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模试卷(附答案)(2)
温柔似野鬼°
774次浏览
2021年01月28日 08: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初一作文指导-经典男女对唱歌曲
一、选择题
1
.
1931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
- -
条新
路 、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人们靠救济度日,无事可做,生
活郁闷,是不是让 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生活呢?当然不是。”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
是(
)
A
.兴建公共设施,实行“以工代赈”
C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B
.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救济机构
2
.
国际会议,主要是 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
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 (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
边集会。如下国际会议中,为协调军事行动争取战争 胜利而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万隆会议
3
.
历史概念图是一种空间网络结构图,可 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可以把碎片知识系统
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念支架图如下,图中括号处应 该是
A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
.发表《开罗宣言》
C
.发表《波茨坦公告》
D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
.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由于盛行一种思潮,引发了历时三年半经济大危机。这种思潮是
A
.国家干预
A
.日本宣布投降
C
.德国宣布投降
B
.自由放任
C
.垄断经济
B
.意大利宣布投降
D
.第二战场开辟
D
.例行节俭
5
.
二战后期,
1943
年
5
月,北非战事结束。
9
月 ,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的事件是
6
.
11
月
27
日
,
德军突击部队推进到离莫斯科只有
24
公里的地方
,
指 挥官从望远镜里已经
能看到克里姆林宫顶端的红星。然而
,
苏军英勇抗击
,< br>迫使德军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了。相关
战役
A
.标志着苏德战争的爆发
C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B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迫使德国签署投降书
7
.
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
)
①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②
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
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A
.
②④
C
.
①②
B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8
.
在世界反法西斯统战线建立前
,
中国独立抗击了
50
万到
70
万敌军
,
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
一半。在战争结束时
,2 30
万日本海外派遺军中有
120
万被牢牢钉在了中国。这表明中国的
抗日战 争
( )
A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
B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
.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D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9
.
第二 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下列是与“二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
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
②德国突袭波兰
③诺曼底登陆
④雅尔塔会议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①④
10
.< br>1931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
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人们靠救济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
闷,是不是让他 们继续处于这样的生活呢?当然不是。”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
A
.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C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B
.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D
.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11
.
1975
年生产计机软件的微软公司仅是一家小型企业。比尔
・
盖茨为其创始人之一,到
19 99
年,在短短的
24
年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了
90.5
万倍,公 司市值达
5000
亿美元左
右。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C
.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的成功。”该观点主要说明“新政
A
.极大改善了美国人民的生活
C
.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现这个观点的是
A
.慕尼黑会议
B
.雅尔塔国际会议的召开
C
.诺曼底登陆
D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4
.
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下面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B
.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D
.形成了美国的中央集权
B
.社会保制度的建立
D
.信息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12
.
“其实罗斯福新政之 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
13
.
有人说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战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胜利。下列行动最能体
A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B
.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C
.签署《波茨坦公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D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5
.
下表是
1929
—
1933
年德、日的经济简况表
国家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缩减
失业人数
德国
40.6%
日本
8.4%
69.1%
50%
600
多万
300
多万
对此,德、日两国采取缓解的措施是
A
.实施罗斯福新政
C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建设工业化国家
D
.建立法西斯专政
16
.
“1928
年,苏联 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
3
万
辆拖拉机
99
%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A
.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
.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
.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17
.
罗斯福在《“释”新政》中说:“代表着各种人口和利益的美国经济生活,可以 通过
华盛顿政府英明公开而适中的全国性领导,达到和谐之境……不同时让劳工享受更多合法
的 繁荣成果,资本也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
A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C
.从根本上改变工人的处境
B
.抑制资产阶级,建立福利国家
D
.引导资本主义企业自由竞争
18
.
1933
年,德国先后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1935
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
1 936
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德国这一系列举动
A
.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否定
C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
.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9
.
1929
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地打击。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张,
最终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美国则实行了罗新新政,其主要作用是
:
B
.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
A
.使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B
.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与巩固,缓和了危机。
C
.从根本上变革了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
D
.摧毁了法西断势力,沉重打击了殖民体系
20< br>.
《全球通史》记载:“我在西雅图看到许多妇女在超市的弃货堆里寻剩的食物……我在
纽约和芝加哥等城市里看到人们在丢弃的罐头听里找剩肉……”对此
,
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增加农业产量
②兴办公共工程
③进行社会救济
④扩大工业生产规模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21
.
1929
—
1933
年
,
一场经济 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
析下列表述
,< br>正确的是
(
)
农场主倾倒“过剩”的牛奶
田纳西水坝工程
A
.倾倒“过剩”的牛奶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吃不尽、用不完
B
.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影响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
C
.这场经济危机促使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D
.罗斯福新政帮助美 国从危机中走出来
,
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新政的典范
22
.
小明同学制作了有关二战的知识卡片,其中内容违背史实的是
A
.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
B
.携手联盟:
26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
.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D
.二战结束:德国投降
23
.
20
世纪
30-40
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A
.封建专制主义
B
.法西斯主义
C
.世界经济危机
D
.黑人奴隶贸易
24.
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
,
与 其说因
为他经济上的成功
,
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
罗斯福新政在政 治上的成功主要(
)
A
.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
.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B
.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25
.
“
在
30
年代,他
……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 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
看不见的手
’
和
‘
看得 见的
手
’
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
”
。《大国崛起》这段解说词评论 的是(
)
A
.
“
科技立国
”
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B
.罗斯福新政
D
.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
***
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
.
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的“现在人们靠救济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 于这样的生活
呢?当然不是。”体现的观点是人们不能靠救济度日,要让他们有事可做。结合所学知识< br>可知,
1933
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兴建公共设施,实行‘以工代赈’”与题干材料观 点相
符,
A
符合题意;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属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题干 观点不
符,排除
B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与题干材料观点不 符,排除
C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救济机构违背了题干材料观点,排除
D
。故 选
A
。
2
.
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为协调军事行动争取战争胜利而召 开的国际会议”和所学知识,
1945
年,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
2
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 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
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br>
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
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
3
个月内,参加对 日作战等,雅尔塔会议对于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
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二战胜利进程等 起了重要作用,故
C
符合题意;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是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帝国 主义列强召开的国际会议,故
AB
不
符合题意;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 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
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 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
同关心的问题,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 br>
3
.
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
1942
年
1
月
1
日中、苏、美、英等
26
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即《联合
国家宣言》, 其内容是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
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 或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
盟正式成立,故
D
符合题意 ;
1944
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不合题意 ;发表《开罗宣言》、发表《波茨坦公告》与题干无关,故
BC
不合题意。故此
题选< b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