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专升本语文真题WORD版

玛丽莲梦兔
861次浏览
2021年01月28日 00: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招聘启事范本-怎么给装备镶嵌徽章

2021年1月28日发(作者:吃苦耐劳英文)
2010
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唐代诗人中,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是
( )
A
.王维
B
.白居易
C
.柳宗元
D
.韩愈

2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
( )
A
.豪放飘逸
B
.沉郁顿挫
C
.苍凉悲壮
D
.沉雄慷慨

3
.李商隐《无题》中运用了比兴手法的一联是
( )
A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D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
.下列关于作家艺术风格方面的评论,错误的是
( )
A
.艾青的诗歌形式上追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B
.冰心的散文文笔清丽,意蕴隽永

C
.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D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

5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
( )
A
.乐府
B
.词
C
.赋
D
.散曲

6
.下列关于诗人徐志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徐志摩是新月社重要成员

B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C
.徐志摩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D
.飘逸清丽是徐志摩诗歌的一种风格

7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主要的写作目的是
( )
A
.强调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B.批评他植者违背种树规律

C
.赞扬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D
.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弊政

8
.下列作品中,通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是
( )
A
.屠格涅夫《门槛》
B
.冰心《往事》
(
一之十四
)
C
.鲁迅《风波》
D
.老舍《断魂枪》

9
.下列句子中,兼用了对偶、夸张修辞的是
( )
A
.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B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C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D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10
.李密《陈情表》强调自己不能“奉诏出仕”的道德依据是
( )
A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
B
.圣朝以孝治天下。

C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D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11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
.作者是孔子
B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D
.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

12
.射箭“中石没镞”的细节出自
( )
A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B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C
.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D
.侯方域《马伶传》

13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搭配,完全正确的是
( )
A
.钱钟书——《论学问》、《围城》
B
.茅盾——《香市》、《选择与安
排》

C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
D
.鲁迅——《灯下漫笔》、《论
毅力》

14
.“垂钓碧溪”、“ 襟袖红泪”、“乘舟梦日”三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
依次是
( )
A
.桓温、伊尹、薛灵云
B
.吕尚、薛灵云、伊尹

C
.薛灵云、桓温、吕尚
D
.伊尹、吕尚、桓温

15
.“望洋兴叹”、“高枕无忧”、“移风易俗”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
A
.《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冯谖客孟尝君》

B
.《冯谖客孟尝君》、《庄子·秋水》、《报刘一丈书》

C
.《报刘一丈书》、《谏逐客书》、《庄子·秋水》

D
.《庄子·秋水》、《冯谖客孟尝君》、《谏逐客书》

16
.下列句子中,“于”字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作“比”或“胜过”的是
( )
A
.祸莫大于杀已降。

B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C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D
.为人廉,谨于文法。

17
.下列句子中,含有被动句式的是
( )
A
.冀君实或见恕也。

B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C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致天下怨谤也。

18
.下列带点字的解释错误的是
( )
A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密:稠密。

B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中:内心。

C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谋:商量。

D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核:果品。

1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20
.下列画线句子的翻译错误的是
( )
A
.去
-
后且三年而马怜归,遍告其故侣。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离开后将近三年马伶回来了。

B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其莳也若子:移栽时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

C
.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
得无厌其为迂乎:恐怕会讨厌我过于迂腐吧。

D
.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或起或泣:或者站起来,或者哭起来。

二、文言文阅读

(

)
阅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
21

23
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
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先王之
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
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
不如早为之
所,无 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
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1
.姜氏为什么要为共叔段请“制”?这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能体现出共叔段
有扩 张野心
?
22
.庄公为什么不采纳祭仲的建议
?
这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
23
.请说明这两段话中所用比喻的喻义。

(

)
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然后回答
24

26
小题。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 br>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24
.这首词采取的是怎样的抒情方式
?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
25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暗含着作者哪两方面的伤感
?
26
.这首词在语言形式上有哪两个显著的特色
?
(

)
阅读陶渊明《移居二首》中的第二首,然后回答
27

29
小题。< br>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

注:①无为忽去兹:不要轻易地离开这里。②纪:经营。

27
.这首诗的前 八句叙写了什么内容?“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两
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28
.这首诗哪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
它采取的是怎样的表达方式
?
29
.这是一首古体诗还是一首近代诗
?
三、现代文阅读

(

)
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30

32
小题。

第二是轻重分明。文章不仅要分层次,尤其要分轻重。轻重犹如图画的 阴
阳光影,一则可以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二则轻重相形,重者愈显得
重,可以产生较强 烈的效果。一部戏剧或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如果不分宾主,
群龙无首,必定显得零乱芜杂。一篇说理文如 果有五六层意思都平铺并重,它
一定平滑无力,不能说服读者。艺术的特征是完整,完与整是相因的,整 一才
能完美。在许多意思并存时,想产生整一的印象,它们必须轻重分明。文章无
论长短,一篇 须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纲,由主旨生发
出来的意思是目。纲必须能领目,目必须 附丽于纲,尊卑就序,然后全体自能
整一。“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篇文章的主旨应有这种 气象,众
星也要分大小远近。主旨是着重点,有如照相投影的焦点,其余所有意思都附
在周围, 渐远渐淡。在文章中显出轻重通常不外两种办法:第一是在层次上显
出。同是一个意思,摆的地位不同, 所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不过我们不能指定
某一地位是天然的着重点。起头有时可以成为着重点,因为它笼 盖全篇,对读
者可以生“先入为主”的效果;收尾通常不能不着重。虎头蛇尾是文章的大
讳,作 家往往一层深一层地掘下去,不断地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不能读到
终了,到终了主旨才见分晓,故事 才告结束,谜语才露谜底。中段承上启下,
也可以成为着重点,戏剧的顶点大半落在中段,可以为证,一 个地位能否成为
着重点,全看作者渲染烘托的技巧如何,我们不能定出法则,但是可以从分析
名 著
(
尤其是叙事文
)
中探得几分消息。其次,轻重可以在篇幅分量上显出。就
普遍情形说,意思重要,篇幅应占多;意思不重要,篇幅应占少。这不仅是为
着题旨醒豁,也是 要在比例匀称上现出一点波澜节奏,如同图画上的阴阳。轻
重倒置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是毛病。不过这也 不能一概而论。名手立论或叙
事,往往在四面渲染烘托,到了主旨所在,有如画龙点睛反而轻描淡写地掠 过
去,不多着笔墨。

30
.文章为什么要分轻重
?
作者认为分轻重的方法有哪两种
? < br>31
.作者以纲和目的关系作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
?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中< br>还运用了哪两个比喻
?
32
.请解释下面两个带点字。

轻重相形。形:

众星拱之。拱:

(

)
阅读《故都的秋》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
33

35
小题。
< br>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
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 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
我虽
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 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
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
Ant 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
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 里,也总以关于秋
的部分,写的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
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 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
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
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 苏东坡的赤壁
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
国的 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 桥的明月,钱塘江的
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
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
驼。

招聘启事范本-怎么给装备镶嵌徽章


招聘启事范本-怎么给装备镶嵌徽章


招聘启事范本-怎么给装备镶嵌徽章


招聘启事范本-怎么给装备镶嵌徽章


招聘启事范本-怎么给装备镶嵌徽章


招聘启事范本-怎么给装备镶嵌徽章


招聘启事范本-怎么给装备镶嵌徽章


招聘启事范本-怎么给装备镶嵌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