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变化
别妄想泡我
571次浏览
2021年01月27日 21: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显示器变色-新浪微博登录不了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变化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时 期,这一时期群雄并
起,诸侯争强,奴隶制从解体逐渐走向灭亡,封建制度在旧社会母体内发生、
发展,时代的变革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伴随着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取
向的革新,士阶层的社会 地位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春秋战国;士阶层;演变;崛起
春 秋战国,
是战争伴随着改革的一个动荡年代,
奴隶社会开始瓦解,
封建社
会逐 步形成。
此时周王室衰微,
诸侯国却不断壮大,
相互间展开一系列争霸战争。
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徒增。
“礼崩乐坏”
后,[1](
《子张篇》
)
世卿世禄制失去其寄生的土壤,“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的提出
为更多以才能进入仕途的人开辟了道路。
这时,
一个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社会阶
层应运而生,人们称之为“士”大而言之,他们为图强争霸者筹划治世之 策,希
望通过诸侯国君的赏识,
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小
而言之,他们为自己的温饱谋求居食之所。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
层,< br>它的崛起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重要因素,
也奠定了后世中
国传统知识分 子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文化心态。
一、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基本特征
士人在 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士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引人
瞩目的社会现象,
但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其特征与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
化。
在西周以前,
“士”
的主要来源是武士,
到了春秋后期,
文士队伍不断壮大,
逐渐从武士 队伍中分离出来,
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立知识分子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士
人的兴起。
(一)士人的起源与发展
许慎《说文解字》说:“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 一,从十。孔子
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曰:“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2](《一篇上·士部》
)
许慎认为“士”由“一”和“十”会意而成,“一”为万物之始,“十 ”为“万
物之终”
。
因而
“士”
即指那些从古至今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的人,
即知识分子,
也只有知识渊博的人,
才会做事,
这就是许慎 所讲的
“事”
。
关于
“士”
的起源,
[3]
学术界 达成一个共识:“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
;
詹子庆说:“古代皆为
武士。”
[4]
可以推断,由于战争频繁,
士
可能都要有战斗方面的训练, 以便在
战时能够投入作战
。
周以前以军事训练为主,
“国家之大事,在祀与戎 ”,
[5](P.85)
因此当时的“士”主要是武士。到了西周,士的情况则发生了变化。< br>
首先,士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左传·桓公二年》中“卿置侧室,大夫有贰
室,士有隶 子弟”
[6]
,指士以其子弟为隶级。根据西周分封制地位的划分,当时
的人被分为十 等,即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士属于下级
奴隶主,士之后的是服各种杂役的家内 奴隶。
《国语·晋语》中“公食贡,大夫
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皂隶食 职,官宰食加
”
[7](
卷
10)
,故早期的
“士”享有小 块土地,属于低级贵族。这一等级关系一直维系到春秋前期,在宗
法制度下,
贵族内部关于权利 和财产的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的庶出最高
只能为公卿,
诸侯的庶出最高只能做 卿大夫,
而卿大夫的庶子一般只能为士,
所
以王公贵族的旁系支庶是士这个群体的主要 来源。
另外还有一部分士是从国人中
的庶人(平民)提升上来的,庶人中有才德的人被统治者选 拔出来,让他们担任
一定职务,从而扩大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尔雅·释言》:“髦,俊也。”郭璞注:
“士中之俊,
如毛中之髦。
”
[8](
《尔雅疏卷》第 三,《释言》第二
)
在庶人中举荐并提拔
雅俊之士,扩大了士的范围。
其次,士的职务发生了变化,周朝以前的士主要是当兵打仗,但是在周代,
士学“六艺”,不仅习武 ,而且知文。《仪礼》中有《士冠礼》《士昏礼》《士
相见礼》
《士丧礼》
《士虞礼》
[9]
,
西周时期,
礼不下庶人,
也从侧面说明
“士”在当时是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低级贵族。因此,
“士”要学习当时贵族
所 必须的一些知识,就是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习的内容可
谓文武兼备。《国语·周语 》在论及西周的制度时说:“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
临其民,大夫、士日恪位着以儆其官,庶人、工、商 各守其业以共其上。”
[7](
卷
三
)
可以看出“士”和大夫同样可 以担任官职。“士”除了充当武士当兵打仗外,
