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指瑕及几点建议
余年寄山水
714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9: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指瑕及几点建议
罗目中学
张勇梅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
(
7-9
年级)
,系第一批送审通
过的国家级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
编著。该教材
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至今已被很多学校选用。相
对于老教材,
该套教 材的选文内容更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结构编排上也做了不少改
变,因此,其专业性、适 用性和创新性自不待言。但笔者从
2013
年开始使用该套教材的
13
版以来 ,在自身使用和关注其他同仁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瑕疵和弊端,
现将这些不尽人意之 处提出来,以期对同行教学和对教材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教材中的瑕疵
现分类整理如下:
1
、校正不严密,有错印漏印之处。
如:
2013
版七(上)教材中(
1
)第
20
页“ 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沐浴”误写为“沭浴”
。
(
2
)第
33
页“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权威”应为“劝慰”
(
3
)第
53
页《论语》十二章第二章,选文只有前引号,没有
后引号。
(
4
)第
117
页《化石吟》一诗,第
4
行和第
5
行之间应空行 。
(
5
)
教材
《后记》
中倒数第六行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缺后书名号。
(以上
5
点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已发布公开更正申明)
(
6)第
199
页冰心的小诗“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
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
”中的“星星“误写为“曲星星”
,平白多出了一个字“曲”
。
(
7
)第
100
页《贝壳》一文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
个小点 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
,其中的“自我一圈”在席慕容的原文中却是“自
成一圈。< br>”
2
、诗文名句与流传甚广的版本不同,有出入之处。
优秀的古诗文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古代文化遗产,
自其问世后,
不 断地被反复传诵,
流传
至今。
可是本教材中有一些古诗文名句与老百姓口口传诵的名句 有出入,
这无疑给教学带来
了实际的困扰:
教师不厌其烦地解释、更正,
可学 生受以前阅读的影响总不容易改过来,默
写更是出错,搞的人苦不堪言。
如:
(
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七上
P1 90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游此寄》
)
(
2
)剪不断,
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
一般
滋味在心头。
(八下
P207
李煜《相见欢》
)
(
3
)李 杜诗篇
万口
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七下
P243
赵翼《论诗》)
(
4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
缘身在最高层。
(八下
P226
王安石《登飞来峰》
)
(
5
)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
清冽
了。
(七上
P79
何其芳《秋天》
)
以上五处通行的版本分别是
“
随君
直到夜郎 西”
、
“别是
一番
滋味在心头”
、
“李杜诗篇万
古 传”
、
“
只缘
身在最高层”
、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
清洌
了”
,我想编者在选编的过程中可能也
注意到不同的版本,
选择现行的版 本自有其道理,
可是编者有没有想到:
这可能给学生带来
学习上的困难,
甚至 是思维上的混乱。
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是为了普及
文化,
又何必非要在诗文名句上绕弯子呢?通行的说法只要本质上没有错,
有利于普及文化、
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就应该考虑教材与通行版本的一致性。
3
、课本上的一些注释,有值得商榷之处。
如:(
1
)七上《
<
论语
>
十二章》中“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一句中的“罔”
,注
释中将其解释为“迷惑,意思是感动迷茫而无所适从。
”
“罔”是“惘”的古字,注释可将这
一点进行说明,方便学生理解,就像前文“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说”的解释一样,
说明“说”通“悦”
。同时,课下注释中的“殆”解释为“ 有害”
,结合原句还不如像老教材
把它解释为“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更贴切,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同册附录古诗《过故人庄》
的课下注释
“重阳日:
九月九日重阳节”
显然不 够准确,
应加上
“农历”
二字。
(
2
)
八上
《桃
花源记》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课本上解释为“落花”
,而根据 岳麓书社出版
的《古文观止》解释为“初开的花”
,联系上下文似乎这种解释更为妥当,更能使 全篇构成
和谐的美。而“落”本身就有“开始”的意思。同册《观潮》一文“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句中“逝”课下注解为“去、往”
,课文这里描写水军演习的场面,试想双方“交战”
,< br>“敌
船”已被击中,且烈火熊熊,又怎能让它随波而去?应理解为“消失、沉没”才符合实际。< br>查《中学文言文注析》对此文注析亦解释为
“消失、沉没”
。
(
3)
八下
《岳阳楼记》
“越明年,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越明年”课本 解释为“到了第二年”
(即庆历五年)
,而根据《岳
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是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
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也许更为妥当 。
“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
(即庆历六年)
。另
外,同册教材《满井游 记》
“泉而茗者,壘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注释中已明确
说明“泉、茗、壘,蹇都是 名词作动词用”但又把它们解释为“茗,茶。壘,酒杯。蹇,这
里指驴”
,显然,这种注释就容 易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所以,还不如像《马说》一文中“策之”的“ 策”注释中就明确为“用鞭子打”一样。
课本中的这些值得商榷的注释,
与教师的理 解,
甚至与权威刊物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同,
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影响了教材的权威性 。
4
、课本中的一些困惑,有值得明确之处。
如:< br>(
1
)九上《陈涉世家》
“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到底是作“互相”讲还 是作“偏
指一方”讲?
(
2
)九上《观刈麦》中“复有贫妇人,抱 子在其旁”中的“抱子”究竟是“抱着孩子”
还是当
“婴孩”
讲?因为很多读者读到此 句总忍不住产生这样的疑问:
她都抱着孩子了,还
怎样去“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呢?
又如:
(
3
)八下《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主人日再食”
, 课下无任何注释,但在教学中,
我们很多老师都把它读作“主人日再食
(sh
í
)
”
,而根据《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该句明确
读作“
s
ì”< br>,意思是“给……吃”
。
(
4
)八下《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到底是“不用千里马的名号来称呼它
”还是
“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呢?这里涉及了两个字的理解:一个是“以”
,应当 理解为“因
为”还是“用”
;一个是“称”
,应当理解为“称呼”还是“著称”?
类似种种情况,
注释不明确甚至采取了回避,
让教者糊涂、学者茫然 ,
这也常令教者左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