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考古略(卷上)清 林枫 (转载)

玛丽莲梦兔
794次浏览
2021年01月28日 00: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小学优秀作文-四人游歌词

2021年1月28日发(作者:博士学位)
榕城考古略(卷上)清

林枫

(
转载
)
2011-08-05 08:05:23|
分类:

榕城考古志

|
标签:

|
举报

|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编辑说明




出版说明



研究福州乡土文化的许多人,都认为《三山志》、《闽都记》、《榕城考古
略》代表了宋、
明、
清三个时期福州地方史志文献的不同特色。

《榕城考古 略》
由于成书年代较晚,既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又更贴近于现实,因而备受青睐。



《榕城考古略》作者林枫,字芾庭,号退村居士,侯官(今福州)人。其旧
居在鼓楼 区杨桥路、光禄坊、会潮里等处。清嘉庆三年(
1788
)生,道光二十
四年(
1844
)举人;翌年起两次入京,连试不第。从此悉心学问,多有成就。
他通音韵,工诗, 精于岐黄,又谙地方掌故。家境清贫,晚年靠行医自给,尤勤
于著述。
同治六年
1867

病卒,
终年
70
岁。

《榕城考古 略》
外,
还著有
《历
代史纂略》

《医学汇参》

《听秋山馆诗抄》

《四声辨义》

《诗韵异同辨》
《观我录》等十余部、百余卷。



《榕城考古略》原来未刊,各地图 书馆抄藏甚少。
1980
年福州市文物管理
委员会曾组织校点,
内部刊行。< br>这次出版特由本委顾问黄启权重新校勘标点,

仅校予福建省图书馆本、
福建师 大图书馆本,
尤其蒙林枫后裔林贤光先生惠赐林
家祖传抄本,进行细校,所得不鲜。而且增补了 清谢章铤序,又冠以陈宝琛的书
名题签和林枫的画像,相信会给读者更多的文化享受。



《竹间十日话》,清郭柏苍辑,光绪丙戌十二年(
1886
)刊 行,计
6
卷。
书中辑录全闽历代遗闻逸事,
题材广泛,
可补史之阙。
郭柏苍

1815

1890


侯官( 今福州市)人,清代博物学家、诗人。又名弥苞,字蒹秋、青郎,号梦鸯
藤馆主人、但寤轩老人。道光二 十年(
1840
)举人。后历试不第,转而研究天
文、
地理、
河运等 ;
锐意收集、
采录地方文献、
乡邦掌故。

《竹间十日话》
外,
还著有《乌石山志》、
《全闽明诗传》、
《闽会水利考》、
《海错百一录 》、
《闽
产录异》;并有《补蕉山馆诗》、《鄂跗草堂诗》、《柳湄小榭诗》等集传世。



《竹间续话》,共
4
卷,郭白阳撰,以往未刊行。其内容、 体例与《竹间十
日话》相似。郭白阳(约
1885

1940
),侯 官(今福州市)人,郭柏苍之子。
幼承家学,
后毕业于福建法政学堂,
任福建省政府建 设厅科员。
崇信义,
重友情,
助人为乐,

好聚书,尤好抄书

。继其父之志,历十余年,撰成《竹间续话》,
于民国
28
年(
1939
)定稿,未刊而逝。



此次本委就福建省图书馆藏光绪 丙戌刊印本
《竹间十日话》
及手抄本
《竹间
续话》进行校点。原书生僻字、繁 体字、异体字均改为规范简化字,只有个别容
易引起歧义的保留原貌。由于水平有限,且排印时间匆促, 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敬望专家、读者不吝指正。



《榕城考古略》由黄启权点校、审校,郭琳、梁信明、林梅春参加校对。



《竹间十日话》、《竹间续话》由林贻瑞点校、审校,郭琳、林梅春、方仁
杰、陈雯、梁信明、 陈建安、赵日和参加校对。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一年七





目录




榕城考古略















《榕城考古略》卷上



城橹第一



《榕城考古略》卷中



坊巷第二



《榕城考古略》卷下




竹间十日话







《竹间十日话》卷一



《竹间十日话》卷二



《竹间十日话》卷三



《竹间十日话》卷四



《竹间十日话》卷五



《竹间十日话》卷六




竹间续话



《竹间续话》序



《竹间续话》卷一



《竹间续话》卷二



《竹间续话》卷三



《竹间续话》卷四




榕城考古略



〔清〕林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




○○
一年七月












咸丰初年,< br>东南兵事起,
闽上下游皆告警,
都人士投笔从戎,
缚裤急装

〈尸
外臿內〉

〈尸外乏內〉,闾里能者取其大名;其次亦借手以肥其身家。于时,< br>有老屋三楹,炊烟不继,朝吟暝写,闭门于其间,若甚自得者,则名孝廉林芾庭
先生也。先生与余 外家有连,于余为丈人行;而举于乡也颇晚,其同年生率余侪
偶往来酣嬉。先生异我,辱为忘年交。余奔 走衣食,远则越千里,近亦数百里,
不常相聚,而其相知相怜之意,较之终日相对者有深焉。闽县刘炯甫 征君先生,
总角之友也。将应大科,行有日,挟余造先生庐,命酒纵谈。征君婉而笃,先生
厉而 中理,忽坐忽起,忽悲忽喜,其音不宫,郁为变征。既昼,而夜鸡再号,而
不能止。杯盘狼藉,寒风穿户 ,烛光上下,若有鬼神,仰视东方则既白矣。一笑
遂别,盖至于今二十年。其后,余行愈远,故乡消息不 时得,每当酒酣耳热,意
有所不可,辄思先生。恍见长身卓立,转目有光,少可多怪,明斥隐讽者,之相
予左右也,乃愈恨余之不能从先生游也。去年,余归自京师,则先生已殁矣。先
生晚年,以医自 给。其著述倍勤,闽之地理掌故特精,皆勒有成书,医学特其绪
余耳。今年,其冢嗣薇卿,出《榕城考古 略》一集,属为之序。余捧卷慨然,念
老成不可复见。即当日所称莫逆者,今亦十无三四。而嗟我诸舅, 零落山丘,生
存之华屋屡易主焉。况夫世运升沉之故,人事得失之林,电光泡影,变灭无端,
其 惊心动魄,
更为何如哉!
乃叹先生虽穷困,
而生平自遂,
无所愧怍。
文章传远,
有子能读父书;苟欲置之于流俗赫赫之途,吾知不愿也。是则可大慰矣!至其书
之精 确世有知者,无所用吾言也。



