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
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
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
初
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
/p>
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
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
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
妙法门。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
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
以,
有
与
无
相互突显,
难
与
易
p>
相互促成,
长
p>
与
短
相互显现,
高
与
下
相依而存,
音
与
声
相互陪
衬,
前
与
后
相互照应——这些
名
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
,
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
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
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
,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p>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br>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
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
引起
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
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
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
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
智
者
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
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
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
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
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
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
更本源
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
刍狗
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
刍狗
来看待。
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
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
天地世
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 br>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
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 ,圣
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
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
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
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
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
近于
道。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
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
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
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 成身
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离乎?
專气致柔,能如嬰儿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 而明
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
、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
母一样吗?明于道而
发光
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
借光
吗?生它,养它,
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
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
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
玄德
。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
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 内的
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
房屋的作用。所以,
有
之所
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
无
发挥了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
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
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 放荡
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
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惊,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惊?寵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謂寵辱若惊。
何謂貴大患
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
可托天下
【译文】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 样使
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
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
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
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
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
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
大患可以
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
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
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
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复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 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译文】
看它看不见,就叫
夷
< br>
;听它听不到,就叫
希
;捉它捉不着,就叫
微
。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
所以是
浑融无名的元始。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它本身渺渺茫茫,无以名
状,不同于现实的具体存在。这就叫做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不可归结于具体组分的显象,它是
不确定性的表征。
围绕着它团团转,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模样。维系于古已有之的道,
以驾御现实的具体存在。能懂得返本复初,
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
《老子》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 兮其
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
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 作形
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
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
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
,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
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
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
