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选择题
1
.
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
按时间先后顺
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
.①③④②
B
.③①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二.综合读写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
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
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
明”
2016
年
1
月
30
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
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距今已有
2500
多年历史,
又叫踏青节、
三月节、
祭祖节、
植树节等。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
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
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
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
近自然的仪式。清明节的习俗是半
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
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
“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
各地不文明
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
燃放鞭炮。有
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
了现代文明的建
设。
(
1
)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
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
2
)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
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
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
3
)针对
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
倡议书
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
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
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右面的倡议书有两处不妥,请提出修
正意见。
< br>
…
3
.班级
开展“走进传统节日﹣﹣清明”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 br>[
材料一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
< br>“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记载:
“清明节,命
p>
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 br>[
材料二
]
清明节始于周代,至
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
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
间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
风俗。此时春意盎然,四野明净,
于是还有踏青游春、蹴和、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
一系列的风俗。
(
1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探究
“传统节日﹣﹣清明”有何特点。
(
2
)下面古诗中没有涉及清明节相关习俗的是
A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B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C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D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p>
(
3
)中华文化促进会面向全球征集“七大
传统节日徽标”
,线条简单、人物生动的“清
明印”脱颖而出,
请简要说说它的寓意。
三.诗歌阅读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1
)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p>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
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
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
抒发复杂的感情。
B
.寒食,亦称为
“禁烟节“、
“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
< br>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
< br>蹴鞠、等风俗。
C
.
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
表现季至暮春,
时逢寒
食,
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
.
“北极”和“南溟”
,前者说明
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
p>
.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
(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
梅发时。
③
盘出高门行白玉
,菜传纤手送青丝。
④
巫峡寒江那
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
①
②
p>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
p>
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
和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④那:
< br>“通挪”
,
移动。
(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
,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
节的美好情景。
B
.颔联写诗人想象
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突出了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C
.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蛱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D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
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2<
/p>
)
“杜陵远客不胜悲”
,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
6
.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
鸪
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
燕子轻。
②
春婉娩
< br>,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
注
]
①酴醿(
t
ú
m
í)
: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娩:天
气温和。<
/p>
(
1
)下列对
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
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
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
去的喟叹。
:
B
.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
,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
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
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
/p>
C
.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
,把画面展
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
①
木幽深的立体感。
D
.上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
“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
叶红花、
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
E
.
“送了斜阳月又生”
,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
融为一体。
(
2
)词的下阕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
7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
<
高启
<
/p>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
分香
俗共夸。
p>
③
白下
有山皆绕
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④
⑤
卞侯墓
下迷芳草,卢女
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
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③白下:金陵
。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
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
死,被埋葬于白下。⑤
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
1
)与杜牧《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
景物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
2
)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
致。这首诗抒发
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
)
①
②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
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这句诗化用了《孟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一
个
齐人命名是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后却在其妻妾面前说谎话,夸耀说有富人请
他喝
酒。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
绵山被
烧死。
;
②
③
①
8
.阅
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
1
)首联起句着一“笑”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
2
)诗人颈联用典,它的作用是什么
(
3
)尾联诗人借用反问和
景物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清明即事①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
p>
注
]
①开元十六年(
728
)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
怀,写下这首诗。②茗:茶。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br>A
.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写出漂泊
在外的
游子的一片愁苦。
B
.颔联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进行有声有色的特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唐人游春访胜、
踏青戴柳等风俗。
C
.
中间两联写人们乘坐马车,穿过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物复苏的郊外,看见花草齐
生,
莺飞蝶戏的美景。
D
.全诗寓情于景
、情境交融,抒写融融春光里无尽的感慨,自然而传神地表达
JLH
诗人
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
2
)本诗最后一联诗人为什么要“酌茗”请简要分析。
10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读
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清
明
王禹偁
[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①元元:人民、百姓。
(
p>
1
)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br>.陆诗首句是说,就算没有五亩由园依然归隐,透露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
/p>
B
.陆诗前两句属于间接抒情,表意含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
烈的抒情性。
C
.陆诗的三、四句细
节描写真实,油灯的意象比较典型,整体表意平中见奇。
D<
/p>
.王诗第三句写邻家也来借新火,可见邻家比诗人家还要穷,心酸溢于言表。
|
E
< br>.陆诗浅易平淡,王诗平淡质朴,但是在立意上陆游一诗更关注百姓疾苦。
p>
(
2
)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
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先以“山雨萧萧作快晴”写出春天气候的倏忽多变,再以“郊同物物近清明”点
明时序,曲折有致。
B
.
