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精校版)
绝世美人儿
666次浏览
2021年01月28日 00: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杨培安我相信的歌词-童年扫弦吉他谱
....
河南省洛阳市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
2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袅娜
(ni
ǎ
o)
荫庇
(y
ī
n)
横槊赋诗
(shu
ò
)
义愤填膺(
y
ī
ng )
B.
主簿
(b
ù
)
嫉恨
(j
ì
)
妖童媛女
(yu
à
n)
靡室靡家
(m
í
)
C.
驯鸽(
x
ù
n)
帷裳(
sh
ā
ng)
否极泰来(
p
ǐ
)
如椽大笔(
chu
á
n )
D.
涸辙
(h
é
)
裨益
(b
ì
)
混混沌沌
(d
ù
n)
旁稽博采
(j
ī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
分)
A.
点缀
无精打采
急不遐择
惠风和畅
B.
勖勉
夙兴夜寐
岌岌可危
放浪形骸
C.
嬉游
冯虚御风
沧海一栗
杯盘狼藉
D.
贻误
责无旁代
销声匿迹
背道而驰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
近代欧美船运公司侵入我国,一叶知秋,波商帮迅速停止了传统的沙船贩运业,转而
经营
轮船运输业,甚至组成了
▲
航运表团。
②
每晚六时许:城市的马路上来往的车辆不绝如缕,
一些马路志愿著站在路口,面带微 笑地提
醒那些准备
“
中国式过马路
”
的行人:为了您的安全,请遵守 交通规则!
③
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令观众
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④“
将兵 之道,身先士卒
”
,也许,正是将帅们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才使得
-
一批批 科技专
家云集麾下,扎根戈壁,为中国航天披肝沥胆,奉献终生。
⑤
全国道 德模范龚全珍老人建国初随丈夫甘其昌将军回到江西老家,当时农村条件极为艰苦,
她却安之若素,在乡 村教师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为乡亲们办了很多好事。
⑥
国家在
“
十二五
”
规划中加大对干细胞研究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在关键技术研发及临床研究上给予重点扶持,完全有理由相信,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倚马可待。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
研究发现,
梵高的名作
《向日葵》
上炽烈的黄颜色已经改变,
也就是说我们 现在所看到的
《向
日葵》的颜色,压根儿就不是梵高当年画出来的颜色。
B .
对于电视台来说,随着亲子类、美食类、旅行类综艺节目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已然
成为
电视台不可或缺的立台王牌。
....
....
C.
书展本身就是一次集中的、
有文化的营销活动,
包括周边活动和衍生品售卖在内的 越来越多
元化,不断打开图书市场。
D.
作为公益性的教育资源,
博物馆应发挥
“
雅俗共赏
”
的社会服务职能,
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 br>常来常往,更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这是当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5.
依次排列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①
如果都流于苟且敷衍的风气,前途不堪设想。
②
假设不修德,< br>不讲学,
和颓废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
已是侮辱自己,
更何谈成为他人的榜样。
③
各位在大学学习学业,应当能约束自己,爱惜自己。
④
国家的兴衰,要看社会风气是高尚还是低劣。
⑤
各位作为大学学 生,地位是很高的,理应承担这份责任,不能推卸,所以各位不光要思考如
何提升自己,更必须要成为他 人的榜样。
⑥
所以必须有卓越的人士,以身作则,尽力矫正颓废的社会风气。
A.
③①②④⑥⑤
B.
④⑥⑤③①②
C.
③④①⑥⑤②
D.
④⑤③①②⑥
5.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
《离骚》则句式长短不一。后人把
“
楚
辞
”
的体裁称为
“
骚体
”
。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
“
风骚
”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 br>两大源头。
B.
曹操的诗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浑;陶渊明的诗冲淡平和,诗 味酵厚绵远;古诗十九首写游
子思妇的离愁相思,
被誉为五言诗之冠冕。
这些诗歌都是 我国古诗走向文人自觉创作时代的优
秀代表。
C.
《兰亭集序》《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的
“
序
”
是前言,
“
赋
”
为文赋,
“
记
”
是游记,
均指一种文体。
D.< br>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髙背后。
”
敲钟人卡西莫多、爱斯 梅
拉达、副主教弗罗洛、弓箭手队长弗比斯分别代表了外丑内美、外美内美、外
美内丑、外丑
内丑的类型。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2)
题。(
5
分)
本报讯(记者蒋培玲)
2016
年
11
月30
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 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
“
二十四节气
——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
列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
“
二十四节气
”
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
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
二 十四节气
”
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
以观察该区城
的天象、气温、
降水 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
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 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 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备注:二十四节气依次为: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暑、立 秋、处暑、白菰、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
(
1
) 把这则新闻压缩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15
个字。(
2
分)
(
2
)给二十四节气下定义,不超过
60
字。(
3
分)< br>
二、古诗文阅读
(41
分)
(
一)文言文阅读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
深林,穷回溪,幽成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 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 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山之怪特。
今年九 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
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 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
下之势,岈然洼然,若理若穴,尺寸 千里,攒簇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缘白,外与天际,四望
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悠悠乎与灝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
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 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
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
也。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然后知是山之特
/
立不与培娄为类
/
悠悠乎与灝气俱而莫得
/
其涯洋洋乎
/
与造物者游
/
而不知
其所穷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不与培娄为类
/
悠悠乎与灝气俱而莫得
/
其涯洋洋乎
/
与造物者游
/
而不知
其所穷
....
....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不与培娄为类
/
悠悠乎与灝气俱
/而莫得其涯
/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
而不知
其所穷
D.
然后知是山之特
/
立不与培娄为类
/悠悠乎与灝气
/
俱而莫得其涯
/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
而 不知
其所穷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文中
“
僇人
”< br>指的是获罪的人。
“
僇
”
,通
“
戮
”
。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古代表达官员
贬谪的词语有
“
除
”“
黜
”“
左迁
”
等。
B.
文中的
“
箕踞
”
,
是一种散漫坐姿
.
臀部着地,
两腿向前伸开。《荆轲刺秦王》
中写荆轲
“
箕
踞而笑骂
”
。
C.
“
衽席
”
指的是古代睡觉用的席子。《孔雀东南飞》中的
“
结发同枕席
’
>
中的
“
席
”
与此同,而
“
捶床便大怒
”
中的
“
床
”
指 坐具。
D.
“
元和四年
”
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 兰亭集序》
中的
“
永和九年
”
、
《游褒禅山记》
中 的
“
至
和元年
”
都是此类用法。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段中的
“
过
”“
缘
”“
斫
”“
焚
”
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写出了
环境的冷僻、行走 的艰难和游览的急切。
B.
作者对西山怪特进行了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 并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苦闷、孤
寂的心情。
C.
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 大自然浑而为一、
超然物外的感受,
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
精神上获得了莫大 的解脱。
D.
从
“
游于是乎始
”
可以看出,作者对此地的喜爱以及决心忘却现实世界和意欲归隐的思想感
情。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
分)
(1)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4
分)
(2)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4
分)
(3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
禅
山记》)(
5
分)
(
二
)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13
题。
风雨
《诗经
•
郑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