同治壬申年

长乐谢章铤序于赌棋山庄












地理志创于班史,
翔实一言尽之矣。< br>言古地理者,
又不翔无以为实也。
都会、
郡县之志,在地理类次于总志;然积各 省通志成一统志,积都会、郡县志成省通
志;非其都会、非其郡县之人,而为其都会、郡县之书,方言之 异文异音,传闻
之异辞,乡人纪载之未尽行远,奚所据以然否而进退之耶?《吴郡志》成于范成
大,《新安志》成于罗愿,《剡录》成于高似孙,《姑苏志》成于王鏊,《武功
县志》成于康海,以及林 谞之《闽中记》,梁克家之《淳熙三山志》,王应山之
《闽都记》,遽数不能终其物,皆以乡之人为之也 。其他亦宦游久于其地,习其
语言,稔其故老,周咨博考,而后得之。故有征文考献之志矣。而识大识小 ,抉
择患不精;决择精矣,体例患不审;体例审矣,搜采患不足:有一于此,则皆与
于未善者也 。余少壮远游四方,乡邦文献多所暗昧,询焉,瞠目莫对。数十年,
乡先生号称熟于掌故者,
间 有著述,
亦复语焉不详。
近从林君雪舟晤其族人肖薇
孝廉,出其先大父芾庭先生《榕城 考古略》三卷,使为叙。首卷《城橹》、二卷
《坊巷》

三卷
《郊坰》

叙述有法,
而采摭群书,
附注证之,
名人题咏亦录焉。
在近人著 作中,既似《水道提纲》,又近《东城杂记》可传也。已往者,武昌何
巽庵抚部,以《全闽诗录》稿本百 余册归余,且谓俟此书刊成,当更举所收闽人
著作钞本未刊者十数种继赠,中多有关闽掌故者。迨《诗录 》刊行将寄示,抚部
而已归道山,其子尚幼,又以兵乱转徙,此十数种者,遂不可复得矣。夫著述一事,有志者不必成,有成者不必善;成且善矣,亦不必传。则此书之刊行,又恶
可不亟亟耶!



癸丑小寒节

后学陈衍叙





《榕城考古略》卷上




侯官林

枫芾庭辑

男世仁薇卿校





城橹第一




闽在周为荒服,自 无诸建国,都冶为城,是为冶城,设险守国,自汉始也。
其址今不可考,《图志》谓在今藩署北里许。《 三山志》言:闽越王故城,在今
府治北二百五步。以势考之,当在今城隍庙迤北,至诸古岭等地也。今北 门华林
坊半有桥,
委平陆中,
故老有指为古冶城西外之桥者,
未知然否?晋武 帝太康三
年,始置郡。太守严高狭视冶场面规制,将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为图咨于著
作郎郭 璞。璞指一小山阜,使迁之,乃经始于越王山之南,是为子城,自晋迄六
朝皆仍之。
唐僖宗中和 中,
观察使郑镒修拓其东南隅。
《名胜志》

北起小山阜,
南至虎节 门,东起康泰门,西至宜兴门,东南至安定门,西南至清泰门。天复元
年,王审知创筑罗城环子城外,设 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按黄滔《天王寺
碑》:大门八,便门九,水门三,周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 。南曰福安门,福安
之东曰清平门,西曰清远门,其西北曰安善门;安善之东曰通远门,其东曰通津门;通津之北曰济川门,其西曰善化门。水门三,注之以堰二,渡之以桥九。梁
开平元年,复筑南北 夹城,
《三山志》:南夹城今宁越门东西一带,北夹城今严
胜门、遗爱门一带。谓之南月城、北 月城。南城大门二、按黄滔碑:一曰登庸、
一曰道清。
便门六、
水门二,
浚濠 以通潮汐。
北城大门二、
按黄滔碑:
一曰道泰,
一曰严胜。便门五,南城大濠 百五十步,北城决河通西湖。黄碑:后渐湮塞,今
多豪右占租。后钱氏有闽。初王氏筑城,令陶者印砖悉 为钱文,后果归钱氏,人
以为先兆云。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夹城,东夹城今行春门南北,南夹
城今合沙门东西,亦称外城。
《三山志》:南自光顺门即合沙门而西,城三百二
十九丈 ,其门楼六间,敌楼三十间;东自东武门即行春门而北安边、临江二门,
楼三间,敌楼皆五间,便门二一 汤井,一船场。敌楼九间,城二百七十四丈,开
沿城河二千九百尺。自东武门而南,门楼三间,敌楼二十 四间,城三百一十丈,
开沿城河三千六百尺,城高丈有六尺,而厚半之,石其基,累甓而覆以屋。太平< br>兴国三年,钱氏纳土,诏悉堕其城,由是诸城皆废。皇祐四年,诏知州事曹颖叔
以渐开修,
乃自严胜门始甓一百五十丈。
嘉祐元年守臣蔡襄、
熙宁元年郡守章岷,
皆请修筑子城 ,不果。二年,太守程师孟始修之,益以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
旧子城西至宜兴门,今又广至丰乐门。 八年,知州军元积中以女墙善坏,乃悉撤
其覆瓦,甃以重甓,密置候楼,皆得瞰临之势。宣和三年,方腊 反,州民李全等
复以外城为请,
又以贼平,
报罢。
绍兴元年,
范汝为 反,
建州太守程迈乃发巷石,
累城瓮门,设敌楼,寻毁。咸淳九年,稍增筑外城。终宋之世,州 城不能复旧观
也。元至元中,复废堕。至正末,平章陈有定稍缮完之。明洪武四年,命驸马都
尉 王恭修砌以石,北跨越王山为楼,曰样楼。或云:创造时,以此楼为式,故曰
样楼。形家者云:会城四面 群山环绕,唯正北一隅势稍缺,故以楼补之。今称镇
海楼,上祀真武。南则因故外城绕乌石、九仙二山而 围之,广袤方十里,高二丈
一尺有奇,
厚一丈七尺,
周三千三百四十丈。
城上 敌楼六十有二,
警铺九十有八,
堞楼二千一百六十四,
女墙四千八百有五。
中 卫指挥李惠等重加修治,
并建楼周
而覆之。城中架屋,形家以凤穴,登山俯眺,宛若凤毛焉。按 黄仲昭《重修三山
城橹记》略云:城高二丈一尺七寸,周围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凡为门七,平山楼
一,
水阁楼五,
滴水台阁楼六十二,
串楼二千六百八十四间。
周围池深七尺 五寸,
长三千三百四十六丈。内北一段连山,不通水源,百单四丈。古传云:龙腰山不
可凿也。 成化十九年,大风雨,楼橹尽坏。巡按汪奎缮理,以复其旧。嘉靖三十
八年防倭,增置敌台三十有六。国 朝顺治十八年,总督李率泰因防火灾,折换城
屋,
增筑垣墙,
高二丈四尺,
厚 一丈九尺,
计窝铺二百六十四座,
炮台九十三座,
垛口三千有奇,
马道五千五 百三十丈。
康熙三十年,
总督郭世隆重建西南二城楼。
雍正五年、九年相继重修,增筑 女墙。乾隆十六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潘思榘
重修。道光间复大修。今城之门七,各门皆有瓮城重关, 皆东向,唯西门瓮城中
以墙隔之内各有垣。
表曰南门,
即旧夹城之宁越门也。
城阃内砌石,
屈曲如水纹,
以制离火。按黄碑:王氏所筑之南夹城,有登庸、道清二门。今其址 不可考。此
则宋咸淳间增筑外城所改之宁越门也。
或曰:
即古登庸门。
重关巍 堞左右皆有翼
楼,上有周将军祠,形势视诸城独壮。道光间灾,后重建。曰北门,即旧北城之
遗 爱门也。旧志谓即严胜门,误。按黄碑:北夹城门二:一曰道泰,一曰严胜。
《闽都记》
严胜门,
梁时在子城北隅,
由平山东折而南,
逾二十寻。
今城屡拓,门亦不存。严胜者,刘宋时人,居迩于墙,
鬻火取赢甚薄。时忧旱,神告太守


