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
温柔似野鬼°
823次浏览
2021年01月28日 09: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星光大道苏丹资料-创造发明的故事
金一南: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全文)
什么在决定成败
——
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之一
金一南
来源:解放军报
有人说机遇决定成败,有人说实力决定成败,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
……
大千世界五光十
色,人们无不在根据各自的成长经验,阐述各自领悟的道理。
还是应该听听那些真正的胜利者的说法。
1947
年 底总结华东作战情况,陈毅同志讲过两段话。他说:
“
我们比战术是比不上人家
的,如操场动作,内务管理,战斗动作等。我们愈往下比愈差,但愈往上比则愈强。如
旅以上战役组织比人家强,纵队更强,野战司令部又更强,到统帅部的战略指导更不知比
他高明多少倍。
”
陈毅同志概括出了一个以前我们未曾认识深透的道理。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东战场,面临
敌军的压力最为巨大,取得的胜利却又最为重大。为什么?就是陈毅同志这段话。虽然
我们
“
愈往下比愈差
”
,但我们
“
愈往 上比则愈强
”
,这是我们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取胜的重要
缘由。陈毅同志说:
“
一年来自卫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战略上的胜利。虽然我们打胜
仗靠同志们不怕牺牲流血的精神和大炮机枪,但主要是靠统帅部、陕北总部、毛主席的战
略指导。
”
这就不仅仅是华东野战军了,而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的一个法宝。当然有主义的正确,当然有作战的勇敢,当然
有群众的拥护,仅仅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具有
“
愈往上比则愈强
”
这 一领导层特有的战略思
维和战略运筹优势。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 阐述:
“
说战略
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
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
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
这就是很多美国人至今也搞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当年在越南战场,每一场具体战斗似
乎都没有输,但战役战术胜利堆成的却是战略失败、最后不得不万分狼狈地撤出。正因
为搞不明白,所 以至今还在不断犯错:伊拉克战场和阿富汗战场就在那里顽强地向每一个
卷入方证明,战术成功远远不等于战略成功。
战略思维
——尤其是领导层战略思维
——
的重要性,在这里被空前地凸现出来了。若想
得胜,就一定要避免对
“
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
”
。一 个人与一个
国家一样,要想不犯错很难。重要的是少出错,尤其要避免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战略思
维出错。俄罗斯描写车臣战争的报告文学《连队消逝在天际》中有这样一段话:
“
如果指< br>
挥员的判断错了,胜利的希望就变得渺茫,这时候只能靠浴血奋战的士兵来力挽狂澜 。这
”
是带血的语言。因为能否
“
力挽狂澜
”
,付出的代价都是极其重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斯大林的战略思维就出现了问题。他以为凭借一纸《苏德互不侵
犯
条
约
》
,
能
有
3
至
4
年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未料想一年多时间希特勒就发动了侵略战
争。当所有征候已经极其明显,斯大林就是不相信战争迫在眉睫。他不但未做出相应部署,
< br>还要求一线部队按兵不动,不给对方提供挑起战争的口实
”
,致使战争初期苏军损失
“
极其重大。战争爆发第
5
天,苏军西方方面军就被德军合围,两个集团军全部、一个集团
军大部共
22
个步兵师、加上配属的若干个坦克师和机械化旅共计
30
万部队在明斯克方向
陷入
绝境。斯大林从德国广播电台中听到这个消息,只来得及派飞机将方面军主要领导接到莫
斯科,然后军法审判,除政治委员福明纳赫以外,方面军司令帕夫洛夫大将、参谋长克利
莫夫斯基中将等人全部被执行枪决。但灾难并未就此中止。过了一个月
——
1941
年
8
月,
德军完成斯摩棱斯克合围,苏军损失
39
万人。再过一个月
——
1941
年
9
月,德军完成基
辅合
围,苏军损失
60
余万人。基辅合围被西方史学界称为
“
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陆上合围
作战
”
。又过一个月
——
1941
年
10
月,德军再完成维亚兹马合围,苏军损失
50
余万人。
这
就是卫国战争之初,因苏军严重损失使苏联面临的严重态势。虽然后面有德军兵临莫斯科
