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题
绝世美人儿
848次浏览
2021年01月28日 00: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风继续吹的歌词
高二语文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词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
在晚唐五代以后 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
,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
《忆江南》都属于 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
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 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
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 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
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 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
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 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 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
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 词后来的发展起了
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 北宋词人懂得音律更多,不仅自
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 文学样式,开始得
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 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
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 意境。在这之前,宋词
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 建功立业
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 br>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
诗体, 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 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
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 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
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 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
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 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 形式和内
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 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 夔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
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 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杰
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 了词的内涵,把词推
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 、无事
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
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
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
当时 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加上进入元代以 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
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 日渐衰微,并被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
式曲代替了。
- 1 -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 的繁
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
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1
.下列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苏轼词的出现,是词的题材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词的文学地位提
高及发展方向改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B
.北宋中期,宋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 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二是
当时词人的音乐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自己不仅能作词,更 擅长调曲。
C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宋词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与苏轼的豪放词 相比,辛弃疾、
陆游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雄健。
D
.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备受歧视,一些词作者为生活所迫开始从事戏曲活动。随着词人数
量减少、影响变 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文章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论述了词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使条理性 得到保障。
B
.文章论证时兼顾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有理论式的观点陈述,也有 名家特征的佐证。
C
.在论证宋词词体被确立为拥有独立的文学地位时,作者认为 苏轼、辛弃疾对此贡献最大。
D
.文章总结宋词发展的历程,过程虽曲折,但不可否 认其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文学地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 br>的一项是(
3
分)
...
A
.李白、白居易等唐 代诗人创作的词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传
统,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对后 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B
.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采摘民间曲 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
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C.李清照、陈与义等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
作内容转而贴 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D
.辛弃疾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几乎 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中 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 飞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
到应有的发展。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 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
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
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 诸多方面。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必须加以保护。对乡 土文
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
“积极的延承”即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 也
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
,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
体 的“人脉”
,既要廷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
)
,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 精神内
涵。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摘编自《百度百科》
)
材料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 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
满足村民的现实发展要求,而乡土文化正是实践中可以保护 和挖掘的重要资源。以民宿客栈、
乡愁经济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价值利用,为农村的产业兴旺开辟了发展 的新方向,切实印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导意义。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还要深入关照村 民的精
神世界,
“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 作
用。
”
基于地缘与血亲关系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
其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 ,
回答着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是 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
- 2 -
思想和情感基础。
中华民 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更好地
诠释乡土文化。一方面乡 土文化所包含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敬老睦邻的传统美德,仁爱民
本的人文精华是属于中国人的重要文化 血脉,是滋养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
的根脉。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一方民众在生存发展中 知识经验的累积,有其内在完整的逻辑
体系,以及众多艺术化的表现形式。经历时代冲刷,以及现代文明 洗礼后,仍表现出独特的
魅力与价值的乡土文化,通过理论学术层面的梳理研究,实践运用层面的改良创 新,将会成
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带给中国人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义晓《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
)
材料三:< br>西方的城市文明铲除了乡村文化,同时他们以城镇化的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
的标志,
“
1851
年的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
52%
,成为 世界上第一
个城镇化国家。
”现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陷入了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以经济发展 和城市建
设为指标的量化思维)
。城市思维产生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它将乡土文化视作 需要改
造的低等级的文明模式。目前,这种判断方式仍在被广泛使用,即单边地强调加快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的开发,以及片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等措施。这
都只是将乡 土文化当作城市文化的对立面,是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一种经济掠夺和物质消
灭,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 历史积淀和整体性的保护。城镇化应避免城市思维,不能以消除农
村为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我们应该看 到在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同时,乡土文化对于
民族传统文化之认同,对于社会风土习俗之维护,对 于国家现代政体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基础
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摘编自汤敬一《乡土文化功能: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区》
)
4
.下列对材料中“乡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br>A
.
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
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 源和基因是广大农村。
B
.
乡土文化有区别不同文明的功能,
若为 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
更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C
.
乡土文化属 于传统的、
原生态的文化,
有它的“文脉”,
也有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脉”。
D
.
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必改造的文明模式,
故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 整体性保护。
5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 一项是(
3
分)
...
A
.
乡土文化所富有的历 史性和地方性,
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B
.本质上属于乡土文化的中华文化,
内涵独特、
逻辑体系完整,
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众 多。
C
.
英国以城镇化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
经过努力成 了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
D
.