得严胜祷

,如其言,果应而雨,遂以名其门。旧有严公祠,明洪武三年,都指
挥秦艺以旱祷而应,撤旧庙而新之,郡人陈珪为记。据此,则今北门,或谓宋时
增筑外城所设。其曰遗 爱者,以郡守元绛得名也。
《名胜志》:宋郡守元绛数游
升山,郡人因其去之日,易北门为遗爱 云。今考:绛典郡在仁宋嘉祐七年,而增
筑外城则在咸淳九年,盖宋初各城虽堕,而门尚存,故但易其名 ,非增设也。有
谓即夹城之道泰也,近是。严公祠,今亦圯。曰东门,即旧外城之行春门也。本
名东武,
宋郡守严辟疆改为行春。
曰西门,
郡志:
即北夹城之迎仙门。
《三山志》

门外通怡山。梁时王霸升举,故名。亦名怡山门。治平元年,郡守元绛所作。曰
水部门,郡志:即旧南夹城之水部门也,在城东南。《三山志》:夹城东南美化
门,门内水步门 ,在临河务美化门内。按:水步门一名利津门,盖夹城东南之内
门也。曰汤门在城东迤北,即旧外城便门 之汤井门也。《三山志》:外汤路,即
安边楼门也。曰井楼门。在东北,即旧外城之船场门也。《三山志 》:即临江楼
门,内有井曰七穿井,门以此得名。水关四:曰南水关,在水部门迤东,旧清水
堰 也,俗称水部门闸,引南台江潮,由河口凡三十六曲而入。凡百货之由南台船
运而入,悉由此入城内河。 曰西水关在西门迤南,引洪塘江潮,自西河口亦三十
六曲而入。凡百货之由洪江入城者,咸由之。曰北水 关,在城西北隅,旧为闸,
引西湖水入城。
《闽都记》

相传闽时凿渠引水西 湖,
贯城而入,
沿丰乐门城隅,
与浦尾潮相接,
为浴马之所,
且以涤 秽云。
其后多淤,
民以为病。
明万历十七年,
知府江铎为葺治之,
事 详叶文忠相国记中。
今为滨湖居民霸据湖利,
筑坝以塞其
流,而湖水不复入城矣。曰汤 水关。在汤门迤北,与澳桥河接,引龙腰东北诸山
之水入城。西南二闸,舟楫随潮汐往来,百货所通。城 中河道周折萦回于民居前
后。
北水关若开通甕塞,
西湖小舟亦可以径入内河;
唯汤水关则但以蓄泄潦水而
已。时董侍郎应举曰:省城水法,龙腰东北诸山之水汇于溪,送入汤水关;龙 腰
西北诸山之水汇于湖,送入北水关;此二送龙水也。最妙洪、台二江之水,挟潮
绕入西水关, 环注而东;而海潮又自水部门直入,环注城中,与送龙水会,进以
钟其美,退以流其恶,最为吉利。从来 有水关而无闸限,亦不闭塞者,以潮汐往
来,非若他处有出无入之水,虞其泄漏也。



