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安徽省宣城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绝世美人儿
699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7: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_....._
宣城市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 达题)两部分。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
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
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 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br>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左
传
的
“闲
笔
”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
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
“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
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 法
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
以缓解惊心动 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
压力,
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 左传》
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
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 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
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 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
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
晋人张骼、
辅跞 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
悠闲,不仅表现 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
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
的精神世界,也表 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
却具有叙 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从结构上
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 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
“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 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
主题上说,
“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
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 、
大格局。
彻底说来,
“闲笔”
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 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 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
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
《左传》定公十年,宋 景公宠爱向魋,将
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
引起公子地的不满,
向魋准备逃亡,
宋景公伤心欲绝,
竟然“目
尽肿”,
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 br>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
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 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
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 ,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
《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
载。
宣公四年 ,
郑国大夫子宋、
子家一起朝见,
子宋以其“食指动”,
预言此日“必尝异味 ”,
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
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
子
宋染指而出,
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 却将鸡更
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 br>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
庆之 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_....._
_....._
“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
历史常常是由 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7
年
12
月
25
日第
13
版)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具
有 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B
.“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 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
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C
.“ 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能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
造出一种参差错落 的美学效果。
D
.“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 叙述还能从小处体现春
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br>.《左传》描写晋楚棘泽之役中,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
的情景 ,于紧张的战事描述中传递出悠闲轻松的意味。
B
.“目尽肿”这一个细节便展现出 宋景公的伤心欲绝,可见《左传》善于从细微处展示人物
的心理,这也是中国叙事文学中首次出现的动人 细节。
C
.《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 一事件,《管锥
编》中也用同样的史实来佐证“一饭之恩仇”的论述。
D
.
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
只送上肉汁残汤之事,
激 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
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
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 笔”这一文学概念
的出现可提前到春秋时期。
B
.正是因为历史的发展过程 是跌宕起伏的,所以闲笔才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
并最终比“正笔”更能体现艺术上的进步 。
C
.
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 《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
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D
.
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
列举相应的事例,
逐层递进地论证了“闲笔”
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
~
6
题。(
14
分)
焚
鹤
人
余光中
一连三个下午,他守在后院子里那丛月季花的旁边,聚 精会神做那只风筝。全家都很兴奋。一
放学回家,雅雅、真真和佩佩三个女孩子等不及卸下书包,立刻奔 到后院子里来,围住工作中
的爸爸。
可是他的兴奋,是记忆,而不是展望。记忆里, 有许多云,许多风,许多风筝在风中升起。对
于他,童年的定义是风筝加上舅舅加上狗和蟋蟀。无意间发 现远方的地平线上浮着一只风筝,
那感觉,总是令人惊喜的。只要有一只小小的风筝,立刻显得云树皆有 情,整幅风景立刻富有
牧歌的韵味。如果你是孩子,那惊喜必然加倍。他永远忘不了在四川的那几年。丰 硕而慈祥的
四川,山如摇篮水如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最有趣的,
该 是有风的晴日了。舅舅提着刚完工的风筝,一再嘱咐他起跑的时候要持续而稳
定,不能太骤,太快。他的 心卜卜地跳,禁不住又回头去看那风筝。那是一只体貌清奇、风神
潇洒的白鹤,绿喙赤顶,缟衣大张如氅 。翼展怕不有六尺,下面更曳着两条长足。舅舅高举白
鹤,双翅在暖洋洋的风中颤颤扑动。
_....._
_....._
后来,有一次,那只鹤挂在树顶上,不上不下,一 扯,就破了。他记得当时两人怔怔站在那该
死的树下,久久无言。最后舅舅解嘲说,鹤是仙人的坐骑,想 是我们的这只鹤终于变成灵禽,
羽化随仙去了。第二天舅甥俩黯然曳着它的尸骸去秃岗顶上,将它焚化。 一阵风来,黑灰满天
飞扬,带点名士气质的舅舅,一时感慨,朗声吟起几句赋来。当时他还是高小的学生 ,不知道
舅舅吟的是什么,后来年纪大些,每次念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他就会想< br>起自己的那只白鹤。
因为那是他少年时唯一的风筝。
等到他年纪大得可以欣赏舅舅那种亭 亭物
外的风标,和舅舅发表在刊物上但始终不曾结集的十几篇作品时,舅舅却已死了好几年了。
舅
舅死于飞机失事。那年舅舅才
30
出头,从香港乘飞机去美国,正待一飞冲天,游乎 云表,却
坠机焚伤致死。
三天来他一直在糊制这只鹤。他,朦朦胧胧感到,眼前这只 风筝一定要做好,要飞得高且飞得
久,这样,才对得起三个孩子,和舅舅,和自己。他很难决定:放风筝 的人应该是哲学家,还
是诗人?这件事,人做一半,风做一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表面上,人和自然 是对立的,
因为人要拉住风筝,
而风要推走风筝,
但是在一拉一推之间,
人和 自然的矛盾竟形成新的和谐。
这种境界简直有点形而上了。但这种经验也是诗人的经验,他想。一端是有 限,一端是无垠。
一端是微小的个人,另一端,是整个宇宙,整个太空的广阔与自由。你将风筝,不,自 己的灵
魂放上去,放上去,上去,更上去,去很冷很透明的空间,鸟的青衢云的千叠蜃楼和海市,最后,你的感觉是和天使在通电话,和风在拔河,和迷迷茫茫的一切在心神交驰。这真是最最快
意的逍 遥游了。
终于走到了河堤上,他和女孩子们。三个小女孩尤其兴奋。
他一 面向前走,一面放线。走了十几步,他停下来,回头看着雅雅。雅雅正尽力高举白鹤。鹤
首昂然,车轮大 的翅膀在河风中跃跃欲起。一瞬间,他幻觉自己就是舅舅,而站在风中稚髫飘
飘的那个热切的孩子,就是
20
多年前的自己。握着线,就像握住一端的少年时代。在心中他
默祷说:“这只鹤献 给你,舅舅,希望你在那一端能看见。”
然后他大声说,“一——二——三!”便向前奔跑起 来,立刻他听见雅雅和真真在背后大声喊
他,同时手中的线也松下来。他回过头去,白鹤正七歪八斜地倒 栽落地。他跑回去,真真气急
败坏地迎上来,手里曳着一只鹤腿。
“佩佩踩在鸟的脚上!
”雅雅惶恐地说,
“我叫她走开,
她不走!
”
“姐姐打我!
姐姐打我!
”
佩佩闪着泪光。
“雅雅,你的 发夹给爸爸。”他把断腿夹在鹤腹上。他举起风筝。大白鹤在风中神气地昂首,
像迫不及待要乘风而去。
“我来拿风筝,”真真说。
“好吧。举高点,对了,就这样。佩佩让开!大家都走开些!我要跑了!”
他跑了一 段路,回头看时,那白鹤平稳地飞了起来,两只黑脚荡在半空。孩子们拍手大叫。他
再向前跑了二三十步 ,
一面放出麻索。
风力加强。
那白鹤很潇洒地向上飞升,
愈来愈高,
愈远,
也愈小。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
忽然孩子们惊呼起来。那白鹤身子一歪,一条细长而黑的东西悠悠忽忽地掉了下来。
“腿又掉了!腿又掉了!”大家叫。接着那风筝失神落魄地向下堕落。他拉着线向后急跑,竭
力想救起它 。似乎,那白鹤也在作垂死的挣扎,向四月的风。
“挂在电线上了!糟了!糟了!”几个小孩 子挤在狭窄的田埂上,情急地嘶喊着,绝望地指划
着倒悬的风筝。
他站在田埂头上, 茫然握着松弛的线,看那狼狈而褴褛的负伤之鹤倒挂在高压线上,仅有的一
只脚倒折过来,覆在破翅上面 。那样子又悲惨又滑稽。
这时,田埂上,河堤上,草坡上,竟围来了十几个看热闹的路人。有 人拿了一根晒衣服的长竹
竿跑了来。他接过竹竿,踮起脚尖试了几次,始终够不到风筝。忽然,他感到失 去了平衡,接
着身体一倾,左脚猛向水田里踩去。再拔出来时,裤脚管、袜子、鞋子,全浸了水和泥。他 拾
起线球,
大喝一声“下来!
