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
玛丽莲梦兔
984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9: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修订版)修订说明
一、教材修订的背景情况
(一)课标修订,教材相应修订
如,< br>删去“颜料混合”内容
,将“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
波长、 频率和波速”
。
增加了几个知识点:
“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 些因素有关”
“摩擦起电”
“磁
场、地磁场”
(二)教材使用已十年多,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
整体反映教科书整体难度合适,联系 生活,活动多、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除正面的意见外,老师们反映较多的问题是
1
.
教科书的文字量略少,不利于学生自学
2
.
个别探究实验应调整
3
.
框架结构最好能调整(部分地区意见)
4
.
有些习题不好完成,特别是一些参加社会实践类的任务
二、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修订后义课程标准的要求。
2
、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
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 br>敢于质疑、
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
、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4
、内 容与结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
学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 会学。
5
、精选教科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的内容进行调整,减 轻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6
、增加教科书的可读性。注意适当的铺垫,适量 的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好
学,便于自学。
三、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
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一是内容方面的变化,二是编排方面的变化。
(一)内容方面的变化
1
、次序调整
(
1)
将原
8
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
9
年级学习
。原教材电学 在8年级,当时的考
虑是新课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
电学活动所用的仪器相对力学所用的 仪器
要少些,
探究活动较易安排,
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年实验下来 ,
大部
分教师也逐渐习惯这种安排。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不习惯这样的安排,
而且反
应比较强烈。
如福建省、
四川省、
陕西省的部分地区的学校。
考虑到这些不适应
地区的意见,同时我们也征求一些比较认同电学放在8年级学习的教师们的意
见,
他们认为如果将电学调到9年级学习也能够接受。
故此次修订将电学内容调
到9 年级学习。
(
2
)
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 在的第一章
,先学习“速
度”的内容,方便后续“声速”
“光速”的学习。 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
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
(
3
)
将“重力”
“弹力”的内容提前到“二力平衡”之 前
,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
容时所提及的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重力和弹力具体力的内容。< br>考虑到修订
后的课标增加了
“测量摩擦力”
的实验,
实验中要用到二力 平衡的知识,
故将摩
擦力调整到二力平衡后。
(
4
)实验 中教师们反映,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新教
科书
将“物态变化”一章提 到光学前
,以延后难点的学习。
2
、删减内容
(
1
)
原教科书在声学部分有一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的内容,
根 据修订中
“注
意减轻负担”
的原则,
并考虑到与生物课的衔接和协调,
将此节内容删去
,
与其
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
(< br>2
)根据修订后的课标,将原教科书中
“颜料的混合”内容删去
。
< br>(
3
)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
“看不见的光”一节,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删去
了此节,将部分内容放在了“光的色散”一节中。
(
4
)根据修改 后的课标,
删去原教科书第九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中给出
的公式
c
=< br>f
λ
。
(
5
)原教科书有
“功的原理”< br>内容,但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此内容并不是必须
的,完全可以从“机械效率”中知道:使用机械不 会省功。另外,查找全国自然
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
,并无此原理。故新教科书中删去了
此部分内容。
3
、调整
改写
(
1
)改变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做法
针对老 师们反映有些探究实验或不好做或设计不合理等意见,
专门成立了实验研
究小组,
对所 有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创新。
最后对一些探究实验进行了改
写。
例如 ,
针对老师们反映
“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的设计过细、
不利于学生自主探< br>究的意见,
改写了这一实验,
力图做到既能体现自主探究,
又能使学生有所依据 、
思路顺畅;
改写了原教科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删去了原教
科书“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
(
2
)
原教科书专门 有一节
“宇宙和微观世界”
,
修订后的教科书根据新的结构将
此节中的有关宇 宙及其探索的内容放在第五章“望远镜”一节内的“探索宇宙”
和第七章“重力”一节后的“科学世界< br>
飞出地球”两处。
将粒子部分的
“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 内容放在第十三章“分子热运
动”一节,将原子的结构内容放在第二十二章“核能”一节。
< br>(
3
)
原教科书将安全用电的内容分散在
“电路和安全用电”
“欧姆定律和安全
用电”及“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几节中,根据教学一线老师的意见,
新教科书将
原教科书几节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内容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第十九章“生活
用电”
。
(
4
)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
将原“磁现象”与“磁 场”两节内容重新精减、
整合为一节“磁现象
磁场”
。
(
5
)原教科书作为电生磁知识的应用安排了
“电磁铁”
“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两节内容,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这些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电磁铁电磁继电器”一节。
(
6
)理顺牛顿第一定律的思路
原 教科书为了说明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分别做小车从同一斜面滑下,
通过表面 为毛巾、
棉布、
木板的平面时滑动的实验。
虽然实验过后教师也能引导
学生得 出阻力越小,
滑动越远,
没有阻力小车可能会不再停下的结论,
但是易将
学生 的注意力分散到阻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上去。
此次修订将此实验改写成演示实验,
让学生注意观察阻力不同,
小车的运动情况
会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上去。
这样既抓住了 问题的本质,
也符合《标准》
的要求且
避免了两处实验的雷同。
(
7
)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搭好台阶
浮力的产生及阿基米德原理 的学习向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
为了在这部
分给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
搭好台 阶,
修订教科书利用前面学过的液体内部不同
深度压强不同的知识,分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另 外,从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
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引导学生得出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br>这
