝世美人儿
690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7: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陋室铭原文-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爱情无敌)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女词人。其词以婉
约为 宗,却又抒写泼辣大胆,意切情真;善直抒胸臆,亦善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亦善用对比、比拟 、比喻、叠字
等诸多表现手法;
语言清新自然,
“以浅俗之语,
发清新之思”

在佳作如云,强手如林的两宋词坛,卓然自成一家。

关键词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毋庸置疑,
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
基本都可说是一部男性文学史,
其间
鲜有女士插足 。
而生于北南宋之交的女性作家李清照,
却以其词作的独特艺术魅
力,光华灿灿地跻身 于群星璀璨的两宋词坛,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调元,
《雨村词话》< br>)
,这实是一件奇事。

李清照(
1084

115 1?

,
号易安居士,宋山东济南人。她从小聪颖好学,工
诗能词,
一生以南渡
(1127)
为界,
分前后两期。
前期是她相对幸福安定的北宋未
亡时期,
词作多写她置身大自然的欢快与闺阁生活的寂寞、
爱情的甜蜜及丈夫外
出做官后的离情别绪。风格热情明快,清怨凄婉。而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只
身孤苦度日的种种打击 ,
却使她词风一下子变得苍凉悲愤,
沉郁凄怆,
词中充满
了黍离之悲,充满忧 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情。但无论她前期、后期创作,艺术上
都表现出极高的造诣和极鲜明的个性,
对后世影响很大。
因此笔者不揣冒昧,

对它作若干总结、梳理,千虑一得,或许对 读者还有所裨益。


一、

抒情泼辣大胆,情真意切



李清照早年生活在理学思想逐渐上升的北宋。
那时,
周敦颐和二 程的理学已
开始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种“以理杀人”
(戴震语)的封建道德。到南宋,朱熹更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思想。作为妇女,在这种封建礼
教的禁锢下,
比男子要遭受更多、
更重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
她们一般不敢展
示自己的生命追求 和青春激情。
虽然多少会对自己的位置和处境有所不满,
但这
些感情常被死死地压到心 底,
一点都不外露……而李清照却是一个特例,
她在词
里常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各种真 情。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
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上片描绘了少 女“蹴罢秋千”的天真活泼情态,下片则通过写少女“袜刬
金钗溜”地见客急避到门首,却装作嗅梅又停 下偷窥这位不速之客的典型动作,
写出了女性对封建礼教不让女子在男子面前看男子的反抗态度。
这在词里,
特别
是女性词里都是极为罕见的。再如她的一首回忆少时夏日结伴舟行的小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 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小 词中,我们一眼就看到一群充满叛逆精神的少女,她们外出舟行,
不但“沉醉”

“兴 尽”
,而且还“晚回”
,任由自己尽情尽性于自然人生中,享受
其绝妙的乐趣。从人的 喊叫声、奋力划桨声,从水流声和水鸟惊起的拍翅声,我
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心田流出的那一股突然迸 发的、
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

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女性言行是相违背的,
表现 出女性对自然、
人生纯真的有所独
钟之情。

新婚燕尔、美满幸福,女词人对 她新婚的幸福感、自身的容貌美,亦敢放笔
直书。
如她
《减字木兰花》
就写出 了女子蔑视礼教、
自矜其美的反抗礼教的态度。
词写了: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这是多么
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红艳欲滴。而词的下片却翻 出一层:
“怕郎猜道(误解)
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原来写 花是为了烘托,突现自
己容颜之美。试想,如果不是对自己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完完全全的欣赏,那谁< br>敢“云鬓斜簪”
,让郎“比并看”呢?词人以花衬人,以人拟花,人面春花,交
相辉映, 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妇恩爱情浓的甜蜜之感。
“李清照在词中张扬的是压
抑不住的青春萌动和对美 好爱情的追求,
而这是超出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的。