唐陈诩《登郡城楼》诗: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
闲。孤径 回榕岸,层峦破枳关。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宋谢泌诗:湖田播种
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 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鲍信诗:两信潮
生海涨天,鱼虾入市不论钱。户无酒禁人争醉,地少霜威花 正然。吕祖谦诗:路
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袍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南 巷北读书声。
龙昌期诗:
苍烟巷陌青榕老,
白露园林紫蔗甜。
百货随潮船入市 ,
万家沽酒户垂帘。
蔡襄
《暮
春登南门》诗:丽谯高倚晚天霞,满目平皋尽物 华。十曲胡笳催鼓答,三重湘酎
倩旗夸。
连江急雨送归燕,
拂地轻风移落花。
强凭阑干还自问,
此情何处是边涯。
曾巩《北城闲步》诗:土膏初动麦苗青,饱食城头任意行。 便起高亭临北渚,欲
乘长日劝春耕。郭祥正《南楼》诗:楼外青山似故人,雨余山色净无尘。青山依旧人还老,一片离愁挂晚春。明陈勋《登北城镇海楼》诗:缥缈层城海上头,平
临列岫俯沧洲。霜凋 树色千家出,松作涛声万壑流。故里淹留唯短褐,暮天摇落
此登楼。稻梁何处归鸿急,伫立苍茫不散愁。 陈亮诗: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
江似带纡。八郡河山闽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 封疆入版
图。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王恭《冶城歌》:七闽山水多奇胜,秦
汉封疆 古来盛。无诸建国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荒城野水行人度,细柳春榕
旧宫树。
浮世空歌逐鹿 时,
断矶不辨屠龙处。
忽从图画见三山,
正在无诸故垒间。
丽谯官署人烟积, 塔庙琳宫野照间。琳宫塔庙相辉映,平远清冷海天迥。落叶霜
传海外钟,垂萝月隐烟中磬。东城西郭骑纷 纷,旌节朝朝候使君。谁拂尘衣访仙
迹,独凌三岛望孤云。又《冶城怀古》诗: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 江水漫流。
野烧荒陆啼鸟外,青山遗庙暮云头。西风木叶空隍曙,落日人烟故垒秋。借问屠
龙旧 踪迹,断矶寒草不胜愁。



以下摘句,
唐高适诗:
大都 秋雁少,
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
南天瘴疠和。
皇甫丹诗:路人从此少,岭 水向南分。僧法震诗:海岛冬春雨,江帆来去风。僧
皎然诗:岭重寒不到,海近瘴偏多。野戍桄榔发,人 家翡翠过。李洞诗:南斗看
应近,北人来甚稀。杜荀鹤诗: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 南
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陈轩诗: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
微烟罩,便是 天然水墨图。王应钟诗:鼍桥隐隐龙江绕,雁塔双双雉堞回。落日
寒潮螺女渡,冷烟荒草越王台。徐熥诗 :十万人家烟漠漠,三山宫阙草芊芊。莲
花高岫秋芜外,金粟荒台夕照前。又甲第朱门长乐郡,管弦灯火 晋安城。夕阳仙
观金钟杳,夜雨欧池剑气鸣。谢肇淛诗:云迷平楚高低树,风送寒潮来去舟。郑
邦祥诗:
夕阳南望挂浮屠,
秋草荒台忆故都。
金锁江空沉霸气,
宝轮车散碎宫 铺。



城内河道桥梁附



城内之 河,萦回缭绕,与大江潮汐通,皆唐宋以来旧城濠故迹也。自南水关
闸引江潮入城,分二派:一从使君桥 ,在水部门内,今名古仙桥。宋大中祥符二
年建,初名河西,与德政桥纵横数步。桥之东即清水堰。绍兴 二十六年,乡人因
置门名使君,并以名桥,后改名古仙,镌于石栏,并刻

仁政流芳< br>”
四字。经武安
桥,在铁冶巷口。国朝雍正六年建,北通将军前,西通高节里。至通津门 桥,桥
名津门桥,本名兼济,即古罗城兼济门桥也。旧记:初从清水堰开河,通澳桥浦
引潮贯城 ,横渡兼济门,盖伪闽筑罗城所凿也。宋咸平中,郡守陈象舆重浚,并
门改为通津。又西经福枝桥、新桥 ,二桥俱在朱紫坊,乾隆年间建。至安泰桥、
古罗城利涉门桥也。宋宣和中,郡守陆藻建亭其上,旧有《 重修津渠记》,掌书
记陶岳撰,在利涉门。《闽都记》:亭废,碑亦不存。《榕城景物考》: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
曾子固《出利涉门诗 》: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
满船明月一溪潮。澳门桥、古罗城清远门桥也 ,俗亦称鸭门桥。虹桥,在光禄坊
南,旧名板桥。有亭,后圯,易以石,俗名老佛亭桥。稍转而北,过常 丰仓前,
经金斗桥、在文儒坊西口,旧罗城金斗门桥也。馆驿桥,在衣锦坊西口,旧名车
弩桥, 系木梁。明成化间,易以石,以近三山驿,故名;俗称驿前桥。而会于观
音桥,桥旁祀观音大士,故名。 与西水关之江潮会,西水关引洪塘江潮,从西禅
浦三十六曲而入城,过太平桥与南潮合。按郡志:西水关 桥在三山驿后;太平桥
在水关之东。今止一桥。合而趋于浦尾,浦尾,今呼文藻山河沿。南水关之潮。< br>又一派折而北,经德政桥,在古仙桥之东。《三山志》:德政桥,古桥渡也。绍
兴十四年,僧觉渐 作,阔九丈,为三门,号曰新桥。曩时大义、白田诸渡,至河
津及城南有东适者,
皆出澳桥,< br>欲径者此渡焉。
或曰自桥立,
东走者免百步之迂,
然北山七十里之水,会于澳桥 之北,驻而后进,行未百步,复逡巡于此桥之下。
时潦暴至尾闾不逮,东湖数十里田亩,莽为水病,由此 故也。今考旧记则不然,
东湖自晋开凿,正欲受北山之水;民自湮塞而为田,岂桥之罪哉!陈稷书

德政


三字、镌于石栏。
乾道二年建亭,
今废。通澳 桥,在东门大街,
旧名去思桥。
《三山志》:桥为罗城大壕,即澳桥。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 流至澳桥,遂通
东湖,直如沟渎,号直渎浦。相传无诸时,四面皆江水,此如屋奥,舟楫所赴,
北会山原,东达行路。先时已有桥,宋开宝中,钱昱修。景德元年,谢郎中泌谋
易以石,州民陈祐等奔走 营造,泌去三年而桥始成。后泌死,州民相与缟素,祠
祀之。《闽都记》:祥符七年,改名通津。熙亭八 年,郡守元积中更名去思(案
《三山志》:熙宁八年,元积中慕谢之政,于是举何武故事改曰