样就较原教科书的设计梯度更小些,
利于学生理解。
不然学生在得出排开的液 体
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总是很难想到为什么要称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
8
)加强功引入的必要性教学
“功”向来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的概念。原教科书在说明力学中的“功”与生
活中的“功劳”
“成效”既有联系,又不相同后, 直接给出: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
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 力做了”
,不免
有生硬之嫌。
修订后教科书在给出功之前,通过分析叉车举起重物的实 例,说
明托举力移动一段距离,使货物被举高,机械工作的成效就显现出来了。随后
给出力学中 “做功”的含义。
(
9
)
突出“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
动能的得出是通过运动
,
的钢球能推动另一物体移动一段距离的实例,
说明 运动
的物体能做功,
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重力势能的得出也是通过分析打桩机< br>打桩的实例,
说明重锤落下对桩做功,
得出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同样,< br>弹
性势能的得出也是通过实例,
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形变时能够对物体
做功,
得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这样就便于学生从整个思路上理
顺功 和能间的关系。
(
10
)修改难做的习题
征求意见中老 师们反映节后的习题有些不易做,为此专门成立了习题研究小组,
删去了一些不易操作的实践类问题,< br>删去了一些较难的习题,
替换了一些联系生
活实际且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习题。例如原教科书中的习题:
“查阅汽车、
拖拉机的技术手册,
或向司机、
维修人员询问,
了解各种汽车、
拖拉机的耗油量、
最大功率,结合当地燃油的 价格及其它因素,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作出评
价。
”该题要求太高,不适合作为新课后的学 生作业题,因此删去。
又如原教科书在讲摩擦力之后,
安排了
“科学作文:
没有摩擦的世界”
的练习题,
该题的缺点是开放度太大,
学生完成此类问题的 课业负担较重,
但优点是能发展
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修订时,
我们把 此题改成
“如果上课时教室内的摩
擦力突然消失10s,
我们身边的情境将会发生哪些 变化?描述两个可能出现的
场景。
”仍然保留了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功能,但要求更 贴近初中学
生的水平、且能大大减轻学生课外练习的负担。
4
、增加
(
1
)
新课标增加的“光的反射定律”
“液体内部压强”
“焦耳定律”等内容,原
教科书这些内容都有,仍然保留,未做大的 变动。
(
2
)根据修订后的课标,
增加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 速度”的内容。
5
、修订后教材整体安排
物理九年级
第十三章
热和能
第
1
节
分子热运动
第
2
节
内能
第
3
节
比热容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第
1
节
内能的利用
第
2
节
热机
第
3
节
热机效率
第十五
电流和电路
第
1
节
电荷
摩擦起电
第
2
节
电流和电路
第
3
节
串联和并联
第
4
节
电流的强弱
第
5
节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
1
节
电压
第
2
节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第
3
节
电阻
第
4
节
变阻器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
1
节
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第
2
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
3
节
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
电功率
第
1
节
电能
第
2
节
电功率
第
3
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
4
节
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
第
1
节
家庭电路
第
2
节
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第
3
节
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
电与磁
第
1
节
磁现象
磁场
第
2
节
电生磁
第
3
节
电磁铁
电磁继电器
第
4
节
电动机
第
5
节
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
第
1
节
现代顺风耳──电话
第
2
节
电磁波的海洋
第
3
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
4
节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
1
节
能源家族
第
2
节
核能
第
3
节
太阳能
第
4
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
5
节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二)编排方面的主要变化
1
、重新规划探究实验
原 教科书有些在节标题中出现“探究”的字样(如,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
规律)
,有些在节 内实验中出现“探究”的字样(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
什么因素有关)
,这种安排易给人 造成只有标有“探究”字样的内容才要探究,
其他内容不必探究的误解。
新教科书将
“ 探究”
统一放在
“实验”
内
(如,
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 度的变化规律)
,而在节标题中不再出现“探究”字样,也不
再专设“探究”的栏目。
2
、关于课标中所提探究的几个要素的安排
在“科学之旅”中,通过“伽利 略对摆的研究”让学生考虑:伽利略怎样观察吊
灯的摆,
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在观 察中提出了什么疑问?对于这些
疑问做出了什么猜想?伽利略是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的?经过设问、
提示以
及“科学之旅”正文中所讲“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让学生大致领会:科学探
究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给出合理的猜想,
最后证实猜想得出结 论。
接下来第一章、第二章在“正文”
“想想议议”
“想想做做”中虽然有 许多问题提
出,也有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的要求,但是并不明确标出提出问题或制定计划,
只是 让学生先熟悉。
在第三章第2节
“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 化规律”
中,
标出了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 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七个要素。
这样做一是前面对探究的思想已有了一定的铺垫,
需要在合适的地方
对探究的要素加以明示,
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科学探究的大致方法。
另 外
“探究固
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的实验也相对完整些,
有可能将探究的 七个要素较好
地体现出来。
在
“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 度的变化规律”
中标出完整的七个要素之后,
为了
避免形式化,
后面的实验则 根据探究的重点只例出几个要素。
如第四章第3节
“实
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只标出了设计实验和分析与论证。
在学生学过8年级上 册内容,
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已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后,
从8年
级下册开始不再对七个要素 进行标注。
3
、对主要探究要素及科学方法加了旁批
为了更好地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在适当的地方加了旁批。
例如,
在第三章第二节“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中的
“猜想与
假设” 旁加了旁批;在第四章第3节“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的“设
计实验”及“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旁加了旁批;第五章第3节“实验
探究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分析与论证”
旁加了旁批;在第八章第1节 “牛顿
第一定律”旁加了关于“科学推理”的旁批;在第十章第1节“实验
探究浮力
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旁加了关于“控制变量”的旁批。
4
、章后增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