种不拘礼节的大胆举动,
突破了男权社会对女子的种种束缚,
同时也是对其词抒
情泼辣大胆、情真意切的体现。


婚后小别,
李清照不堪兰闺寂寞,
也一再坦露心曲,
抒发其对 明城的思念之


情。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就直写自己丈夫离别后的思夫之苦。其上片: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 酒,不是悲秋。


词大胆泼辣地抒写了离愁别苦的千姿百态。作者一口气写下 了六个“慵懒”
——
“香冷金猊”
,懒得续香;
“被翻红浪”懒得起床;起床 之后,
“慵自梳头”

“宝奁尘满”
,懒得拂拭;
“日上帘钩”,懒得动弹;心事很多,懒得再说……嘴
上可以不说,
心里却不会忘记,
痛苦不会 减轻丝毫。
尤其是形体上已经有了明显
的表现:
“新来瘦


,词人告诉我们:
“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原因具体而实在,
就是丈夫离家日子久 远,
相思痛苦蓄积的厚重。
这种强烈的爱情思念,
委婉动人
的情感和欲望的火 焰,
一般说来都是秘不示人的,
可是李清照的词中却时常燃烧。
再如《一剪梅》下阕: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女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多深啊,即使眼前的一点
点欢乐使愁眉稍解,也不能须臾忘情。再如《醉花阴》 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
西风,人似黄花瘦”等,无不写尽因感情深笃而消魂荡魄的相思之苦。在李清照
身上,我们找不到封建伦理枷锁的影子和“妇者,伏也,伏于人也”
[3]
的女性闺< br>怨意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泼辣大胆、情不自己、原生态的真实女性。

当李清照表现 自己的理想和对个性自由的热烈欲望时,
有时竟冲破她的小园
深闺的狭小境界,
一扫香 炉烟篆、
海棠梅花的迷愁和怅惘,
展现出豁然开阔的宏
伟场面,如《渔家傲》


天街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
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 人通过舟行大海的奇幻梦境抒发自己慷慨报国之情。
词开篇,
将天界开阔
动荡、
千帆竞舞的景象和云雾迷蒙的封锁暗淡氛围糅合在一起,
让人既从中见到
李清照雄心难泯的奇 情,
又见出她在梦外知其为不可行的压抑。
词人乘梦帆、

银河、抵天宫、见 天帝,并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要去的地方很遥远,可是人
已迟暮,
空有才华而遭不幸……而
“天帝”
这个由潜意识聚合成的公正的命运主
使者,对她宠爱有加,殷勤非常,任由她 选择出路。于是词人选择了离开使她感
到日暮途穷、无所作为的生活空间,而是驾起一叶蓬舟,乘着九万 里长风,归属
于海上神山与仙人嬉游去的心灵之旅。
邓红梅在
《女性词史》
一 书中这样评价这
首词:
“这是女性词第一次对自身角色和命运的不满,这是渴慕像最出色的男子
一样参与社会生活的词人失望后的‘反动’,
她那渴望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水
手’平 等竞赛的心愿,
不仅表明了她所蕴涵的充沛创造力,
也表明她不甘雌伏于
男性脚下而过 墨守成规的无意义生活的独立个性。
她最终以海上仙山为归宿,



明她即使被现实所困厄,
也依然自许很高,
她觉得自己是配得上被仙界接纳的非
凡人 物。
所以,
这一女性词史上早现的一线灵光,
堪称是李清照性格和才情中最
‘ 神骏’的部分。

的确,
在那个时代,
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 ,
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
追求理想、
向往自由的要求,
确实是很难得的,很少见的。
这足以体现其词的泼辣大胆。


总之,
李清照 为人,
爱则热烈,
愁则浓重,
思之刻骨,
怨之断肠,
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对于一个身受种种封建道德教条束缚的妇女来说,
敢把自己内心深处的 喜怒哀乐书之纸上,
已经算得上有勇气了,
而她居然敢公之
于世,任世人涵咏、品评, 这就非有大勇气不可了。对于这样一个有个性、有理
想、有激情、有棱角的杰出女子,与李清照同时代的 王灼说:
“作长短句,……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 者。……夸
张笔墨,无所羞畏。