去思

),陈烈
为记。
后陆藻守乡郡,
构亭其上,
提刑俞向为记。
其后祠亭俱毁,
有石刻八字


戒前事,不可架屋< br>”
。按:今为八旗汛地,仍建亭其上,旁为卡房。接汤水关,
有桥曰汤水关桥。
稍折而西,
经庆城寺前延庆桥,
达狮桥在井楼门南。
《三山志》
作帅桥。至经 院前桥,在狮桥西百步许,三牧坊北口。循仁爱桥、按郡志:仁爱
桥在右卫前,古子城定安门桥也。今塞 ,桥梁仅存。考今河自经院前桥西流,至
庙巷东口,
稍迤而南,
其旁有石梁,
想即桥址也。
郡志又有龙须桥,
在屯田道西,
今址失。勾栏桥,郡志:在玄坛河边。按 今陕西会馆前有桥,改曰安澜,即其址
也。而达于到任桥。在双门楼内,旧子城虎节门桥也。《闽都记》 :晋严高开河
通舟楫,因名大航桥,又名大桥。唐元和中,观察使薛謇重修,以油杉作堤限。
宋 熙宁中,郡守程师孟重修,改名乐土桥,俗呼毛应桥,今称到任桥。又西至于
杨桥,一名雅俗桥,旧子城 清泰门桥也。上旧有清泰楼,今废,俗称杨桥。通于
合潮桥,东南二潮合流于此,故与发苗纵横相接,俗 名双抛,有石刻

合潮流水
河步

六字。接北水关之水,俱会于浦尾 ,与南潮合。



北水关引西湖之水入城,经北水关桥、宜秋桥在北门后曹 ,一名卧湖桥,即
闽时凿渠处,详见前。南过定远桥,即旧子城丰乐门桥也。《闽都记》:在丰乐
门外,
旧名义和,
今西门半街也。
桥以东为遵义坊,
以西为晋时西湖。今城屡拓,
而湖湮塞,
皆为民居矣。
出发苗桥,
与合潮桥会。
发 苗桥在水流坑北。
《三山志》

子城西南隅发苗桥,昔有妪于此卖髢,因名。今普明庵 旁旧桥侧有水闸,基石犹
存。按庵今久废,闸址亦不可考。其杨桥之东,又有支河从开通桥下,开通桥,
在杨桥东半步许之水石桥。北通一港,至众乐桥在督署西偏。俗称五显桥。抵宜
兴桥而止,即西 龙须河也。桥今塞,石梁仅存其一。按《闽都记》:俗谓鼓楼为
龙头,双门楼为龙鼻,九仙、乌石二塔为 龙角,龙须东西河。梁其上者四:曰便
民、曰宜兴,并西曰龙须、曰仁爱,并东此即西龙须河也。《万历 府志》:龙须
河一自谯楼左畔屯田道西,
经开元寺前剃刀桥入河;
一自谯楼右畔登云坊 边,

大中寺边入河。今考登云坊,旧在土街口,今坊废,而地犹称登云铺。宜兴桥本
子城宜兴门桥,宋熙宁三年,拓子城至丰乐门,而此门不撤,故亦称宜兴内门,
此河则其濠也。嘉祐二年 ,蔡襄《开河记》:自清泰门至宜兴门桥,长九十五丈
五尺,宜兴门至州衙墙七十八丈。盖前此河身甚长 ,今则悉为民居矣。故北门半
街尚有长河之名,而北后街有悦济桥址存焉。东龙须河址,今亦就湮,龙须 桥亦
无考。此城内河渠之大略也。按《闽都记》:初郡城凿渠通潮分二派:东南自水
部门入,< br>经虎节河而西;
西南自西水关入,
经观音桥至浦尾而东,
俱会于双抛桥。
西水又自观音桥而南,经常丰仓前至澳门桥,与东潮合。东潮,又自津门楼,经
安泰桥,
与西 潮合。
二潮吐吞,
缭绕若带,
会城一奇也。
今民居淆杂,
河渠多淤,
潮亦罕接,治水者当加意云。按今河自庆城寺前以西,合潮桥以东,河身填塞日
高,潮皆不接。 而北水关外,又为近湖村民横筑一坝,而湖水不复入城,沿河居
民抛弃粪秽,任意搭盖浮屋,自宜秋桥以 南将为平陆矣。又按《三山志》:


城东南地势卑平,潮上大江,自南台东北入河口 津,经通仙门、美化门之东,按
通仙门,钱氏所筑,外城之东南门;美化门则王氏南夹城之名。故今水部 门外,
犹有通仙境、美化境之名。至临河务,今水部门外河务境。入南锁港。北通德政
桥,至去 思桥,为罗城大濠。过桥北,出锁港,散入东湖。

