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

巡山小妖精
780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9: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提心吊胆的近义词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 br>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
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 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
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 br>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口语交际 ·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
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
“遨游汉字王< br>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
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
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每组课文由
4
篇课文组成,
其中精读课文
2
篇,
略读课文
2< br>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
容上连接起来,并 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
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以提供课文的背景
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本册共有课文
28
篇,其中精读课文< br>14
篇,略读课文
14
篇;教材后面还附有
8
篇选读课文,总 共
32
篇。
1
/
25
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
设计思路。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
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
拓展由
3
个栏目组成,
其中有
2
个固定栏目 :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另有“展示台”
“成语故事”
“课外 书屋”
“趣味语文”
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
“成语故事”
“课外书屋”各 两次,
“趣味
语文”一次。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 在前八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
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 变化。现就本册
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 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
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
导学 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如,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 的,如,走近毛泽东,这
组教材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而且展示了他的文学才
华和 凡人情怀;还有的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如,学习说明
2
/
25
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
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 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

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
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表明严格要求、
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 有激发学习兴趣、
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
的作用,方 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在语言
叙述上,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比如第三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
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
说 明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
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都要使用一 些说明的方法”

有的导语则充满文
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
“当五 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
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
在 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
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 争的历史”


2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3
/
25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
本册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
“连接语”

有时在略读课文
和略读课文之 间也有“连接语”
。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
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
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

例如第八组“走近毛泽东”
,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
《开国大典》

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
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
出后两篇课文,
“我们再去了解 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 略读课
文不仅在内容上是精读课文的补充,
在体裁上也有补充的作用。
如,
第 一组课文主要体裁是散文,但第二课《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就采
用了采访记的形式,通过著名 学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来激发孩子
的阅读兴趣。

3
.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 语交际
?
习作到回顾
?
拓展,
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 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
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
教 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例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
,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
4
/
25
说明方法。在导语部分即提出要求,在课文学习中主要通过课后思
考题让学生了 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则尝试让学
生应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回顾、拓展中的“交 流平台”里让
学生归纳本单元所用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一条明晰的线索串起各部
分的学习内容, 全面推进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有的学习内容还预
先布置。例如,在第三组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介绍一 种商品,教
材则提前两课以“选做题”的方式来铺垫,提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
后阅读说明书。< br>
再如,第七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
集有关资料,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
。这
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在课 后“思考、练习”中要求
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后
“选做题”
中鼓励学生
“搜
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
大”
;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引导学生在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
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 面的“回顾
?
拓展”中,组织学生交
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 习成果,体现对
相关资料的灵活运用。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专题,
不仅激发了 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
以有效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5
/
25
(三)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考虑 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实际,本册
教材不再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精读课文中 也取消了提示语。
但是,
仍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教材的导学功能,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主动思考。

1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
,突出重点,兼顾 理解和表
达。如,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
“课文的
题目是
‘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
的辉煌? ”又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外
貌、语言描写,仔细体会。每篇精读 课文一般安排四道题,有的引
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
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
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
“思考、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
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
导学生揣摩语言;
另外,
思考
?
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
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
“把你喜欢的
语句写下来”
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
“背
诵课文第三自然 段”
“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6
/
25
2
、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交际、习作 ”单列。加
强对
“口语交际、
习作”
的指导,
增加内容和形式的选择 性。

“口
语交际、习作”的编写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指导更
加得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有先说后写
的,有先写后说的,有二者可以灵活处 理的。教材中提示的文字,
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个角度,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
性 ,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
造空间。

最后,从本 册起,将原先每组之后的“语文园地”
,分作“口语
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两个板块。 在“回顾、拓展”中新
设“交流平台”栏目,旨在侧重引导学生小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
的收获 ,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个栏目是
低、中年级“我的发现”的进一步发展,引导 学生在一组教材学习
之后,交流收获、体会,特别是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
一方面, 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交流平 台”栏目里的提示,
仅供教师教学参考。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四)改进“综合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
,一次是在“我爱阅读”专题
7
/
25
中,其编排方式和四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相同,要求学生结合课
文的学习,进 行一些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发现和得到
的启发。

另一次综合性学习“遨 游汉字王国”安排在第五组,编排方式
完全改变以往教材的编法,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改为
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首先,在导语中
提出学习任务──围绕“遨游 汉字王国”这个专题,开展综合性学
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 br>些力所能及的事。接着提出结合活动建议,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
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按两个阶段 开展综合性学习。第一板块引导学
生搜集相关资料,感受汉字的有趣、神奇;第二板块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加深对汉字的了解与热爱,
并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出力。 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供若
干必读材料,提出一些阅读要求,体现“下要保底”的编写思想;分别提出活动建议,供师生选用或参考。最后,建议用办展览、办
手抄报、开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 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建
议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探究活动。其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
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
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 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
8
/
25
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 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
综合运用能力,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五)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本册安排综合性学习的第一、
第五单元,
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其他各组, 从课文的编选、
“思考、练习”的设计、语文活动的建议等方面,也都重视向生活
拓展。如,读 了说明性文章,启发学生找来商品说明书读一读,看
看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在“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单
元,引导学生搜集图文资料,了解中国昔日的耻辱和今日的强大。

< br>本册重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除继续保持“资料袋”
“阅读
链接”两个栏目外,还鼓 励学生在课外查找更多和课文相关的资料
和文章,帮助理解课文和增加阅读量;教材还在“回顾、拓展” 中
增设了“课外书屋”这一新栏目,旨在介绍、引导学生读课外书,
读整本的书,特别是读中外 儿童文学名著;在“小练笔”中引导学
生联系课内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记下自己的感受、见闻和想象。这
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
习的渠道,通过语文活动和大 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自主学习
语文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9
/
25
(一)认字
200
个,会写
150
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
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
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
子。

(六)在 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 要点,了解文
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5
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
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
10
/
25
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 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
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 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
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 要贯彻始终;
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
环相扣、螺旋上 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
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阶 段性目标,
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得到全面、准确的 落实。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
段性目标,关注 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
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未达 到的目标,
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强化。

其次,五年级上学期仅仅是小 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的目标
是在整个学段要求达到的,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以避免加重学生的
11
/
25
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在前面教材中可能也曾涉
及,但不像本册教材这样集中和深入,有的知识点教师可帮助学生
归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 的语文能力。

(二)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无 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
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
一定 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学生认字并不
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 。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
础上进行检查,
可以对多音字、
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 导。
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要更加放手,要有别于中年级。为了培养
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 的能力,本册教材在正式课文以外的其他
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可以自 己
查字典解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
用一些识字方法推知生字的 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
况下,不妨碍阅读。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 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
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 br>认记生字。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
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 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调写
12
/
2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