《碧鸡漫志》
)这里所谓“肆意 落笔”而“无顾藉”
,从反
面说,恰恰描述了李清照词的特点:
“肆意落笔”乃才气豪 纵;
“无所畏羞”
,乃
真情喷薄,而“无顾藉”
,当是易安为人之超迈尘俗。 因此,对于这样的话,倒
不须加以反驳。


二、

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陆机《文赋》中说:
“遵四时以叹逝,瞻 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
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
“春秋代 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
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5]
情和 景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中国抒情诗的
传统表现手段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但是写诗填词的人在 运用这种手法时却有
精巧和粗拙之分。李清照则将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
透。东篱把酒黄 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
瘦。

这首词通过悲秋的环境设 置来抒写词人的寂寞愁苦。
开篇起句,
词人便移情
于景、移情于物,渲染了浓烈的愁苦 气氛:天空浓云笼罩,是天愁;地面薄雾弥
漫,是地愁;室内香炉轻烟已断,是物愁;深感白昼之长、独 居难熬,是人愁。
俗话说:
“欢娱嫌日短,苦愁怨更长。
”此愁此怨,本已难耐,更何 况“佳节又重
阳”
,偏偏又遇上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的“佳节”呢!玉枕孤眠,纱橱独寝,真是身凉心更凉、愁上更加愁……借助于
气候、景物的描写,传达出离人浓浓的愁苦意绪。词下片,则集中叙写重阳这一


天的经历和感悟,
既突出了词人愁坐空闺的思夫之情,
又将
“愁”
字进一步深 化,
并以
“人似黄花瘦”
这一千古名句将
“愁”
推至高峰。
又如她着名的压卷之作
《声
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
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堪称抒愁情典范的名作,却除了结句最后 道破心中的“愁”外,全词都
没有直说愁,而是从刻划冷清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心境。词中的景物:淡 酒、
急风、雁儿、黄花、梧桐、细雨,都无不是情化了的对象。如雁儿,就不是一般
的飞鸟,而 是北来的鸿雁。黄花,既不是含苞欲放的,也不是盛开的,而是像漂
泊憔悴之人一样已经凋谢的。
梧桐,
是凄凉的,
是生长在深秋黄昏细雨这个特殊
的环境中的。
“这些衰败 凋残、令人伤感的景象,无一不是生愁、助愁、催愁、
添愁的,简直是触目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而这中间又包含着词人多少对丈
夫寤寐难忘之爱;
对自己身世沦落之悲;
对中原 沦入敌手之痛。
在这融合着主观
感情色彩的特定环境中,
展现出词人复杂隐秘的内心世 界。
从而引起我们对她那
萧索暮年的无限同情。此外,如托意于流水: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
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寄情于水鸟:
“眠沙
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双调忆 王孙》

;乃至“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
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 br>《点绛唇》
)等词句,莫不如是。正象清人刘熙
载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 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人之情
感写不出,以物象寄寓之,将情感景物化,景 物情感化,二者自然而又精巧地组
织在一起,情景相生,丰富可感,动人心弦。

李清 照的咏物词也相当多
——
约占其创作总量的四分之一,说明词人对这
一艺术表现形式的 重视。在此之前,苏轼等人首开此风,周邦彦辈承流接响。但
总的来说咏物词当时还是“蓓蕾”阶段(至 南宋大放异彩)
。李清照着力于此,
颇有见地。她的咏物词通过对物象的描摹,托物言志,寄物 象以深厚情思,把物
象的外形美、
气质美和词人的感情美、
心灵美交织成一种诗的艺术 美。
李清照有
咏梅词五首,足见其对梅的偏爱。其《渔家傲》


雪 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
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 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孙崇恩在《李清 照诗词选》中说:此词上阕咏梅,首先描写寒梅形象。起笔
以“雪里琼枝”表现寒梅傲世不群、独占春首 的品性;接着再以“香脸半开”