自德政桥之西南,
至河西桥以西。
旧置闸名清水堰嘉祐二年,
蔡襄开河有记。
自清水堰口至兼济门
桥,南岸百五 丈九尺五寸,北岸百五丈七尺,泥面三丈六尺,底二丈四尺,深三
尺。兼济门至利涉门桥,南岸百七十六 丈,北岸加一丈六尺,泥面三丈三尺,底
二丈二尺。利涉门至清远门桥,南岸百四丈一尺,北岸加八尺, 余同上。清远门
至发苗桥,
南岸四百八十一丈六尺,
北岸四百六十八丈三尺,
泥面三丈,
底二丈,
深六尺。
发苗桥至清泰门桥,
南岸四十八丈五尺,
北岸四十二丈六尺,
泥面二丈,
底一丈四尺。
清泰门至后河口开元寺前小石桥,南岸九十二丈九尺,
北岸百八十
九丈二尺,泥面二丈。小石桥至经院前桥,十八丈八尺,泥 面三丈,底二丈,深
五尺。经院桥至南禅寺斗门桥,南岸面七十六丈二尺,北岸百八十七丈七尺,泥面三丈,深四尺。发苗桥至乐输门桥百六丈五尺五寸,泥面二丈,底丈有四。乐
输门至鹿顶门墙,九 十八丈四尺,泥面二丈,底丈四尺。清泰门至宜兴门桥,东
岸九十五丈八尺,
西岸同,
泥面丈有五尺,
底一丈。
宜兴门至州衙墙,
七十八丈,
泥面同上。小石桥至定 安门,六十三丈六尺,泥面八尺,底六尺。安定门至东康
门桥百丈六尺,泥面丈有五尺,底减三尺。按记 中所载河道与今略同。惟小石桥
至定安门,定安门至东康门,河道久湮,俱不可考。旧记:定安门在右卫 前,东
康门在丽文坊,
然河道相距四十丈,
远近似稍不合。
东康门桥,
今亦失其址。
《闽
都记》谓:今藩司仪门前东,即古东康门址,未知孰是?乐输门,即丰乐门 ,以
近都仓,严辟疆改为乐输鹿顶门。据《三山志》:罗城西北安善门上有楼,内有
鹿顶门。< br>今西湖旁正伪闽为复道外,
今以地考之,
当在今北水关迤北悦济桥地也。
南禅寺 久废,即法性院也。
《三山志》:在南津坊,开运三年置。初闽王作东西
二宅,
为诸子 居,
此其东宅也。
其子延钧僭伪建为宫,
后舍为院,
号千佛南禅院。
今考忠懿王祠,传为闽王故居,而庆城寺亦为延羲宅,地皆相接。疑钱氏有闽,
令建庙以祀王,因即此创 建耳。斗门桥,今不知何处。小石桥至定安门,即东龙
须河也,今河亦塞。



城外濠



城外之濠,据郡志:明嘉靖三十八年,防倭 增置敌台。环城三面堑濠,深七
尺五寸,广十丈,延袤三千三百四十六丈有奇,此则今城之濠也。《郡志 》:于
城濠下,只引旧子城、罗城、夹城、
外城之濠,
则统城内外河道言之。惟

水利,
城外河

下引《三山志》云:

自通仙门西今水 部门外通仙境分为三:一自通仙门
之南,入通仙桥,西行经洗马桥,别分一支南横通韭菜桥,又东西分为 两支,而
南名玉筋水。而西会于夹城濠之西南隅;一自美化门之西,入教场南,过宁越门
外九仙 桥,西逾宿猿洞址,过西门迎仙桥,乃北通西湖,至遗爱门池桥;一自德
政桥之西南,
至河西桥 以西,
置闸,
吸大河水贯城,
而西经通津门桥,
次安泰桥,
次清远门 桥,次板桥,次金斗门桥,直抵浦尾,折而东,经金墉桥与甘棠闸潮相
遇。其东别为二:一自通仙门之东 北行,至临河务水门,分支濠,绕外城而北,
过行春门外乐游桥,又绕外城而西至汤井门,接去思桥河尾 。

此则专就城外河
道言之。今濠多因于此,唯汤门至井楼门,抵龙腰东一带,尚未详 耳。今七城之
外,跨濠皆有桥,如南门外之九仙桥,即今城外板桥。景德四年,林洪范《合沙
门 记》

初造以木,
袁郡守逢吉易以石梁。
或曰梁开平二年,
闽王作。
元符二年,
颜象环建亭其上,
更今名。
《正德府志》

元季 毁,
今仍为木梁。
又南为洗马桥,
旧为木梁,外城濠也。水部门外之板桥、通仙桥,板 桥木梁,一名镇海桥;通仙
桥在其南,宋乾道间构亭。井楼门外之四明桥,北门外之遗爱桥,夹城之濠也 。
南门外之沙合桥,即今小桥东门外之乐游桥,即晋安桥,旧外城行春门桥也。西
门外之迎仙桥 ,即今板桥外城之濠也。想明时凿濠,大抵因唐宋之旧,而加以疏
通耳。
《郡志》
载城 外之河,
亦仅录
《三山志》
一条,
余皆疏略。
从来修城之役,
亦未有议及浚濠者。近河渠日壅,仅西北一隅倚湖为固,余皆湮塞,潮汐罕接,
求所谓广十丈、深七尺 五寸者,无有也。疏通清复,非今日之急务乎!



附旧城考略:







闽之有城,自冶城始,至晋太康始改 迁,旧址遂不复可稽。
《三山
纪略》

冶山者,
古冶铸之地。
闽越王都于其前麓。
《图志》
谓在今藩署北里许。
《三山志》:闽越王故城,在今府 治北二百五步。又《闽都记》:将军山一名冶
山,
在贡院西南,
闽越故城。


城隍庙

下云:
晋太康迁城建庙。
今合诸说考之,
其地当在今诸古岭以南,
城隍庙以北等地也。
故今华林寺及乾元废寺,
今钱塘巷地皆指为冶城故址,说近是。







晋太康三年,郡守严高所筑,自晋迄六朝皆仍之。所传郭璞《迁城
记》,近形家言,并不详其规 制。郭璞《迁城记》:桑田为海,人事更改。六旬
甲子,当有其害。更着重衣,周回重载。郑国归朝,重 关为待。鸟出木空,千载
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
东日,高山镇寨。木自添金,因城右兑。但见蛇影,莫知坐亥。事过方知,知而
未会。龙山高山 ,光照其代。巧妇能裁,得令人爱。若解修心,得其终倍。市笼
放火,
聚集磊磊。
有一 老翁,
手持竹筒。
重添新宰,
在言不在。
铭曰:
泰康之载,
迁插瓯基。四邑牢城,层峦三径。洪许南流,瑞龙地应。其主螺女,现对花峰。
千载不杂,世代兴隆。诸 邦万古,繁盛仁风。其城形状,如鸾如凤,势气盘拏,
遇兵不饥,遇荒不掠,逢灾不染。其甲子满,废而 复兴。唐僖宗中,观察使郑镒
修拓其东南隅。天复元年,王审知据有闽土,创筑罗城环子城外,寻又筑南 北夹
城,于子城旧门多所更易。宋初悉废堕。熙宁中,郡守程师孟始据旧子城修复,
益拓其西南 隅。咸淳中,又于郡外城增筑焉。盖已兼罗城之址,非皆晋子城旧制
也。
《三山志》所载门楼之 名,大抵皆熙宁间所修者。今就其可考者言之,子城
门七:正南曰虎节门,在今到任桥,按其西尚有虎节 河沿之名。东南曰定安门,
闽王审知作,郡守严辟疆改今名。今右卫前,按即卫前街也。东曰康泰门,王 审
知作,名东康。治平初,郡守元绛更今名,上有楼名东山,今丽文坊。按今丽文
坊北贡院云路 坊旁有里社,称东山境。其东称大楼铺,或皆以城楼而得名也。又
考蔡襄《开河记》,自小石桥至定安门 六十三丈六尺,自定安门至东康门桥百丈
六尺,是当时二城之外,皆有河也。今河塞,城址亦湮。其云皆 王审知作,则不
皆晋旧可知也。西曰丰乐门,旧罗城门,郡守严辟疆更名乐输,以近都仓也。熙
宁二年,
拓子城,
遂为子城门。
建炎初,
更今名。