城下斯大林依然在红场阅兵表现出的钢铁般意志、有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实
现的伟大转折、有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横扫半个欧洲铺开的辉煌胜利,都无法掩盖战前和战
争初期,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领导层因战略思维出现问题,给国家、民族和军队带来的
巨大灾难。俄罗斯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安
·
阿
·
科科申在其 《战略领导论》一书中说:
“
伟大卫
国战争前夕及其初期,国防指挥体系最薄弱环节是最高军事政治核心(最高战略核心
)
。
”
战略思维出现问题,最高战略核心竟然成为国家体系中
“最薄弱环节
”
,其中教训不可谓
不重大。苏联陆军元帅华西 列夫斯基在战争结束后说:
“
在战争的头几个月,斯大
林表现出对战略筹划的准备不足。经历一系列严重失败和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他完成了
作为一位战争指挥者的成长过程。
”
这就是当我们在窗明几净的学术报告厅概括战略思维的整体性、全面性、穿透性、预见
性、深刻性、彻底性、关联性、辩证性
……
如此等等之时,一定不要忘记战略思维的艰
巨性和关键性。因其关键,所以艰巨。因其艰巨,所以关键。
成功与失败,由此发源。
重心、枢纽和关节
——
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之二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金一南
战略思维是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宏观、总体、长远、
全局,都是它的关键词。那么是不是说,战略思维必须是不折不扣地顾及到方方面面
、必须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是十个指头按跳蚤的思维呢?所有事都一人管、所有条子都
一人批、所有仓库钥匙都挂在一人身上,这个人就抓住总体和全局了?
意大利经济学及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了完全不同看法。这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学者
并不是研究战略问 题的,他从大量经济统计中发现一组颇有意思的现象:
80%
的产出,来
自
20%
的投入;
80
%的存款,来自
20
%的客户;
80%
的堵塞,发生在
20%
的路口;
80
%的工
作,由
20
%的人员承担;
80%
的医疗资源,消耗于
20%
的疾病;
80%
的销售额,来自
20%
的顾客
…
…
帕累托由此得出结论:
80%
的结果,归于
20%
的起因。这一结论被人概括为
“
重要的少数
与不重 要的多数定律
”
,又称为
“
二八定律
”
,或干脆简称
“
帕累托定律
”
。
该定律的意义,不在于每一组统计的百分比是否都精确到了无懈可击和完美到了天衣无
缝,而在于当大多数人一直习惯强调多数的意义、多数的重要和多数的决定性之时,帕
累托却揭示出多数往往只能造成少许影响,少数则往往造成主要、重大的影响这一长期被
人们忽略的现象。这位终身以经济学和社会学为研究对象的学者,通过该定律告诉我们:
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分清主次,从众多琐碎事情中摆脱出来,用最大精力去关注最重要的
事情。因为整体往往是被局部颠覆的,反过来,整体也往往被局部拯救。抓住了关键的局
部,就抓住了整体。失去了关键的局部,也就失去了整体。帕累托定律揭示的局部与整体
的关系,为后人进行高质量战略思维作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是不知道帕累托为何人的,但在局部与整 体的关系问题上,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说:
“
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
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
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在《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他特别
”
强调
“
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 署战斗。这就更加精到地概括出了局部
”
与整体的关系。这位大战略家在这里指出,抓整体、抓全局非但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
,而是抓重心,抓枢纽。掌控了重心和枢纽,就掌控了全局和整体。真正高明的领导者,
最大的本事并非今天人们分外推崇的
“
沟通
”
和
“
协调
”
,而是从纷繁复杂的万物万象中
,发现重心是哪里,枢纽在何处。
顺便再分析一下人们常说的两句话。一句是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第二句是
“
文武之
< br>道,一张一弛
”
。前一句意即大家谁也不是神仙,难免不时犯错。后一句是说谁也不
可能像弓一样整天绷那么紧,有放松才有紧张,没有放松也就没有紧张。这两句话都无可
非议,但把帕累托
