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巡山小妖精
626次浏览
2021年01月27日 18: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秋分养生
1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 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
、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
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
、通过讨论完
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
5
、
6
段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
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 品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
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
,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
的形 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
、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
、重点讲读第二
部分(第
1,2
自然段)
。
3
、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4
、白杨树形象和精 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
怎样的感情。
一、字词注音释义
1
、毡子(
zh
ā
n
)
2
、开垦(
k
ě
n
)
3
、外壳(
k
é)
4
、主宰(
z
ǎ
i< br>)
5
、无边无垠
(y
í
n)
6
、倦怠(
d
à
i
)
7
、潜滋暗长
(qi
á
n) 8
、刹那间
ch
à, 刹车
sh
ā
9
、晕圈(
y
ù
n
)
10
、倔强(
ju
é
ji
à
ng
)
11
、婆娑(
su
ō)
1
、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2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
3
、力争上游:尽全力争取,努力向上。
4
、倔强:刚强不屈。
5
、婆娑:指树枝柔美。
6
、伟岸:魁伟,高直。
二、作者介绍
茅盾
(1896
—
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笔名茅盾,现代著 名
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
《秋收》
《残冬》,
散文《白杨礼赞》
《风景谈》等。
3
三、背景介绍
1940
年前后,延安 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
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 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
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 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
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 ”的白杨树时,
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
的寄托,对白杨树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国共产党 、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
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四、整体感知
1
、将课文划分为五部分,试概括各部分意思及文章的中心。
2
、合作探究:
1
)白杨树不平凡表现在哪里?
2
)作者在描写白杨树之前为什么要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
3
)作者写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一部分(
1
):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
2-4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
5-6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
(
7-8
)
:
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 夫”
,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
9
):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呼应
文 章开头。
◆
主题思想: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 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
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 进
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
1
)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态不平凡。内在精神不平凡。
◆< br>2
)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
陕甘宁 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
3
)白杨树不但象征 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