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相关文献资料摘要
-
三国相关文献资料摘要
《三国志》陈寿著
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
从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
到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魏、蜀、吴三国鼎
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
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等都有记载。
三国志长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深受赞许。与《史
记》
、
《汉书》
、
《后汉书》并成为“前四史”
。
在陈寿死后,裴松之受南朝宋文帝的指派,为《三国志》作注。书
成后被文帝赞为“不朽”之作。裴松之的注与原来注史书主要在训诂
上下功夫不同,他
的注主要是增补史实。简单说就是补缺、备异、纠
谬、评论。从史料价值来说,裴注不亚
于《三国志》
,是读《三国志》
必读裴注的原因。
《华阳国志》
常璩著
齐鲁书社出版
< br>内容简介:
《华阳国志》是宋以前流传至今最古的地方志。从前的
目录书,或者把它列为霸史,或者把它列为伪史,也有归入别名或杂
史的。
p>
但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列入地方志。
根据它叙述古代云南、
贵州、
四川三省的历史地理情况来看,作为地方志比较合理。
《华阳国志》共十二卷,包括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牧、
p>
刘先主、
刘后主、
大同、
< br>李特雄期寿势各志、
先贤仕女总赞、
后贤志,
卷末为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名录。
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
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汉书》
班固著
颜师古注
中华书局出版
< br>内容简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
昭、
马续而成书,
洋洋洒洒,
文采风流,
记事准确,
不偏不向,
与
《
史
记》
、
《后汉书》
< br>、
《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
千
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
而列朝正史都仿
《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数不淸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
章层出不穷„„不
读《汉书》
,不知《汉书》的魅力。
《汉书》一百二十卷,是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
组
成的。所记启于汉高祖,止於王莽,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
< br>代史(表、志也有不限於西汉的,如古今人表就包括很多汉以前的人
物,但这是个
别的)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
都沿袭汉
书的体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名士隐者,天文食货,百官
群县,无所不有。
《汉书注》是一部《汉书》的新注,颜师古根
据新注的需要利用旧
注,
但这还不够,
因为“旧所阙漏,
未尝解说”,
颜师古作新注,
“普
更详释,无不洽通”,并且是“上考典谟,旁究《苍》
、
《雅》
,非苟
臆说,皆有援据”
。这样,颜师古所作新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引据
确凿,有很强的说服力。颜师古注中有
关注音、解词、辨古今字的内
容较多,有人称颜注是重训诂一类的史注,这虽然有一定道
理,但主
要原因还在于《汉书》多用古音、古字,到唐代已有古今之隔,这是
注释《汉书》必须做的。为了疏通《汉书》文句,颜师古不仅注音解
词,而
且还串讲语句,指出词句由何演化而来。
《后汉书》
范晔著
李贤等注
中华书局出版
< br>内容简介: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体史书,由南
朝刘宋时的范晔(
398
年-
445
年)所著,与《史记》
、
《汉书
》
、
《三
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
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
,
记载了从王莽(
6
年)起至汉献帝(
189
< br>年)的
195
年历史。
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
范晔(
398
年-
445
年)
,他写此
书是为了“欲因事就卷内发论,
以正一代得失。
”此书综合当时流传
的七部后
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
,简明周详,叙事生
动,
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因《
后汉书》有纪传而无志,南朝刘昭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八
志(律历、礼仪、祭祀、天
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分为三十
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
《晋书》
房玄龄等著
中华书局出版
< br>内容简介: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
而无繁杂纷乱之感。
《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
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
追述晋
武帝祖父司马懿、
伯父司马师、
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
/p>
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书志部分记载典章
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
列传记载人物,编
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
清楚,
各类人
员大都分配合理,
使西晋近
800
历史
人物分门别类地展
现在读者面前,
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
/p>
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
的十六国历史,
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
载记之体略同于
《史记》
中的世家,
但世家记诸侯国历史,
反映的是先秦
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
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
,
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
载平林、新市及公孙述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晋书》
采用
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
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
了各族政权
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
位,
较好
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
这一作法大得
历代
史家赞赏。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僭伪”,不辨华夷,体现
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
这更是我们今天阅
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史都要难写
一些,
《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世说新语》刘义庆著
刘峻注
中华书局出版
< br>内容简介: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刘羲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
末、三国、两晋士
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小说。羲庆是刘裕仲弟长沙景王
道憐的儿子,出嗣给临川烈王道规,袭
封临川王。宋书本传说他“性
简素,寡嗜欲,爱好文羲,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
撰徐州先
贤传十卷奏上之,又擬班固典引为典叙,以述皇代之美”
。没有提到
《世说新语》
,但南史本传有之。
此书宋书本传不战,隋志及新旧唐志及南史但称《
世说》
。
刘峻(
463
~
522
年)字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明帝泰始五年
(
4
69
年)
,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
后
又还俗。齐武帝永明四年(
486
年
)还江南,曾经参加过翻译佛经。
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之作。他采用裴松之注《
三国志》的办
法,来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
种。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
岳麓书社出版
< br>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
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
三年
(公元前
403
年)
,
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公元
959
年)
共
136
2
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
< br>汉、
晋、
隋、
唐等统一的王朝和
战国七雄、
魏蜀吴三国、
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
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
生动地刻画了帝王
将相
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时至今日,
《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
1019
—
1086
)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
,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
1066
年)
,司马光
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
,进呈宋英宗,
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
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
如何进退沉浮,书局
一直随身而设。
1067
< br>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
,神
宗以其“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命名为《资治通鉴》
。王安石行新<
/p>
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