“化如解语迎人笑”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了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
表现了人
们的欢愉之情。
C
.
“草不知名随意生”
,虽是无名小草,但处处
映人眼帘,烂漫无边、新翠欲滴,春天的
气息非常浓郁。
p>
D
.
'
颈联笔锋一
转,尽管春天如此妩媚,人们都为春天的到来而心境欢忭,但诗人因年
事渐高,游兴阑珊
。
E
.本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杜甫的
诗风类似,且善于以叫白晓畅之语创造出新的意境,寓
警奇于平淡。
@
(
2
)全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
(
1
p>
)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
2
)诗人在前两联极写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
析。
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r>
A
.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一场潇潇小雨过后,天气很快就放晴了
。诗人
来到小园漫步,不仅空气显得格外清新,而且景物更明洁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p>
B
.
“晚节渐于
春事懒”一句,是说人们因春天的到来心情欢畅,诗人虽年事渐高,但游
兴不减。
C
.
“病躯却怕酒
壶倾”一句,
“却怕”二字,既是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带无心饮酒的主
观情感。心情抑郁、颓唐,已得到具体说明。
D
p>
.
“睡余苦忆旧交友”一句,写对友人的思念,不是“长忆”而是“
苦忆”
,用字分量极
重,表现了友情之深。
(
2
)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
画面
(
3
)
这首诗在使用手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蝶恋花
•
春暮
李
冠
p>
1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
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
1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
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
2
)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句,以为“红
杏枝头春意闹”
、
“云
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
暮春三首
(其一)
朱淑真
才过清明春意残,落花飞絮便相关。
衔泥燕子时来去,酿蜜蜂儿自往还。
风静窗前榆叶闹,雨余墙角藓苔斑。
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
【注释】①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
(
1
)结句“闲”字含义丰富,谈谈你的理解。
·
(
< br>2
)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赏析。
1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
(
1
p>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
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增
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
B
.题目中的“望”具有统领全篇内容的作用,
下文所写内容既有诗人亲眼之所见也有诗
人想象之景象,全诗采用了虚实结合。
C
.
“谁家哭”表现
寒食节人们在祭奠先祖时的痛哭情状,凄凉悲惨,令人心怀惆怅,追
思怀远。
D
.颈联中“尽是死生别离处”一句与《长恨歌
》中“悠悠生死别经年”抒发的是相同的
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之情。
(
2
)诗歌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
特点,请分析。
17
.诗歌鉴赏
寒食野望吟
,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p>
(
1
)下则对这
首诗歌的分析和签赏,正确的两项是
A
.白居易,字太白,唐代诗人,晚
年又号青莲居士
B
.题目中的“望”
具有统领全篇内容的作用,下文所写都属于诗人亲眼之所见、亲耳之
①
所闻。
C
.这首诗既描写了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让人心生惆怅,追思
怀远,又折射出唐代清明
节、寒食节扫墓的习俗。
D
.
“谁家哭”
“哭不闻
”诗人通过听觉的直接描写,表现了节日祭奠先祖时的痛苦情状。
;
E
.
