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558次浏览
2021年01月27日 20: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简历中自我评价范文-幼儿园儿童节主持词
《秋浦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字词,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
3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的劳动场景。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游戏学生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明确学法
1
.板书:秋浦歌
2
.明确学法:解诗题→知作者→释字词→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习古诗,品读感悟
(一)解诗题
1
.学生质疑
2
.汇报交流:
秋浦:地名
歌:歌颂、赞美
秋浦歌:歌颂赞美秋浦冶炼工人的诗
(二)知作者
1
.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
.学生介绍李白
3
.教师补充介绍作者
(三)释字词
1
.学生初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
.指导朗读古诗。
3
.小组内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
4.
交流汇报:
①乱:到处飞溅
②紫烟:冶炼淬火时升腾起的烟,颜色较红,在夜色中带紫。
③报郎:指被炉火映红了脸庞的冶炼工人。
④动:荡漾
⑤寒川:冰冷的河水。
(四)明诗意
1.
出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字意,试说诗意。
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火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2.
出示“报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字意,试说诗意。
脸膛红彤彤的工人冶炼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
使冰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五)悟诗情
1
.播放歌曲《劳动号子》,学生想象诗歌画面。
2
.引导学生想象工人劳动的情景。
3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瑰丽壮观的秋色冶炼图,赞美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
的劳动者,抒发了作者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四、感悟写法,品味诗韵
1
.学生背诵诗歌。
2
.师生共同交流写法、品味诗韵。
①诗歌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你发现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教师小结:诗歌前两句写景,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第一句是全景,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瑰丽多彩。后两句正面描
写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从“报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
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歌曲动寒川”,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在诗人的笔下,火、热、声、
色交相辉映,明暗、冷热、动静烘托映衬,生动地表现了劳动场景,酣畅淋漓
地塑造了冶炼工人的形象。
五、随堂检测,巩固提升
1
.出示智慧岛,学生选择答题。
2
.播放歌曲,结束全课。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
,
有诗经楚辞
,
唐诗宋词
,
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
,
诗悠悠在汨罗江
畔飘零
,
秋雨是 杜甫笔下的残梦
,
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
.
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
,
通过
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
---- ---
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
(
李白诗中的名句
)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
(
反复读
)
五、翻译诗歌
1.
介绍传说
2.
提问:
A.
“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
永恒的。
B.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
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
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
恒的主题。
D.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
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
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
2
)
“长安不见”
暗点诗题中的
“登”
字。触景生愁,
意寓言外,
饶有余味。
(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
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
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
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
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六、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
检查预习
2.
朗读
3.
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4.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5.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6.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 .
聊聊流行歌曲,
带出唐朝乐队,
说
《梦回唐朝》
,
介绍大 唐盛世和写作背景,
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
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
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
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
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
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
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
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
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
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
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
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
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
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
《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
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
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
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
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
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
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
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那么,
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
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
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
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
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
朗读全诗。
4.
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
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
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
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
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XX
一
XX
一
XX
一< br>X
和
XX
一
XX
一
X
一
XX
。
2.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
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
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
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
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
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
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
读。
2.
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
3.
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
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
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
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
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5.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
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
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
襟”。
6.
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
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
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
尤其是
“泪满襟”
三字要一字一顿,
有泣而涕 下的感觉。
7.
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
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
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
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
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
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
魅力。)
2.
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
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
本怀着“致君尧舜上,< br>更使风俗淳”
(让
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
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
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
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
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那么,
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
有的?
3.
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
从哪里可以看
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
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