还有一部分在天子、诸侯宫中和基层任职,或在卿大夫采 邑中任邑宰、家臣。但
并非所有的“士”都担任官职。《管子·乘马》“士闻见、博学、意察,而不为< br>君臣者,与功而不与分焉”
[10]
,读书人中,见闻多、博学、意识名察,而没有为< br>君臣服务的人,也要参加服役并且无赏赐。因此,
“士”不担任官职者,仍然要
服兵役。
总之,
士起初是武士,
到了西周时期,
士主要由分封而来,
属于贵族最下层。
这一时期的士有一定职务,
地位比较稳固,
流动性比较弱,
他们接受文化知识教
育,文武兼备,为后世士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士人的分化与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宗法制动摇,加
之私学的兴起,士人的成分、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士人逐渐分裂,
新兴的士阶层开始崛起。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庶民中的优秀者 上升为士的机会增多,
除了原先的士之外,
出现了一
批新士
,他们 不受宗法支配,与其主人形成了一种新的君臣之间的隶属关系。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6](
《召公三十二年》
)
,故《诗·小雅·十月之
交》所谓“高 岸为谷,深谷为陵”
[11](
《十三经注疏之三·黄侃经文句读》
)
,言简 意赅地揭示了春
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变,不少“士”丧失了贵族身份沦为平民,相反一些有一技
之长的平民甚至有些奴婢脱颖而出加入到
“士”
的行列。
当时下层民众是可以通
过战功来改变自己的身份。
赵鞅誓师辞说:
“克敌者,
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 受郡,
[12](
卷
50)
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杜预注: “得遂进仕”
“庶人工
商遂”
的意思就是庶人工商之民可以凭借战功上升为士。
我们知道并非贵族出身
的管仲凭借自己的才能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从而成为春秋时期最杰出的“士”
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次,
一部分高层贵族不断向下层靠拢,
贵族的 庶孽成为士阶层的一个重要
来源。
春秋战国的动乱同样改变了大批王公贵族的命运,
随 着宗法礼制的逐渐松
弛以致瓦解,
他们丧失了往日的荣华富贵,
无法再享受世卿世禄的 生活。
而沦落
到“士”的行列,由于他们熟悉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能凭借< br>其才能为当权者或新兴地主阶级所豢养。
最后,从士阶层的队伍里分化出一批专门从文 的文士。随着天子权力旁落,
公室衰败,
继而国学与乡学难以为继,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原先依靠
“父
子相传,以持王公”
[13](P.951 )
取得食禄的文化人不得不四散列国诸邦,从而汇聚成
中国第一个真正的、
成熟的知识 阶层,
就是后来在两千多年中一直作为学术文化
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的士阶层。
到了春秋中后期,
“士”由奴隶主贵族的最底层开始向社会阶层转化,特别
是战国时期,士虽然仍有等级的痕迹,
但是从其人数、
职业和社会活动方式来看,
已经成为了一 个社会阶层,
他们主要从事各种文化、
精神活动,
故称之为
“文士”
,
《礼记·王制》说:“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
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14]
,反映到了战国时期“士”的射、御教育已退居
次要地位,而 诗、书则成为与礼、乐并重的教学科目。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
“文士”
成为士阶层 的主要组成部分。
后来对于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某种技能的
人无论有无公职或职位高低,都称作 士。范围极其广泛的“士”,也逐渐成为了
对知识分子的统称。
二、士人社会地位状况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学术下移,
这一 时期的
“士”
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级,
而成为“四民”之首,其成员既有没落的贵族 子弟,也有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平民
甚至奴隶。这些士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他们依靠知识谋生,因其成分 复杂,在
价值观上呈现多元趋势,成为这一时期“士”的新特征。随着这一时期“士”的
开放性 和流动性的增强,士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改变。
(一)春秋早期士的社会状况
在西周时期及春秋早期,
士基本上是等级制中 的一个特定等级。
他们在政治
地位、社会关系、礼乐制度方面都有严格的界限。比如在婚事礼节 方面,直至春
秋中后期,
依然有西周的遗风。
首比如在丧事礼节方面,
各个等 级的丧礼有不同
的规格。《庄子·天下》记载:“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
重,
诸侯五重,
大夫三重,
士再重。
[15](
《杂篇·天下》)
”
说明士与大夫的丧礼规格有明
确的分界。
此外,
春秋早期的 士与大夫在服饰饮食方面也有严格划分。
如
《荀子·
富
国》
“天子广 袾裷衣冕,
大夫裨冕,
士皮弁服,
德必称位,
位必称禄,
禄必称用”
[16](
《富国篇》
)
。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
《礼记·玉藻》< br>“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
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14](
卷
1 3)
。总之,西周至春秋早期,士处于统治阶级最底
层,被牢牢束缚在宗法制的体制里。
(二)新兴士人的社会地位
从春秋中后期起,
士这一等级开始发生重大 变化。
春秋战国之际,
士开始形
成一个数量庞大的阶层,
随着王官失守和学术 下移,
新兴士人的代表——孔子登
上历史舞台,
标志着新兴士人的崛起。
孔子 和其门生弟子所组成的儒士集团,
成
为了当时士阶层的典型代表。
在春秋中后期,新兴士人并未得到社会当权者的认
可,
社会地位还是比较地下的。
因为新兴士人的 出身大多贫困且地位地下,
