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序 原文译文
-
文选序
式观元始,
眇觌
(
音敌
,见
)
玄风,
冬穴
夏巢之时,
茹毛饮血之世,
世质民淳,
斯文未作。
逮乎
“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
p>
《易》曰:
“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
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
[
译文
]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
人类处
在冬住窟夏居巢、
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
世风质
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
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
《易经》上说:
“观察日
月星辰,用来考察四
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
< br>义真深远广大啊!
若夫椎轮
为大辂
(音录,大车)
之始,
大
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
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
事
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
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
可详悉。
[
译文
]
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
但大辂哪有
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
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
但积水并没有厚冰
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
增加了文饰,
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
/p>
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
它的变化规律。
尝试论之曰:
p>
《诗序》云:
“诗有
六义焉:一曰风,二曰
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
”至于今
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
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
p>
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寔
(实)
繁。
[
译文
]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
《毛诗序》上说:
“
《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
叫做赋,第三
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
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
远流长确实繁富。
述邑居则有“凭虚”
“亡是”之
作,戒畋游则有《长杨》
p>
《羽猎》之
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
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
可胜载矣。
[
译文
]
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
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
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
《羽猎赋》
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
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
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
流,
臣进逆耳,
深思远虑,
遂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
临渊
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
之文,自兹而作。
p>
[
译文
]
又有楚国诗人屈原,
心怀忠贞,
志行清
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
臣下所进献
的忠言他听不顺
耳,
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
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
p>
刚直忠正之心已
经遭到伤害,
抑郁不平的感
情无处申诉,
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
行吟泽畔面带憔悴
的神色。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
《关雎》
、
《麟趾》
,正始之
p>
道著;
《桑间》
、
《濮上》
,
亡国之音表。
故风雅
(诗经)
之道,粲然可观。
[
译文
]
诗歌,是心志达到一定的程度的表现,感情在内心激荡而表现
在语言上。
《关雎》
、
《麟
趾》是端正初始之道的表达,
《桑间》
、
《濮上》是亡国之音的流露。所以《诗经》的正道,
光彩照人,值得鉴赏
。
自炎汉中叶,
< br>厥
(其)
涂渐异。
退傅
有“在邹”之作
(指韦孟,西汉初诗人,傅楚王三代,传有
《在邹诗》两首四言诗)
,
降将著
< br>“河梁”
(李陵有“携手上
河梁”五言篇什)
之篇。
四言五言,
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
分镳并驱。
[
译文
]
自从汉朝中叶以来,
诗歌发展的道路
又渐渐不同了,
有韦孟退居邹地讽谏的诗作,
有降
将李陵“携手上河梁”这样的篇什。四言诗和五言诗区分开来,又产生了少则三字、多则九
字的诗歌,各种诗体一齐出现,像分镳共驰的马车一样同时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