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14年上海徐汇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
徐汇区
2013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九年级
语文试卷
(完成时间:
100
分钟,满分
150
分
)
2014.4
第一部分
阅
读(
90
分)
一、文言文(
39
分)
(一)默写(
15
分)
p>
1
、人面不知何处去,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都城南庄》)
2
、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一览众山小。
(《望岳》)
3
、五十弦翻塞外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
4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
5
< br>、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暇甚。
(《狼》)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
p>
6-7
题。(
4
分
)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
、诗中“孤蓬”喻指
_________<
/p>
。(
2
分)
<
/p>
7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首联描绘了青山白水的美景。
B
、颔联点明了送别友人的主题。
C
、颈联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D
、本诗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p>
题(
8
分)
(甲文)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
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
舟,
为人五;
为窗八;
为箬篷,
为楫,
为炉,
为壶,
为手卷,
为念珠各一;
对联、
题名并篆
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
矣哉!
(节选自
《核舟记》
)
(乙文)
忽一人大呼“火
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
儿哭,百千犬吠。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
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
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
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
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p>
(节选自
《口技》
)
< br>
8
、《核舟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初中阶段学过
的“记”还有《
____________
》(
2
分)
9
< br>、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
分)
中间
力拉崩倒之
声。
.
.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p>
A
、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 br>
B
、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p>
C
、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
觉声音。
D
、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
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四)阅读
下文,完成第
11-14
题(
12
p>
分)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
/p>
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
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p>
!
”(选自
《渭南文集》)
【注释】:
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
(
d
í),相见。
③槁枝:枯树枝。<
/p>
11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4
分)
(
1
)俯仰四顾
无非书者(
)
(
2
)或至不得
行(
)
.
.
p>
12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
、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p>
D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13
、
文中最能体现
< br>“书巢”
特点的语句是
“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填原文语句)
(
2
分
)
14
、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
3
分)
A
、酷爱读书
B
、喜爱建筑
C
、不拘小节
D
、乐观幽默
二、现代文(
40
< br>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8
题(
19
题)
①尼采曾经指出:
“良好的母语训练
是一切后续教育的土壤。
”可见,
母语是教育的基础。
②母语决定了人的基本能力。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
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
表达和交流。
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
和学科之分,
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
想
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
p>
③母语反映了人对待精神生活的态度。
不能想象,
< br>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
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
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
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p>
认真对待语言,
力求准确使用每一个词,
这不仅是
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
更是对待精神生活的严肃态度。
因此,
母语学习有助于形成严肃对待
精
神生活的态度。
④母语能体现人的基本素养。
p>
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一个语言粗鄙的
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
< br>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
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自我训练
,
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不用说写公
开发表的文章,
哪怕是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
只给自己看
的日记,
都讲解用词和句法的正
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
不修边幅的句子,
如此持之以恒,
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
p>
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休养,因为修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 br>
⑤尼采说:
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
母语,
对语言感到敬畏,
最好还
对语言
产生高贵的热情。
各民族都拥有优秀的母语写作的传统,
这个传
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
典作品之中,
唯有从经典作品中去汲取养分
,
方能形成对母语的“高贵热情”。
所以,
我提倡,
在各种媒体语言充斥耳目的今天,我们依然要让本民族的经典作品成为母语
学习的范本。
15
、第④段的“不修
边幅”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
3
分)
<
/p>
16
、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p>
_________
论证,
其作用是
p>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br>(
4
分)
1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②
-
④段的论证结构是
_
_____________
式。(
6
分)
18
、下面两段文字中哪一段放
在本文第②段更合适?请具体阐明理由。(
6
分)
A
、
著名翻译家资中筠女
士虽然在英语方面造诣极高,
却坚持认为:
“对于中国人来说,
你的中文学到什么程度,
用中文掌握了多少知识,
就决定了你思维的复杂程度和文化程度。
”
B
、国学大师钱穆说:“读十个字的中国诗,胜似读西方的一部哲学书
。”
(
1
)
________
段更合适。
(
2
)理由是: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p>
二
)
阅读下文,完成第
< br>19-22
题(
21
分)
尘世小暖
顾晓蕊
①她是一位
< br>70
多岁的老人,佝偻着腰,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的一
名普通职员,
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
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
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
只因偶然的机缘
,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②多年前的一天,
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
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
< br>她是位年长
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
而先问道:“姑娘,
撞到你了吗
?
”我
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慌了。”
③不久后的一天,
我倚窗而立,
见她在楼下打扫落叶。
她挥舞着大
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
金黄的落叶映衬着她瘦弱的身影,
显得执
著而清寂,
让我莫名地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
我整
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
零花钱。”她感激得连声道谢。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
<
/p>
④时间久了,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她的爱人曾是公司的职工,
因病去世,
这对
一个原本清贫的家来说是雪上加霜。
公司为了照顾他们母子,
同意让在乡下务农的她到厂里
做清洁工兼看自行车棚,
两间值班室成了她的居所。
一
晃十余年过去,
她的儿子到建筑工地
打工,
且已娶妻生子。
这时,
90
多岁的
老母亲却又瘫痪在床。
为了多挣些钱给老母亲看病,
也为了减轻
儿子的负担,
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
然而,
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
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
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⑤有一天临时加班,<
/p>
直忙到暮色四合,
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
见她站在风
里眺望。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说:“我今天从老家回来,给
你背了半袋面,等了半天终
天等到你了。”她又说:“你对我那么好,我都不知道给你点
啥好,这是自家磨的玉米面,烧
稀饭可香了。”
⑥那一刹那,
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
我的心
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
她没读过
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
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