意守静就
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
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
无不具足
。正因为没有
无不具足<
/p>
,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
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
常曰
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p>
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们可
以因此而观
察它们的循环反复。事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它们的根本
。归结到根本它们就显示出始终如一
的清静,这就叫做恢复到“本来”。
懂得恢复“本来”就叫做达成了生存
的恒常,懂得达到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有明于道。不懂得达成生存的恒
常而胡作非为,就会
充满凶险。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就能雍容裕如。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得到众人的
拥戴就可以统摄全局,统摄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样,像天一样就可以进而像道一样,可以永久存在,终身没有危 险。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
其
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
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们 畏惧
他。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侮他。威信有所缺损,就会导致整个威信架构的倒塌,闲
着点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
最好是一切事情都办理妥当了,百姓们却说
我们是自然而然的
。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
“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
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
,
才有了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
和睦了,才需要
推崇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老子》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
抱朴,少私寡欲
。
【译文】
抛弃贤圣权威及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
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
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
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
把它们
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老子》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
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
似
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抛弃显学成见等路况知识,可以无忧在途。那些去应诺附从的与那些去呵斥抗拮的,能有多大差别?那些在欣
赏喜慰的与那些在嫌恶厌弃的,又相差多少?他人所畏避的,难道就非畏避不可吗?这种
盲从风气久远以来到处蔓
延,什么时候都没完没了!人们真是喧闹喜乐、风光满面,就像
享用着盛宴的美食,就像春日里奔赴高台。唯独我
淡淡漠漠的,找不出任何随潮同流的迹
象,就像婴儿还不懂得言笑作态,娴静而慵懒,因不附从于任何潮流而显得
无所归属。人
们似乎都有充足的装备,而我却显得什么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呵,混混沌沌的。人们似乎精明
而睿智,而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人们勤紧而利索,而我却在无可无不可地闲散游荡。摇曳灵活呵,就像
大海一样;
飘忽散漫呵,无拘无束。人们似乎都有足堪仗恃的本领,而我却总是不轻易出
离混沌无名,就像不堪成器的鄙朴一
样。我将继续我的特立独行,我崇尚求得于道。
p>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
有情
;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甚高德位的行为形貌是对道的效仿。道化生万物的过程表现为恍恍惚惚的不确定性。在恍恍惚惚的不 确定
之中,有了相对确定的形态停驻;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又有了相对稳定的结构
实体的呈现。在具象的实体世
界,窈窈冥冥之中可以捕捉到某种情态表现。这情态表现非
常本真,它蕴含着源之于道的德的信息。从古到今,这
一系列表现从未改变,阅遍了众多
人群王朝、物类王朝的兴衰变迁。我是怎么知道这些人群王朝、物类王朝的基本
状况的呢
?就是通过观其情察其德而得知的。
《老子》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 是,
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
曲则全
者,岂虚言哉?诚全
而归之。
【译文】
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能不断地凹陷成
盅
则能不断地自我充盈,懂得
护守现成的稳定则能得到真正的逐渐更新,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因
此,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
下前行探路。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
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
我矜持,所以能长远在途。因为他不执
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
的
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
等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在是一个很全面的概括。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
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少发圣言号令,就可以任运自然。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行使了这狂风暴
雨?是天
地。天地也不能长久地维持它的狂暴,何况于人呢?所以,注重于修道的人,以
道为法式就可以趋同于道,以德为
趋求就可以得到德,失道失德就会导致失道失德的恶果
。同于道的人可以得到道的容纳,趋求于德的人可以得到德
的畜养,失道失德则终将以失
败告终。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博得人们的确信,人们是不会真正相信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
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着脚尖立不稳,张着双腿难成行。执求成名的,不明于
道;自以为是的,不善辨析;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
自我矜持的,难以长久。这些做法
比之于道的理想范式,实在是一种撑胀而拖沓的行为。一般存在也有不这样的,
所以,奉
行完善的在途规范的人绝不这样。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
天,无法道
,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
存在。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
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
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
标号
说是
道
,勉强
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
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宇 宙中
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
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
根,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处理任何事务都不脱离他的承载、供养者;虽有荣华显贵的地位权
能,却能坦荡从容,超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要强逞己能而轻举天下?轻举天下就会
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
躁施政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善
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合道境地的人,他的行为无辙迹可追寻,他的言谈无瑕疵可指谪,他的谋划不必借助于筹码的演算, 他的
关闭不用栓梢而不可打开,他的束缚不用绳索而不可松解。因此,圣人通常留心于救
护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通常留心于修复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可以说有了
含而不露的明。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
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凭资。