p>
诗歌最后一句,
以景结情,
借黄昏萧萧雨中
扫墓人归去的场面描写,
抒发了凄凉之情。
< br>(
2
)
与
《钱塘湖春行》
相比,
两首诗都写了自然景物,
但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却有不同,
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做具体分析。<
/p>
18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
7
﹣
9
题。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
1
)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提到的传统佳节
相同的一项是
....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C
.今夜
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2
)
“千里孤舟济水旁”历来为
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
/p>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
.品读韩愈的《晚春》
,完成第<
/p>
7
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
1
p>
)下列诗句中,和本诗所写的季节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B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C
.夜雨轻寒拂晓晴,牡丹开尽过清明。
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描写了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
B
.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
不久,因而
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
C
.诗人
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
晚春满目
之风采。
D
.诗人通过“草木”有“
知”
、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
钱
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热爱之
情。
(
3
)如果
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请说出你从这首诗中感悟的
哲理。
p>
20
.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
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
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
,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
①
②
③
④
【注释】①帝里:京城长安。②茗:茶。③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④
陶公:指陶渊
明。
两首诗都写到了“
茶”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21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各题。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
1
)对上面这首词理
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阕
说春将尽,花已残;下阕说风送号角使我惊醒,明月送来秋千影。
B
、天暖之感为“乍”
;天冷之感为“轻”
;风雨之定为“方”
: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
现对天
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
C
、
“入夜重门静”以虚境象征词人痛苦的心境:夜色降临,词人心情更加
黯然沉重。
D
、结句指出溶溶月光居
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词人写物只写物之影,但确实蕴
含了隽永的词味。
(
2
)这首词描写
了风雨、庭轩、残花等典型景物,渲染了凄冷、伤感的氛围,表达了词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清
明
姚化勤
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
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面
不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
子孙上坟来。
”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古老
的豫东
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
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乡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了。相似的唯有迷蒙的雨,缠绵的风,
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灵魂伴着父亲一代人的谢世,恐怕早就丧失殆尽了。
此刻,我站在葬着爷奶的祖坟前,
不禁想起儿时跟随父亲前来扫墓的情景,想起
当时的清明节。
那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啊!绝非仅仅添坟烧纸、摆
设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绝非单单
“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耕耘劳作,它更多地凝聚着先人遗传的美德,该是“谁言寸
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千古诗句,是幼苗对阳光,子女对父亲、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
进入农历二月中下旬,清明节莅临了。乡亲们对
已故亲人的怀念,就像自然地向
着阳光生长的禾苗,也泛青拔节、萌发葳蕤起来。到了清
明节的当天,子孙们则早早地
赶到祖茔。当虔诚地祈祷已故的亲人们“尚飨”的时候,便
油然地想起了他们的恩德,
想起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反躬自问:我们的行为有无玷污祖
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业,
起码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列祖列宗们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
吧
听母亲讲,父亲青
年时,正赶上家乡闹黄水,爷奶讨饭死在外地,曾经念过几年
“子曰”
< br>“诗云”的父亲,几次放过被人聘为教师的机会,推车贩盐,扛活打工,拼命地
多
挣钱以养家糊口。累死累活十多年,终于实现了爷奶的遗嘱﹣﹣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
叔成
家立业。等黄水过后,又起回爷奶的遗骨,安葬在自己归来开垦的田地上。为此,
他做出
了多大的牺牲!