转移农村劳动力、
开发农村产业 ,
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
属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
6
.根据上 述材料,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行性办法。(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阿芳的灯
王安忆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 在空寂的
街上溅起回声。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莱,小孩在门前嬉闹。
一个很 平常的日子里,我走过这里,望见一扇大敞着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
了,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 。一条壮汉横在竹榻上,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脸上,十分安然
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 ,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
了汉子的鼾声。满屋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 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
走了过去。
后来,我搬进新居,开始一日三 回地在这条街上往来,因为上班的需要。也不知过了多
少日子,这街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 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
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 秀,只是略显苍白,可是,
- 3 -
唇却有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 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
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 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
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迟疑了脚步,她就站起来,静静 地却殷殷地期待着。
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
有一次,她见我过来,就迎上来:“今日的哈密瓜好得很,昨晚才从十六铺码头进来的,
虽然贵了一些,可是划得来的。
”< br>
我没买哈密瓜,而是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关节突出,掌
心有些干枯。她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皙,眼睛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
爽快地免了零 头,帮我装进书包。
天黑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除了女孩,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叫她 阿芳。我猜想
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
异样,来回走了几趟,才发现她的腰身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
感觉 ,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再看他们这一对,也觉得颇为美好。他结实健壮,而她清秀
苗条,叫人羡慕。 他干活不如阿芳利索,态度也欠机灵,可是,对人的殷切却是一样的。
有一日,我问阿芳:< br>“水果是谁弄来的呢?不会是你自己吧。
”她说:
“是我男人。他下班
以后,或 者上班以前,去十六铺。
”
“那么执照是你的了?”我问。
“是的,我是待业的嘛!
”她回答,脸上的孕斑似乎红了一下,我便没有再多问。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
后来 ,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条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阿芳的门关
起来了。关起来的门, 如同汇入大海的水滴,退进那一长排、面目如一的门里。我竟再也不
记得哪一扇才是阿芳的门。偌大的世 界中,一个小小的阿芳,又算得上什么呢?几个来回以
后,我便也淡忘了。
一天傍晚 ,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罩到眼睛的刘海儿,眸子明亮,皮肤白晳,穿
了一件红花的罩衫,安然地 守着一个色彩缤纷的水果摊。她怀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
有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看上去是那样 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出我,用一般的热切的声
音招呼:
“买点儿什么吧。
”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的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
一枚 粗大的赤金的戒指,发出沉甸甸的微弱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 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阿芳也渐渐地
认识了我,或是说记起了我,过往都要招呼,要我买些什么,或 问我昨日的瓜果甜不甜。我
还可以自由地在那里赊账,虽然我从来不赊。
毛头渐渐地 大了起来,阿芳也渐渐地圆润起来,却依然容貌俏丽,只是脖子上又多了一
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也有了 一只小巧的手镯。夜晚,她男人将电灯接出门外,灯光下,阿
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毛头在学步车 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
而昂贵的水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从而体验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丰富的人
生 理想。
一天夜间,下着大雨。忽听有人招呼我,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
有极好极好的香瓜,不甜不要钱,或者买回吃了再付钱。我朝他笑一笑,便收了伞进去。毛
头睡 着了,盖着一条粉红色的毛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电视里正
播放越剧大奖赛的 实况,那是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屋里有冰箱、双缸洗衣机、吊扇、录音
机等等。我从筐里挑好香瓜,付 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我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
“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
“水果赚头还好吗?”我问道。
“没有一定的,
”他说,
“像去年夏天的西瓜,太多了,天又凉快,价钱一下子压了下来,蚀了有几百呢!国营商店蚀得就更多了。
”他笑了一下。他虽长得粗壮,眉眼间却还有一丝文
气,像读过书的样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只不过是车工罢了,插队回来,顶替姆妈的。
- 4 -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 里的邋遢而颓败
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 动
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比赛选手在唱“宝玉哭灵”
,她是那么投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这
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和
一个 儿子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所 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我极想证实,又不
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 我很愿意这就是那个家,我一心
希望事情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 的男人极力地挽留
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
“坐一会儿好了。
”
可我依然走了。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
没有再回头。我 怕我忍不住会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
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 我同在。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
王安忆善以细节传神,
文中写阿芳“活泼泼的眼睛”、
“眼睛明澈极了”、
“眸子明亮”,
表现了阿芳的纯真、坚定、热情。
B
.作者在表现阿芳家 生活质量的提升时,多用短句,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朴素,
展示了生活中平淡而和谐的图画 。
C
.从阿芳无名指上多了个“赤金的戒指”,以及后来脖子上又多了条“粗重的金 项链”,腕
上又多出“小巧的手镯”可以看出,随着生意的红火,她变得越来越虚荣。
D
.文中的“我”是个线索人物,通过“我”与阿芳一家的几次接触,展现了这个家庭的生活
变化,这样的叙事视角更能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
8
.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的作用。
(
6
分)
9
.小说以“阿芳的灯”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
13
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 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
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 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
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 之,试以《铜鼓
①
赋》
,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 君最少。及试,报罢
。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 县,最后调江宁知
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 而去
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 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
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 。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
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 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
②
丽,至檽槛器具
,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
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 br>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
能达者,悉 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
,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
重之。海外琉 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
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
“吾
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
”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
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