不懂得标榜师范,不懂得善待凭资,虽然对善不善的知见有很深的认识与把握,
行为举措
仍将是糊涂之至。懂得这一点是非常精要玄妙的。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
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复归
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
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取态而处事,甘作天下的沟
谿。甘作天下的沟谿,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
复归于婴儿般的随和态。虽深知什么是清
白豁亮,却安守于摸黑行进的取态,甘作天下的试探者。甘作天下的试探
者,永恒的德行
就不会有偏差,复归于无所突出无所特恃的未分化态。虽深知什么是荣华显耀,却安守于平常的谦
卑取态,甘作天下的虚无者。甘作天下的虚无者,永恒的德行才趋于的圆满,复归于混沌无名的朴初态。
混沌无名
的朴演化展开就成为各种功能性的器具,
圣人发挥他那
无不为的潜能就成了官长。
所以,
大道的体制浑然而不断裂。<
/p>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
,或歔或吹,
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 br>想要把天下抓来任意摆弄的,我看他永远也达不成目的。天下是神圣的存在,是不可以任意摆弄的。任意摆 弄就
会败坏它,紧抓不放就会失去它。所以,各类存在可以任之独行,也可以任之从随;
可以任之恬柔轻嘘,也可以任
之迅猛疾吹;可以任之强盛,也可以任之衰颓;可以任之安
稳,也可以任之毁灭。因此,圣人戒出手过分,戒自奉
过奢,戒行走极端。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
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
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用道的原则辅助国君的,不促使国家以武力逞强于天下。以武力逞强于天下很容易得到报应:武装力量所驻扎
的地方,
总是一片荒败;
穷兵黩武之后
,
总是饥荒连绵。
有道的人成就功果就适可而止,
不敢执取功果而强梁霸道。
不把功果作为凭恃,不借功果而张扬夸耀,不恃功
果而骄慢待人,只把功果作为情非得已的必需,并不因此而强霸
天下。要知道,事物强壮
了就难免趋于老化,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总是自速其亡。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
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
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
右;偏将军
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尖兵利器呵,是不祥和的东西,人们通常都嫌弃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靠向它。君子居处以左边为贵 ,用
兵打战以右边为贵──它们背道而驰。
尖兵利器这些不祥和
的东西,
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
万不得已而使用它,
以恬淡为最佳。即使因此而取胜,也不要自鸣得意。因此而自鸣得意的人是以杀人为乐的人。以
杀人为乐的人是不
可以得志于天下的。吉庆之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之事以右边为上;偏将
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说明军
列的秩序仪轨等同于凶丧之事的行事仪轨。所
以,准备征战杀人的人群,要怀着哀痛的心情参加;既使战胜了,也
要按照凶丧的礼仪来
处理。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
自均。始制
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
海。
【译文】
道通常取名于无名,它就像不是器具又可以成为
各种器具的朴一样,虽幽隐渺小,但天下没有人能把它作
为自己的附属。候王若能体守于
道而治天下,各类存在将自然归服。因天地谐和一体而普降的甘露,没有什么人的
指使也
会自然均匀。推行建制就会趋于确定的名状。趋于确定的名状(一定的结构秩序)即使是一种现实,也要懂
得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有道莅临的天下的那种谐和统合,就好像天下的溪水
河流都流归江海一
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
【译文】
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战胜别人的有力,战胜自
己的强。知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不离失
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
虽死而事业精神流传就是长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
而不知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
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通,可普及于或左或右的各种领域。
万物依靠它才得以生存而它并不推卸,成就了万物并不矜
居功劳,护养万物而不肆行管制
,通常没有意志趋求,可显得非常虚无渺小;万物都归附于它却感受不到它的拘管
限制,
可以显得无比浩大。就是因为它不自大于万物,所以能涵纳万物的归附而无比浩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
之不可既。
【译文】
谁奉行了大道,天下就归附于谁。归附于大道,人们就不会相互残害,天下将会稳定、太平。只是,声色美食
之类的感官诱惑,
总是轻易地就招引某些人不再奔赴大道!
p>
这些传道言谈,
也许使人觉得淡然无味,
觉
得不值一顾,
不值一听。但是,理解它而运用它,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
刚强。鱼不可脱
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想要执取它,
必须暂且给予它。
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
是柔弱战胜刚强的机理所在。
鱼不可以离开深厚的水体而生存,
国家的有效力的凭恃不可以轻易展示于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
朴,夫将不
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通常什么也不成为,又什么都可以成为。侯王若能体守它,各类矛盾纠结就会自然销化。销化之后如果产生
了某种整体性的犟执趋求,我就斩断这种趋求而使它回复到混沌态。使它回复到混沌态,
它就不会有什么犟执性的
趋求。没有犟执性的趋求而静定,天下就自然地平息动荡摇摆而
没有偏倒倾覆的危险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
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
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
/p>
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上德者无所成为,
因此也就没有什么
固着于某一德名道貌的作为;而下德者却总是撑着一幅德名道貌多作多
为。出之于仁爱之心的作为是不恃德名不摆
道貌的;出之于道义责任感的作为则显摆德名
道貌以资凭恃;出之于礼范仪轨的作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应答,人
们就拔臂牵拽,强其
履行。所以,离开了道才会去考量合于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显出人们的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的疏失才去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感,道义责任感的消退才去审订各种礼范仪轨。礼范仪轨这些东西, 是以
忠诚、信用为其主要内涵的道义感召力日趋淡薄时的产物,由此社会开始走向混乱;
各种现行的社会知见,不过是
此前道途的行道设施的衍展铺张,用它来踏上新途,那是愚
蠢的开始!因此,脱落形骸的大丈夫,但向日趋敦厚的
方向不断进取,
< br>绝不拘泥于位处浇薄未端的礼仪的拘束;
但求其之所以然的核心真髓,
绝不牵累于一时的衍展铺张。
所以要有所取舍
。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
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
清,将恐
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
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
数誉,无誉。不
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过去曾经达到浑融一体的:天因为浑融一体而清明,地因为浑融一体而宁定,精神因为浑融一体(即
营魄抱一
)而活灵,虚
空因为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万物因为浑融一体而生长,侯王因为与百姓浑融一体而保持了统治地
位──这些(清、宁、灵等德能表观)都是因为它们达到了浑融一体而自然达成的。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
而清明,
恐怕终将崩裂;地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宁定,恐怕终将发生大动荡;精神如果没
有浑融一体而活灵活现,恐怕终将
萎顿枯灭;
虚空如果没有浑融
一体而到处充盈,
恐怕终将无以为继;
万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
生长,
恐怕终将灭亡,
侯王如果没有与天下百姓浑融一体而高高
在上,恐怕终将被颠覆。所以,在一个谐和统一体中,贵以贱为根本,高
以下为基础。因
此,侯王们常常说自己孤弱、无助、不谦虚,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充分体认到必须以贱为根本吗?所
以,多求德能表观,则没有德能表观。既不要一味地像宝玉那样华丽高贵,也不要一直像石头那样顽劣下
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