“玉人浴出”拟其花蕾初绽、柔美俏丽 ,表现寒梅的形神美。下阕赏梅,抒发赏
梅情怀。先写月夜饮酒,表现赏梅的豪情逸致;结句“此花不与 群花比”
,既赞
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
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这首词不是单
纯地像前人以描写和点缀梅花形态美为能事,
而是写梅也写人,
赏梅 也自赏,

物抒怀,
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词人的心灵美、
感情美融为一体,构成了词的艺术美。
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
创造了深美的艺术意境,
吟咏了高洁 美好的情怀,
可谓
格调清新,境界开阔,含蓄有味。

作者在赞赏寒梅孤高傲 寒的品质的同时,对白菊的“风韵”也发出由衷的
赞叹。她在《多丽·咏白菊》词里说,白菊之所以美, 主要不在于它是否象“贵
妃醉脸”似的红艳,
“徐娘傅粉”般的洁白,而在于它在“无情风雨, 夜来揉损
琼肌”之后,
“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 无限依依”
,形
残而香不消,和古代大诗人屈原、陶潜一样,具有处逆境而悠然自得,遭摧残而
傲然挺立的“风韵”与品格。这就使得咏物之情不拘泥于物象本身,而达到了一
种神的一致。同 时,作者在对白菊的描写中,从一开始就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以
菊为托,诉尽衷肠,表现了女词人憎恶鄙 俗,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怀。李清照认为
白菊的“风韵”是美的,而桂花的“风度精神”则更美。她在《鹧 鸪天》词里这
样写道: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
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咏桂花 的词,
上片咏物抒怀。
首二句写桂花的颜色资质。
它不以明亮炫
目的光泽和秾 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
却秉性温雅柔和—赞美它淡
雅、高洁、柔和的品 性,形神兼备,独有风韵;接着议论抒情,直言桂花不需要
群花那样的“色”美,亦“自是花中第一流。
”下片深入一层赞美桂花为群芳之
冠。先从节令上看,以梅菊衬比,桂花为中秋之冠;结尾评议 屈原多以珍贵花草
喻君子美德,惟独未写桂花之美引为憾事,再度突出桂花的高雅。总之,此词咏
物而不滞于物,而是寄托遥邃。诚如沈祥龙云:
“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
凡身世之感, 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事
实上,
李清照喜爱淡 泊自在、
不汲汲于世俗荣利的桂花,
并极为欣赏其质朴无华、
留香于世的品格正是她自 己人生态度、审美观念和傲世尘俗的品性写照。

李清照是具备诗人感情丰富的气质的。
春风秋雨、
黄花细草、
飞雁游鱼以至
妆台栏杆,
无不会掀起词人感情的波澜 ,
而词人的丰富思想感情也总是与景物融
汇在一起涌动,
所谓赏物而不滞于物,
用情而不溺于情,
轻灵之思见诸缱绻之意,
这正是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抒情词人的不同凡响处 。




三、善于用典,善用对比、比拟、比喻、叠字等手法


李清照词表现手法绚丽多彩,充分表现出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

使用典故, 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原为一种传统手法。从屈原骚赋,到唐
代诗歌,已屡用不鲜。至宋代,渐被用于 词中。李清照词用这一手法,颇有她独
到之处。其词作,写得最长,用典最多,怕要算《多丽》了: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
似、贵妃醉脸,也不似 、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
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 ,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
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 ,泽畔东篱。

