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
别妄想泡我
737次浏览
2021年01月28日 00: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德玛西亚之力天赋-20除以3
苏东坡诗词
人物评传
苏轼(
10 37-110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
知名画家,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
“
三苏
”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
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
,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祐二年(
1057
年)考< br>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
“
快哉!快哉!
”1059
年任大理 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
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 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
徐州、湖州。元丰二年(
1079
年),御 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
“
讪谤朝政
”
罪名入狱,即所谓
“
乌台诗案
”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 马光等旧党执政,他
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 等政见不合,请求外
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 礼部尚书。元祐八年
(
1093
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
“
讥刺先朝
”
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
化军安置。徽宗即位, 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
1101
年)大赦,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 、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
(《答谢民师书》)
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
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 》说:
“
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 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
色彩,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
“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 地万
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
赵翼《瓯北诗话》说:
“
以 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
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
尤其不可及者 ,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
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 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 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
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
文章摘自:
生活知多点―诗词曲赋
网址:
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 ,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
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 翁《辛稼轩词序》说:
“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
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 使诗、
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 弃疾,
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 露的游
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 》、
《东
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 》、《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
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 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
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
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 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
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 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
“
疑
”字,论证忠
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
“
君子长者之道
”
治理天下。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
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文章摘自:
生活知多点―诗词曲赋
网址: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 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
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
“
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
刑也。
当尧之时,皋 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
“
杀之
”
,三。尧曰:
“
宥之< br>”
,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
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
“
鲧可用!
”
尧曰:
“
不可!鲧方命圯族。
”
既而曰:
“试之!
”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
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
“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
经。
”
呜 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党之过乎仁;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 人。故仁可过也,义
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 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
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 下之善不胜赏,而爵
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 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
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 曰:
“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 术哉?时其喜怒,
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 ,亦忠厚之至也。
石钟山记
【题解】
此文作于宋神元 丰七年(
1084
),记游石钟山情况及由探讨此山名称来历引起感想。是年三月作者奉
诏由黄州移贬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乘舟赴任;时其子苏迈同舟赴任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因同游
石钟山,并作此记。石钟山在湖口县鄱阳湖东岸,分上钟山、下钟山。
【原文】
《水经》云:
“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郦元以为:
“< br>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专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
石于潭上,
“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
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文章摘自:
生活知多点―诗词曲赋
网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
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硡硡然,余固笑 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
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
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
“
此鹳鹤也。< br>“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 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
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与
风水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 谓迈曰:
“
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 也。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
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 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
为得其实。余是以记文,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赤壁赋
【题解】
亦作《赤壁赋》,见《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
州(今湖北省黄冈)任团练 副使。三年后,其二游黄州城外的赤壁(亦名赤鼻矶),联想周瑜大破曹操的
赤壁(今湖北省薄圻),一 时兴之所至,写下一词两赋。后人习惯称前赋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
后赋为《后赤壁赋》。
【原文】
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
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涉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
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何为其然也?
”
文章摘自:
生活知多点―诗词曲赋
网址:
答曰: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北非曹际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
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可乎骤得,托遗响 于悲风。
”
苏子曰: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教战守策
【题解】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 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
严重威胁,指出
“
知安而不知危 ,能逸而不能劳
”
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
【原文】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 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 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
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
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 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
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 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
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则其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
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 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路丙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
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 故何也?夫风雨霜露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
文章摘自:
生活知多点―诗 词曲赋
网址:
而穷冬暴露,其 筋骨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
重屋之下,出则 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
意,则寒暑入之 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
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
则缩颈而股 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
畏之太甚而 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
则以为变故无 自而有,
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
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 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
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 ,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
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 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
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树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一屯聚之兵,骄豪而多 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 ,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惠崇春江晚景
【题解】
诗题
“
晚
”
一记
“
晓
”
。元丰八年(
1085
),作者在汴京见僧惠崇所画《春江晚景》后,写绝 句二首,此
其一。惠崇画至今不存。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文章摘自:
生活知多点―诗词曲赋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