“
二八定律
”
拿过来对照,问题就显露出来了。首先可 以说,你在那
“80
%
”
的范围中松弛一下未尝不可, 犯点错误可能也无碍大局。但是要特别注意,一旦进
入关键性的
“20
%< br>”
范围,你的任何松弛都可能因过于懈怠而错失良机,犯下的任何错
误都可能因小失大撼动全局。在
“
重心
”
和
“
枢纽
”
处的松弛和犯错,其意义与非
“
重心
”
和非
“
枢纽
”
处的松弛和犯错,从性质到意义都会完全不同。不是不允许犯错,不允许
松弛,而是说平时你可以松弛一下,这个阶段你必须全神贯注地紧绷。平时你可以出一两
个错误,这个阶段你必须全力以赴避免出错。因为此刻它不但可能使你收到
“
事半功倍”
的成效,也可能让你陷入
“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
的困境。
对这一现象,毛泽东有过非常生动的描述。他说:
“
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 捷之后吃了
一个败仗以致前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
这里说的
‘
连战皆捷
’
和
‘
许多败仗< br>’
,都是局部性的,对于全局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里说
的
‘一个败仗
’
和
‘
一个胜仗
’
,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所 有这些,都在说明关照
全局的重要性。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 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
。
战略思维的整体性与全局性,在这里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我们说从空间上讲,战略思维
是总揽全局的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整体性和全面性。那么一个具有战略思维的人必须具
备这样一种能力:知道重心在哪里,枢纽在何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输、可以败,什
么时候不能输、不能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适当放松,打个小盹,什么时候必须全神
贯注、全力以赴。其核心正如毛泽东所说:
“
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
重要的关节。
”
思维在这里就变成了一把庖丁解牛的利刃,通过重心、枢纽和关节,游刃有余地剖析、
把握和掌控了全局和整体。
泰山与麋鹿
——
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之三
金一南
来源:解放军报
作为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战
略指导能动性的源泉。战略思维的一切成果,无不体现着预见和预置。缺乏前瞻性,思
维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必然大打折扣。抗战后期曾驻延安任美军观察团负责人的谢伟思,对
毛泽东为什么在共产党人中具有那么高的威望不得其解。他后来回忆说:
“
我曾问过很多< br>
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毛主席为什么能战胜他的许多敌人,成为众所公认的领袖,他们的
答案都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他高瞻远瞩。
”
所谓高瞻远瞩,就是预见。
1945
年党的七大,毛泽东说过一句话:
“
预见就是预先看到
前途趋向, 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毛泽东还说:
“
坐在指挥台
”
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叫领导。只有当
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
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
我们今天谈
“
领导就是服务
”
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领导 的服务就是搞好生活保障、弄好
福利待遇,就是排列好职务晋升次序、协调好方方面面关系。千万不要忘记,前瞻与
预见,是领导者提供的最大服务。这种前瞻与预见从来不全神贯注于前方的庆功、颁奖、
表彰、剪彩,而是全神贯注于前方可能出现的风暴、冰山、悬崖、沟坎,以及风暴与冰山
、悬崖与沟坎之后还有的绚丽与灿烂。唯此,领导者才能在心理准备、组织准备和力量准
备之上,产生大眼光,生成大境界。宋代名家苏洵说:
“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 br>
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不是不知道
“
泰山崩于前
”
”
,不是不知道
“
麋鹿兴于左
”
,而是能够以大眼光和大境界超越眼前的纷繁万象,
通过更大的气象和更大的格局,最终实现更大的利益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