《闽都 记》

旧名义和都仓,
即今旧米仓也。西内宜兴门,旧子城门也。熙宁二年,拓子城至 丰乐门,而此门
不撤,故称宜兴内门。宜兴桥巷即今马房巷。宜兴门桥在今土街口,石梁仅存,
俗称弹棉河沿。西南清泰门,有清泰楼,今废。门外雅俗桥,即今杨桥。正南虎
节门外有重关,名还珠门 。闽龙启元年作,名镇闽台,又名龟头门,在今布政司
南。宋大中祥符间,郡守严辟疆改名还珠。绍兴元 年火,寻复建。元延祐四年重
建。明成化十三年,复毁,十七年重建。弘治、正德间,屡灾。正德丁未, 布政
使陈珂重建,易以砖甓,上开明窗。国朝康熙二十年,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
改创,扁曰 狮子楼,俗名双门。五十九年又灾,巡抚吕犹龙重建。《闽都记》:
双门之中凿石为狮子,压制南面五虎 山。明林瀚《还珠门记》:门以还珠名者,
复古也。是门当薇垣前数百步,上为楼台阙,其下分两途,屹 立闽越通街,一方
之镇系焉。郡志载:其为五代唐王审知所创。初名

龟头

,意与

归投

者音合,
图维得众,所见抑何陋耶!迨赵宋 抚有天下,僣伪削平。大中祥符间,严辟疆以
侍御史出治吾福,更曰还珠。盖取汉孟尝守合浦,德政所感 ,去珠复还之意。后
八九十载,政和中,黄龙图学士裳两知是郡,因其颓圯而新之,名犹旧也。至成化丁酉毁于回禄,
维时方伯李公嗣、
钱公琏相经画重建;
翰林学士四明杨文懿公< br>守陈记之,更署曰镇闽台。弘治甲寅、正戊辰,上下三十余年,已三罹于灾矣。
盖其飞檐耸栋虽极 工致,而延燎易及,识者病焉。辛未春,钱塘陈公珂以闽观察
使两转大方伯于薇垣视篆,
未几,
百废皆举。
而此门楼实按藩司,
昔谓重谯双门,
出入经之,尤所先也,爰捐俸 募工,伐木采石,经始于是岁之季冬,越明年壬申
仲夏告成,址度广轮,并如昔不增,但夹以高坦,墁以 坚甓,通以阁道,四面明
棂洞达,无榑栌节棁之华。前后扁三字,公亲笔也,宏朴浑坚,可寿悠远,他虞
释埃矣,云云。郡志:按《三山志》还珠门,闽龙启元年作,名镇闽台,又名龟
头门,则是门实 王鏻所筑,非审知也。前志谓为王审知创,而林记引之,不加是
正,均误。又考双门凿石为狮子,始见于 《闽都记》,亦未详所创何时,他志亦
不载,林记亦未言及,大抵明中叶以后始有耳!子城,城上之楼有 九,皆程师孟
所创。

《熙宁图》

西湖楼、
蕃宣楼、五云楼,
城西南下金镛桥;
《闽都记》

蕃宣楼在子城西北,西湖楼在蕃 宣楼西。赵汝遇重浚西湖,即其地建澄澜阁。蕃
宣楼后为碧峰亭,今并废。考澄澜阁旧在子城西门上,当 即今土街迤北地,盖是
时北街以外皆西湖也。
五云楼或作望云,
其地不可考。
金墉桥,
在今文藻山河沿。
三山楼,城东南下长利桥;长利桥,俗名剃刀桥,在开元寺前。清微 楼,清泰门
上;清微楼,一作清风楼。清泰门,即今阳桥北。泰山楼,康泰门上;泰山,一
作东 山。康泰门,一作东康,详见上。堆玉楼,城东北隅;绍兴年间,即其址创
观风亭,
今未详。< br>缓带楼,
在子城北;
《闽都记》

淳熙三年,
即其址创超览亭 。
坐云楼,城西,今怡山阁。一说无坐云楼,而有九仙楼,旧名清风桥。下负墙,
为亭三:一曰 雅歌,二曰吏隐,三曰春风。浚其隍,为桥十二:虎节门大桥,即
今到任桥。
清泰门雅俗桥,< br>即今杨桥西南隅发苗桥,
说见
《河道》
丰乐门义和桥,
即今定远桥宜秋 桥,
今卧湖桥东南隅长利桥,
定安门仁爱桥,
今塞康泰门乐游桥,
蔡襄《修河 记》名康泰门桥,今废。非今东门外之晋安桥也。清泰门众乐桥,今
称五显桥。开通桥,众乐桥北便民侨 ,今塞宜兴门桥;疏以二门,拒以一

〈土
臿〉。

〈土臿〉门今不 可考。按子城之门,据《三山志》唯正南虎节,西内宜
兴,西南清泰,三者为子城旧门。其三者云皆王审 知作,则非晋旧可知也。且北
门亦缺。即熙宁间所创之九楼、三亭,其名仅存,而址皆不可考。盖城经屡 拓,
而纪载缺如之故也。







