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及追求
萌到你眼炸
582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8: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部编教材的特点及追求
一、教材特点
1
、更加科学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全套教材
6
册,每册
6
单元,由若干
内容不同的板块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
阅读与写作构成教材的主体。阅读部分着重培养阅读一般文章的能力和 初
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同时又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培养
写作一般性文章 和应用类文章的能力。
各单元相机安排内容还有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名著导读、古诗词诵读、
语文知识(补白)等内容,确保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识字< br>写字”内容随文以“读读写写”方式安排)
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
◎显著特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双线”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是指课文 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单元组合,形成以人文
教育为抓手的单元学习核心。如“四季美景”“挚爱亲 情”“修身正己”“人
生之舟”等。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 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
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
新教材力求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
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两个方面的训练,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
求。
如七年级,阅读方法方面强调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阅读能力方面,
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 如品味语句、梳理内容、概括中心等,大致按照
先易后难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
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继续坚持“双线”构建单元。
八 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
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的阅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
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八、九年级旨在培 养学生阅读说明
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三位一体”的阅读“路径”设计
新教材特别重 视阅读教学,设计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
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自读课文
每册教材都安排有课外阅读(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材进行这样的设计,力图改变以下三种状况:
强调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 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
不分,几乎全都讲成精读课的状况;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 文章或整
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
用;强调 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
(
1
)两类课文:教读和自读
阅读部分,每单 元一般
4
篇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以前为“精读”和
“略读”,“讲读”和“自读” )两种类型,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
读的转变。
◎两类课文设置不同的助读系统,加大了教学的区分力度,显示教学差异。
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
读写写”等构成。助读 的“指令性”强,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目的性更明
确。
“预习”兼有助读和作业双重功能,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调动阅读期
待,或与学 生的经验、以前所学进行勾连,或提供必要的文本解读需要的背景
知识,或照应单元重点提示必要的阅读 方法,或指出阅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等,
目的在于引导、铺垫,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两个层次练习,体现思维的渐进性,由课内到课外延伸拓展 ,由理解把握
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扩大拓展学习资源,举一反三,内化为语文素养。
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注释”“旁批(不是所有的自读课文都有旁批 )”
“阅读提示”“读读写写”等组成。
自读课文的“助读”重在“提示”,体现 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
理念,并将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自主阅读实践。
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
以及写作技 法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
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
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 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
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养< br>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
2
)名著导读
根据课 标的要求,每册安排阅读2部名著,推荐阅读
4
部名著,全套教材
共设置名著阅读36
部。
名著阅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 目
为主,并尽量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
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名著阅读注重阅读方 法的引导,意在解决如何读
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不断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