全词二十八句,
用典竟十多处,
而且六处是以人名直接道出。
清况周颐在
《珠
花簃词话》
,对这首词用典有过这样的评说:
“李易 安《多丽·咏白菊》
,前段用
贵妃、孙寿、韩掾、徐娘、屈平、陶令若干人物,后段雪清玉瘦、 汉皋纨扇、朗
月清风、浓烟暗雨许多字面,却不嫌堆垛,赖有清气流行耳。
”确实,这些典故,
经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作了处理后,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
质、纯洁高雅的 自然之美更显得委婉细致,生动奇特。词人以屈平、陶令这两个
失意之士来比拟白菊,
不仅因他 们平生爱菊最有名,
曾将它作为芳洁品格的象征
来印合自己的“内美”
,而且也带有词 人自拟白菊风标的意味;至于以愁思凝结
的解佩之女和泪洒纨扇的失宠后妃来比拟被风雨摧折的白菊之凄 苦,
则意味着词
人与白菊之间心理距离的消失。汉水边的神女纵然解佩相赠,终究无缘于情人;
汉宫中的后妃,虽然才貌双佳,却因丈夫“移情别恋”而不得不以团扇自比。这
也是词人有感于 自己的清冷处境时的所感。
这些明写白菊实写自己的典故,
与开
端夜长不寐的怜菊,末 段“天教憔悴度芳姿”的叹菊,都被她以冷落之愁串成一
体。词的结穴之处更是点明一篇之旨: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这一
反问,明示她的忆“泽畔东篱”即失意自处的屈原、陶潜,是因 为人情不够好。
即她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好,
党争寡恩少义。
因为屈平、
陶潜都 是被时代政治所排
斥而隐沦的,
她虽无男子的政治身份,
却也一样因政治因素干扰而成 为京都之外
的人。同时也流露出词人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这样,全词虽然用典
十余 处,
但是由于它们能很好地为表达词人内心情感服务,
所以,
它们已成为全
词 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使全词在结构和情感上,气脉贯注,首尾呼应,丝毫没
有破碎堆垛之弊。




《多丽》
这样迭用十余个典故的作品在李清照现存词作中是罕 见的。
但这
不等于她其它词作就很少用典。实际,在她其余作品中,使事用典,融化前人诗句的手法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是化用刘 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之离天台(武陵)比拟赵明诚之离家;化

《列仙传》
仙 人萧史与秦穆公女儿弄玉之典,

“秦楼”
代指词人自己的住所。
词人用两个 人们熟知的仙凡恋爱故事,
暗示她与丈夫往日美满的婚姻生活,
有如
仙侣,而今一别, 则人去楼空,天各一方。从而将意思表达得更加凝练、丰富、
深刻。
再如
《醉花阴》< br>中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东篱”
语出陶潜《饮
酒》诗二十首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 俗的
情趣。
“暗香盈袖”取意于《古诗·庭中有奇树》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等
句,抒写离愁。词人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抒发其孤身一人,黯然神伤
的孤独之感和思 夫之愁。这种用典确实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

“事如己出,天
然浑厚”


在《一剪梅》中,李清照在表达对丈夫无比思念时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其中迭用了
“锦书”和
“鸿雁传书”这两个典故。
“锦书”
一典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

“滔,苻坚时 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
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八百四十 字。

后世即将“锦书”代指夫妻间的书信。
“雁字”
,指雁飞成行,似字形 ,这里兼有
鸿雁传书之意。化用了《汉书·苏武传》中的典故: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运用人们所熟悉的典故,表
达了自己的 离愁别绪。
但是由于词人把典故的使用和眼前的景物揉合在一起,

且增加了幻想的成 份,
所以在抒发自己思夫之情时,
更显得委婉和深沉,
也更耐
人咀嚼。在李清 照现存的词中,
“鸿雁传书”这个典故似乎用得最多,如:
“征鸿
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

《念奴娇》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
恋花》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 识”

《声声慢》


“草绿阶前,
暮天雁断。
楼 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怨王孙》
)等等,都将这个典故用入了词中。但是丝
毫没给人以俗泛之感,
在女词人妙笔安排下,
它是那样妥帖地反映出作者复杂的
内心 世界,
并随着女词人的境遇不同,
而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人们也正可以从
这 个常用典故的反复使用中,看到李清照高超的艺术功力。在李清照的词里面,
有些词句是直接从前人成句 中移用而来的。如: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南歌子》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念奴娇》


庭院深深深几许
?
云窗雾阁春迟。

《临江仙》


在《南歌子》词中,李清照将《诗经·小雅·庭燎》中的“夜如何其”一句,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