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静安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巡山小妖精
735次浏览
2021年02月23日 13: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3日发(作者:托管经营)


静安区


2017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2018.01



考生注意:



1


.本场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 50


分。



2


.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


答 一律不得分。



3


.用


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积累应用







10




1< /p>


.按要求填空。



5

分)



(1)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






(2)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3)


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

< br>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


如:


左思


《咏


史》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苏轼《江城


子·密州出猎》






”等。



2


. 按要求选择。



5


分)




1


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


< p>


2


分)



A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B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p>



李商隐《夜雨寄北》




C



春风无限潇湘意,


欲采



花不自由。





柳宗元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D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




(2)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


智未开的‚自然人‛


: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A



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


,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



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



“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



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 /p>


,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



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


,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1






11







阅读







70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


3



7

< p>
题。



16


分)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


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


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多


样性,


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


尤其是文化领域,


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 /p>


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


不同的人,


习 惯、


文化、


宗教都不一样,


如果移民的 融合做得不好,


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如果移民是经济社会 发展所必需的,


那么,


促进移民在人口流入地

< br>的融合就是必需的。


未来,


在公共服务逐步削弱直至消除 户籍歧视之后,


文化融合将变得越来


越重要。

< br>对于一个长期以来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


且地域文化非常强的大国来说,


社会心理上


的排外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那么,


中国各地是不是存在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排外现象


呢?我 们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管窥一下文化融合的问题。



②方言能力 对人的影响是农业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


在农业社会,


人们可能世世


代代居住在一个小地方,


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


在现代社会,


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成为经

济支柱后,


人和土地的关系日益松散,


大规模、

< p>
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随之出现,


不同口音的人们


生活 在同一个城市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按理说,


汉语有统一的文 字,


而且普通话已经成了


绝大多数中国人通用的交流语言,


这时,


一个外来移民不会本地方言,


不应该 成为影响工作和


收入的问题。可是,如果在某个城市中问周围的人:

‚你觉得说本地方言有用吗?‛恐怕不少


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 br>‚有用。




③人口大量流动的 现代中国,


会说本地方言真的重要吗?最近,


我们做了一项有关 方言的


研究。


这项研究发现,


在一个城 市中,


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


那些来自不同方言< /p>


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务业 。


而且,


这种效应主要出现在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言区 ,


包括吴语区、


粤语区和闽语区。


< /p>


④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这是因为方言能


力的确增强了经济信息的交流,


还是因为 方言成了一种有关身份的信号呢?由于普通话是绝大


多数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语言,


因此,


本地方言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经济信息的功能。

< br>即使一部分


本地居民不会说普通话,只要外来居民能够听得懂本地方言,就不影响 信息交流。



⑤于是,


我们的研究团队 专门做了一项针对


‚上海话的回报‛


的案例研究。


数据分析的结


果显示,


谙熟上海话的确是有回报的。


掌握上海话可以提高外来人口进入销售行业的概率。



说上海话显著提高了他们在建筑业、


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小时收入。


无论是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




2






11




做老板,


还是在销售业中工作,


都更需要与人打交道,


说上海话的能力产 生的作用是显露劳动


者的身份,显得在身份和文化上与本地居民更相似,从而提高本地居 民的信任感。



⑥在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

移民融入得越好,


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应该成为人们身份的符


号和相互信任的障碍。


对比一下其他的国际大都市,


就知道中 国的特大城市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截至


2008


年,


36%


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

< p>
48%


的纽约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语以外的其


他语 言。


另外,


2011


年在伦敦的常住人 口中,


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


37%



外籍居民占


24%



而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白种英国人比例从


2001


年 的


58%


减少到


45%


,不到一半。



⑦我们的研究从方言入手,

< p>
特别是以上海作为案例,


角度虽小,


却想由此引出 关于大国大


城的文化融合这一大问题。


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步 成为全球第一,


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将成为


‚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


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将由本


地人、


中国其他地方的新市民和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构成,


而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必须由传统的本


地文化、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国际上所 有国家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



⑧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和多样性,


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


尤其是文化和科技领域,

< p>
文化


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如果 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


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 p>
(选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有


删改)




3


.作者在第①段是怎 样逐层推进提出“文化融合”这一论题的?



4


分)



4


.第②段作者认为外 来移民不熟悉本地方言不应影响工作和收入;可是不少人认为“说


本地方言有用”


,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




























这一现状。



2


分 )



5


.对第③段

解说



推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 p>


本段段首以问句开始,下文对此做了明确回答:会说本地方言的确重要。



B



非吴语 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人到上海郊区农业找工作,难度差别不大。


C



北方方言区的人在北京找收入高且注重语言能力的工作 ,比在上海容易。



D



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 /p>


6.