”使劲一扯那风筝。
只听见一阵纸响,
那白鹤飘飘忽忽地栽向田里,
纸屑在风中扬起,落下。
_....._
_....._
午餐桌上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碗碟和匙箸相触的声音。这情形,和早餐桌上 的兴奋与期待,
形成了尖锐的对照。佩佩的鼻子上布满了雀斑和汗珠,转动她长睫下的灵珠,扫视着墙角 。顺
着她的眼光看去,他看见那具已经支离残缺的鹤尸,僵倚在墙角的阴影里。他的心中充满了歉
疚和懊悔。那鹤尸,那一度有生命有灵性的鹤骨,将从此弃在阴暗的一隅,任蜘蛛结网,任蚊
蝇休憩, 任蟑螂与壁虎与鼠群穿行于肋骨之间?伤害之上,岂容再加侮辱?
他举起鹤尸,缓缓走进后园 。他将鹤尸悬在一株月桂树上。他点起火柴,鹤身轰地一响烧了起
来。然后是左翼。然后是熊熊的右翼。 然后是仰睨九天的鹤首。女孩子们的眼睛反映着火光。
飞扬的黑灰白烟中,他闭起眼睛。
“爸爸,再做一只风筝,好不好?”
他没有回答,
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 。他不知道,线的彼端究竟是什么?他望着没有风筝的
天空。
一九六九年元旦(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在记述他糊制风筝的过程中, 以抒情的笔调叙写了一段温馨美好的少年往事,表现出
一种深重的怀旧情绪。
B.文中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展现了三个女孩子的天真、活泼,反衬出他作为
父亲的慈 爱与沉痛,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C
.文章以鹤形风筝串联起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些片断 ,结尾焚鹤与前文的回忆相照应,也以此
祭奠了死于飞机失事的舅舅。
D
. 人到中年的他,想再拾儿时旧梦,为孩子们制作放飞一只鹤形风筝,但最终“白鹤”破碎
不堪,让他留下 了无限的遗憾与惆怅。
5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
分)
6
.文章寓 情于物,借物述志,使“鹤”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
~
9
题。(
12
分)
材料一:
网络 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二十年,却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
有活力的大众文 学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 ,表现自
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 br>刻画“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
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
小说风格滞重、
沉郁、
苍凉。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
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
在一 个虚构的世界里,
讲述奇人奇事,
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 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
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
网络小说对接的是中国古 代
“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
善恶有报等正能量价值观。
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
而是和现代小说相< br>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网络故事的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人物
的精 、气、神是当下的。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
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
受 商业化的驱动,
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
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 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这
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
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 也有高下之分,
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
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 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
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 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
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 局限,提升
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
2017
年
12
月
11
日《光明日报》)
_....._
_....._
材料二:
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
以当代的现实社 会为背景,描写真实生活中的情节、展现现实矛盾的小
说,部分故事情节中可以加入少量幻想类情节。< br>
(摘编自《
2017
年中国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
IP价值研究报告》)
材料三:
网络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源自对读者群体 多样化阅读需求的捕捉和满足。
但是,
敏锐捕捉并不
代表一味迎合,
对创作者 而言,
既不能落入“写书人抄不算抄”的自我欺骗,
也不能被点击量、
更新频率甚至作 品字数等牵着鼻子走。
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不排斥商业逻辑,
但并不意味就要
屈从盲从 。那些披着商业运营外衣,唯点击率至上,将“流水作业”代替原创,夹杂色情、暴
力、媚俗等“精神鸦 片”的行为,只能是自我陶醉的泡沫,泡沫消散,未来将难以为继。
事实上,网络文学目前急 需构建一种成形的社会逻辑。内容扎实、笔触精致,关注时代精神和
社会现实,关怀人的生命和心灵,好 的作品各有其出彩之处,但没有一种出彩是以抛弃文学作
品应有的正向社会意义得来的。
今年
6
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 通
过客观指标和量化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社会效益考核。
有了指挥棒,还需自念紧箍咒。对于网
络文学创作者而言,理应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少一些浮躁逐利、多一些伏案定力,转变唯
点 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回归对所处时代和生活本身的关注。唯有如此,网络文学
才能在量的高 原上继续打造质的高峰,让更多作品走进人心。
(摘编自《莫让网络文学被资本绑架》,
2017
年
11
月
17
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