《三山志》:唐天复元年,王审知创筑罗城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
十有六,
水门三。< br>按黄滔
《天王寺碑》

大门八,
便门九,
水门三。
南 曰福安门,
福安之东曰清平门,西曰清远门,其西北曰安善门,安善之东曰通远门,其东曰
通津 门,通津之北曰济川门,其西曰善化门。宋熙宁二年,既增筑子城西南,罗
城西门缺,不复作。丰乐门已 为子城西门。政和五年,利涉门灾,罗城南门复废
不治,二方雉堞淹没断绝,遂与子城通矣。今门存者七 :南利涉门,双门有上重
楼夹阁,
政和五年灾,
此门遂废。
按即黄碑福安门也 ,
在今安泰桥,
详见
《桥梁》

东南通津门,祥符九年,严辟疆改名 兼济。康定二年,沈邈复旧名。按唐时罗城
唯此门今尚存,俗呼津门。《闽都记》:上有楼,祀五显,今 仍之。东海晏门,
严辟疆改名,俗呼鸡鸭门。按即黄碑清平门也,在今澳桥西。东北延远门,按即
黄碑通远门也,在今贡院前。考今贡院东有里社,曰延远境,俗呼北院后,当即
其地。北永安门,按即 黄碑济川门也,在归怀安县治后,今名永安境,考境今钱
塘巷内。西北安善门,上有楼,内有鹿顶门,今 西湖旁正伪闽为复道处。郡志按
即黄碑安善门也,
今西湖。
考蔡襄
《修河记》

自乐输门重鹿顶门,
墙九十八丈。
以势考之,当在今北后街营尾地也。西南 清远门。俗呼鸭门,旧以丰乐为罗城与
清远门接,故中间又有金斗门。熙宁拓子城,遂自金墉桥以南皆无 城,门亦废。
郡志:即黄碑清远门也,在今鸭门桥。又按黄碑有西曰善化门,此无者。缘宋熙
宁 二年增拓子城,以此门作子城门,易名丰乐故也。







《三山志》:梁开平元年,王审知初筑南北夹城,南夹城,今宁越
门东西 一带。北夹城,今严胜门、遗爱门是。谓之南月城、北月城。黄滔《万岁
寺》诗:

新 城似月圆。

南城大门二,黄滔碑:一曰登庸,一曰道清。累砖甓,
设悬门外楼橹七十 间,便门六,水门二,浚濠以通潮汐。北城大门二,黄碑:一
曰道泰,一曰严胜。便门五。南城大濠百五 十步,北城决河通西湖。黄滔记:后
渐湮塞,今多豪右占租。今门六:南宁越门,双门,王审知作,名登 庸,以协郭
璞迁城之谶;长兴二年,延钧改名为闽光。严辟疆改为宁越。按即今之南门也。
东南 美化门门内水步门,旧临河务美化门内。郡志:水步门一名利津门,今为水
部门,在城东南。按明初筑城 ,东南一隅地,视旧城稍缩入,故今水部门外,尚
有美化境、河务境之名。东北井楼门,郡志:门内有七 穿井。北严胜门,旧传刘
宋时有严胜者居此,因以名门,详见前。郡志:在平山东,今废。西北遗爱门旧
名升山,治平远年,元绛作;明年移尹南京,父老请于府,愿以元之政绩名之,
遂改今名。按即 今北门。西迎仙门门外通怡山,梁时王霸升举处,故名。郡志:
即今西门。唐黄滔《天王寺碑》:略公之 筑城也,恢守地养民之本,隆暂劳永逸
之策。其名举一而生三,法阳数也。曰大城焉,南月城焉,北月城 焉,周围二十
六里四千八百丈,
基凿于地十有五尺,
作土胎石而上,
上高二十 尺,
厚十有七尺,
外甃以砖,瓦一千五百万片。上架以屋,其屋曰廊,其大城之廊也。一千八百 有
十间,自廊凸而出之,为敌楼。楼之层者,二十有三,又角立之楼六,其二者,
层复层焉,皆 阑干钩联,参差焕赫。而廊之若干步一铺,又各以鼓而司更焉。凡
三十有六,谓之更铺。其四面之门八; 其南曰福安门,福安之东曰清平门,西曰
清远门,其西北曰安善门,安善之东曰通远门,其东曰通津门, 通津之北曰济川
门,其西曰善化门,皆铁扇铜扃,开阳阖阴。门之上仍揭以楼三间,两挟两噏,
修廊双面。远碧门之左右又引而出之,为之亭两间一厦。又匪楼之门九,曰暗门
焉。又水门三,其二树棂 筛波,卸帆入舟鸣舷,柳浦回环,一郊堤诸万户,注之
以堰二,渡之以桥九,镜莹虹横,交舫定蹄,斯大 城之制也。粤南月城也,东贮
九仙,西盛乌石之二山,嘉树蓄云,茂草藏秀。城上之廊一千有三间,敌楼 有四
十有九,楼之层者三,其门二:曰登庸,曰道清。其上之楼,其下之扉,左右之
引亭,建暗 门八,水门二,其堰一,其桥五,及廊之更铺二十,悉与大城类。其
外之东西复距而出之,谓之横城。其 东也,城上之廊四十二间五厦,其门一,斯
南月城之制也。
伊北月城也,
城上之廊六百 四十二间,
敌楼二十六,
楼之层者十,
其门二:曰道泰,曰严胜。其上之楼,其下之扉 ,左右之引亭,建暗门四,水门
二,其桥一,及廊之更铺十有四,复与南月城类。又觜而出之,谓之横城 。城上
之廊五间一厦,其门一,斯北月城之制也。其东画长川以为洫,西连乎南盘别浦
以为沟, 悉通海

,朝夕盈缩之底,波泽鳞介,岸泊艓艛。北截越王之故山,派

中小学优秀作文-四人游歌词


中小学优秀作文-四人游歌词


中小学优秀作文-四人游歌词


中小学优秀作文-四人游歌词


中小学优秀作文-四人游歌词


中小学优秀作文-四人游歌词


中小学优秀作文-四人游歌词


中小学优秀作文-四人游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