其学
术理论还未被广泛传播,
自然不会被为政者所接受。< br>《史记·
孔子世家》
记载
“孔
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 :‘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
是退。
[17](
卷
4)
”孔 子作为新兴士阶层的代表,就这样被拒之上层社会的门外。但
是这一时期的士人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自由, 处于历史上升趋势。到了春秋后期,
由于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士阶层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机遇,
迅
速崛起。
1
、自由频繁的人才流动
春秋后期,
社会关系发生了大变革,
宗法礼制逐渐松弛瓦解,
人身依附关系< br>得到削弱,
加之尚贤政策的推行,
客观上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人才流动。
而当时流
动的人才多为士人。那时的士人似乎都以周游列国为时尚。孔子曾说:
“士而怀
[1] (
《宪问篇》
)
居,不足为士矣”
,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应立志修行以为世用, 如果总呆
在家里,贪图安逸,不去接触社会,不去参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那就算不上一
个真正 的知识分子。
春秋战国人才流动较为特殊,
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 是逃难贵族及
其臣下组成的流动群,
这在春秋时期尤为明显。
如晋国公子重耳出逃,< br>跟随他的
有名士狐偃、赵衰、胥臣、魏武子、先轸等。一类是各学派大师及其弟子组成的
流动群,
他们率领弟子游历天下,
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
这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
期比较典型。如孔子率门徒,历聘列国;孟轲“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
食于诸侯。
[ 18](
卷
20)
”
;
农学家许行游于小小的滕国,也有“徒数十人 ”
[20](
卷
21)
。当
时一些礼贤下士的上层人物,
身 边往往云集了四方之宾客。
如齐国孟尝君
“招致
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
[1 8](
卷
75)
数千人;
赵国的平原君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18](
卷
76)
;楚国春申君“客三千人”
[18](
卷78)
;魏国的信陵君,士“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18](
卷
77)< br>[18](
卷
85)
致食客三千人”
;秦相吕不韦“至食客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的人
才流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春秋末期起,出现了“ 士”自由投奔的现象,他们主动出击,游说
各国,谁赏识他们,他们就依附谁,为谁效力。“怀子好施, 士多归之”
[6](
《襄公
二十一年》
)
。例如当时的齐国、秦国是 人才流入较多的典型国家。自秦穆公到秦王嬴
政期间的几代国君,
都重视对人才的选拔,
并敞开国门,
招揽人才。
据马非百
《秦
集史》统计,自秦武王到秦始皇一个 多世纪里,秦国共有左右丞相
21
人,在职
位显赫的众多丞相中外国人占总人数的60%
,如甘茂、魏冉、昌平君、李斯是楚
人;范睢、吕不韦是魏人
[19]。齐国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四方学者。据《史记》记
载,宣王时,荟萃于稷下学宫的学者有“数百千 人”,如宋钘、邹衍、淳于髡、
荀卿、孟轲等
[18](
卷
46)
。 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包括阴阳、儒、法、名、道、墨等
学派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流动到稷下学宫。
而且贤能之士不但有投奔的自由,
也有
[20](
卷
105
《志林 十三·论古·论范曾》
)
离去的自由,正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
,张仪入秦游[18](
卷
70)
说惠文君,先后三次为秦相,期间又相魏、相楚
,< br>当时的许多思想家周游
列国,收徒讲学,游说诸侯。“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士为知己者用” 成为
当时士人的基本价值取向。
“不臣二主”的信条已被许多人所抛弃。廉颇的宾客
曾 对他说:
“夫天下以市道交,
君有势,
我则从君;
君无势,
则去。< br>此固其理也,
有何怨乎!”
[18](
卷
8)
其次,
当时的士人流动中,
不仅用人者选择才能智士,
士人往往也择贤君而
佐。例如辅佐秦 穆公称霸西戎的百里奚,他曾历经宋国、齐国等诸侯国,都不如
愿,后在其好友蹇叔的举荐下,做了虞国 的大夫。公元前
655
年,晋国(献公)
灭掉虞国。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充作媵 人(奴隶),后逃回楚国牧牛。秦
穆公闻奚贤,
后派人以五张黑公羊皮将百里奚换回,
拜为上大夫。
在主持秦国国
政期间,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 地千里,称
霸西戎。百里奚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杵。
[18](卷
68)
”
最后,
人才流动的规模宏大,
阶级和成分 广泛而复杂。
由于当时的许多诸侯
国君对人才的选拔采取,只要有才能,不论资历,不论出身, 都加以启用,使得
流动人才的阶层广泛,成分也比较复杂。苏轼指出“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
卿士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
盗之侠,莫不宾礼,靡 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20](
卷
105
《志林十三·论古·论范 曾》
)
。
当时社会流动的人才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有医学家、工程家、农学 家
等。
如名医扁鹊
“负笈行医,
”
周游四方;
公输班作为一 名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