第④


-


⑥段 写“上海话的回报”案例研究情况,联系前后文,


分析


作者引用 该研究结果


的作用。



4


分)



7



根据前后文,在第⑦段横线上,


补写


出恰当的内容。< /p>



3


分)






3






11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



15


分)



神奇感


[



]


毛姆



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


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


他行驶无数日之后,


才到达一个


城镇:


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


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 。


他问这是什么


地方,


少女将手中的织 梭朝他扔去,


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


便会明白到了何处。


他果然


这样做了,


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 女的织梭,


并进而声称,


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一个时辰,


看见一颗星宿犯位,


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


于是,


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溯到银河尽头


了。



②自然,


我没有行驶那么远。

< p>
整整七天,


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

此刻


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支在木桨架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

< p>
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



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


船身也在晃动。


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


从船舷翻身


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 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骇浪,


但河水湍急,


需要召唤纤夫来 拖这帆船。


我们一齐下船,


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突破激流 ,


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③现在夜 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出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


竹席搭在 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


板间 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


吹进嗖嗖的寒风。


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 ,


这些健壮的粗汉,


白天


划桨不停,< /p>


晚上呼呼大睡,


掌舵人也在其中,


他从早 到晚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


穿一件


褴褛的蓝布长衫,


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


头上缠一条黑布帕。

除了床,


我的舱室内无一物,


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 木炭,


因为天很冷;


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的桌子,< /p>



盏马灯悬在拱木上,


随着水的晃动轻轻 摇曳。


船舱顶篷很低,


连我这样个头不高的人都只能勉


强直起身。


(


我以培根的话自慰,


高人同高屋一样,


顶头常遭殃。


)

< br>沉睡的人中有一个开始更加


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我听见说话的声音, 但很快又归于安静,打鼾的也停了,我


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这时我突然感到,


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


几乎逼近我的身躯。


这是我从来没


有过的体验, 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


但只在回顾之际,


将 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



会显得不同寻常。当我和一位 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后,


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 不起的经历。


在战斗中,


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


我可以津津有味地


观察周围的事态。


我曾在月光皎洁 的夜晚,


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


那景色的美妙使我心旷


神怡,


但只有到后来,


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 之感携起手来。


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遇,


别人会


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我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屋里打纸牌,




4






11




隔 壁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


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


屋 外是暴风雨,


狂风扑打着窗


户,


这位在 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


巨浪冲向岩石,


撞击出雷


鸣般的轰响。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⑥而现在,


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


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


来得如此突然,


真叫我迷惑不解。


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

< p>
或是从船舱敞口可


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


?


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的。沿


岸 停泊着六七条木船,


桅杆高耸,


表明它们是上水船。

< p>
每条船里都静悄悄的。


船夫已入睡很久


了。夜并不 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有些阴森。


对岸的 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


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


但并没 有什么值得惊奇的,



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


我折身回舱。


等我直入竹篷舱内,


造成那一切显得非凡 离奇的魅力消


失了。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不过 ,我仍然感到我的


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 丝儿欢愉。我不可能以


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 奇。



8



有 人认为第①段与后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这正是一个西方作家在叙述中国见闻时独


特的视 角。你认为第①段在文中有何


作用




3


分)



9< /p>



分析


本文的结构思路。



4


分)


< br>10



第⑤段写老渔夫去世时作者感到一种狂喜,


推断


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 p>
4


分)



11

< p>


结合第⑥段画线句,


评析


本文表现的“神奇感”。



4


分)< /p>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



8


分)




呈赵晋臣敷文












[



]


辛弃疾



老子平生,原自有、金盘华屋。还 又要、万间寒士,眼前突兀。


一舸归来轻叶,两翁


< p>
..


对清如鹄。道如今、吾亦爱吾庐


,多松菊。< /p>



..


人道是,荒年谷。还又似,丰年玉 。


甚等闲?却为鲈鱼


归速。野鹤溪边留杖屦,行人墙

< p>
..


外听丝竹。问近来、风月


几篇诗,三千轴。< /p>



..


[


注< /p>


]


①赵晋臣:作者好友,曾在敷文阁任职。②“金盘华屋”言其富 贵。


“万间”


“突兀”语


出杜甫诗:< /p>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③荒年谷:


比 喻乱世中的人才。


丰年玉:


比喻太平盛世的治国人才。


出自


《世说新语》





12


.这首词的词牌是


(




)




1


分)



A


.水龙吟






B


.雨霖铃






C


.水调歌头






D


.满江红



13


.辛弃疾喜欢化用他人诗句,下列对于加点词涉及的诗句


解 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p>


2


分)



A



“两翁”句出自苏轼《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B



“吾庐 ”句语出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 br>



C



“鲈鱼”语出柳永《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 风,季鹰归未?”



D



“风月”句化用欧阳修《赠王介甫》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



14



本 词下阕是怎样称颂赵晋臣的?请结合具体内容


赏析


< p>


5


分)





5






1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