以至
肚里的墨水全变
成了汗珠,
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
象。
}
一种古老的文化,仿佛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成
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庄稼人。父亲时代,村里的民风淳厚,温馨和谐,也可以用两句唐
< br>诗来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老人们的生活闲适而安逸,虽然不够富裕,
但一户户篱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着古典意味的殷殷亲情。休说作
奸犯科或伤风败俗了,即使轻浮放浪都是一种过错,至于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孙,更会
遭人唾弃。
可如今,
尽管风雨依旧,时令依旧,而实质上,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
犹如失去灵魂的人
,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依旧的风里,你再难寻见“杖藜扶我过桥
东”的悠然老人,他
们被子孙当作包袱抛在了外边。爹住瓦房儿住楼,爷爷奶奶住村头
﹣﹣住进村头的小屋里
,打发着凄凉的暮年。依旧的雨中,你也再难觅到“遥指杏花村”
的牧童了,他们也逐渐
进化为城里的孩子,变成金丝笼里的鸟,囚起野性,囚起天真,
囚出对“龙”
“凤”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颐指气使,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乡
的打工族,他们丢掉了泥土的本色,不伦不类地嫁接起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
僻
的乡村里也出现了烫发描眉的女孩,出现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现了宝贵儿女、奴
仆老
人的现象。试想,谁会舍得自己的小宝宝去做什么牧童呢
直到
15
年前,沿海的村庄恐怕全现代
化了,这儿仍在使用大概还是秦汉时发明
的三吊弯铁犁,继续演绎着文人们称作“田园牧
歌”的恬淡和清贫。没想到,自从第一
对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人们思想大
变,一心挣钱,日渐富裕,日渐时髦
起来。
“牛背横笛信口吹”
的牧童,包括辘辘摇月亮的风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
了尽头。从这大野的深处,
我分明感觉出了古老乡村断裂的欢乐和痛苦,莫非任何变革
都必须付出代价根深蒂固的传
统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记得父亲病故时,
举村皆哀,
家家
来人奉礼致祭。可几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们,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
钱”<
/p>
!铜臭熏心,以至于此。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纯朴的村庄也死了﹣﹣死在一个灵魂
泯灭、金钱至上的小楼换茅屋的时代里。
雨越发地密了,迷蒙一片;风越发地紧了,咝咝作响。想起父亲,想起四叔,蓦
地也想起一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仪。可我的逐步富起来的乡村呢礼仪哪去了难道它只
是一种上坟的形式想着,想着,我忘了坟前的潮湿,不禁双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唤着:< p>
爷爷、父亲,我的传统的清明节啊,魂兮归来!
(选自《散文选刊》
,有删改)
p>
(
1
)作者认为,清明应该是个具有哪些意
含的节日
(
2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
②昔日的清明节
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
(
3
)
这篇文章前后使用了对比的手
法,
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情感
(
4
)面对
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
谈谈你的看
法。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列小题。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
”关于清明,
《岁时百问》讲:
“万物生长于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
统历》云:
“清明者,谓
物生清净明洁。
”明代张岱《夜航船》亦讲:
“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
取洁齐之义。
”时至清明,已入深春,莺飞草长,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
景明。
清明作为节气
,有起源于周朝之说。据张岱《夜航船
•
天文部
•
时令》讲:
“周
公始定二十
四节,以合二十四气。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冬
至和清明。古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
十二候,
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
称候应。
p>
清明三候是:
初候桐始华
(华,
即开花)
;
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
。这早在《逸周书
•
时训解》即有记载:
“清明之
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鴽
是鹌鹑一类的鸟,
“田鼠化为鴽”
,是
古人的一种错误认识。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说起清明,就不能不谈到寒食。据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
念春秋时晋国
的贤人介子推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等诸臣逃亡去国十九载,
返国后封赏功
臣,
独介子推无封无赏。
子推作
《龙蛇
歌》
而讽之:
“有龙矫矫,
将失其所;
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入深渊,得其所安;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
< br>”子推遂偕母隐于
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子推抱树焚死。时人为悼念子
推,于其忌日禁火冷食。
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二日,亦有前三日之说。
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
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几乎成为“同一个节日”<
/p>
。据唐代杜佑《通典》载:
“寒食
上坟,
《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
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至此,寒食被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确
定下来。俗话说:
“清明到,儿尽孝。
”唐代白
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
“乌啼鹊噪昏乔木,
< br>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 br>冥寞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
”由于寒食禁火,故清明取火曰请新火。
p>
“从来禁火
日,
会接清明朝。
”
在清明这一天,
皇帝亦将新火赐予近臣,
以示恩赏。
唐代韩翃
《寒食》
< br>诗写的便是公侯大臣受皇宫赐火: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
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
|
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
< br>,亦始于唐代。寒食一日,再加前后三日,共计七
日假,
相当于近年来的
“黄金周”
。
“梨花风
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
由于唐
代以后,
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
,又是“法定假日”
p>
,所以除了祭祖扫墓而外,尚有春游、
踏青、插柳、放风筝等风俗。
谚云: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又云:
< br>“清明去踏青,
不害脚疼病。
”
宋
•
范成大
《春日田园杂兴》
有句: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鼓过清明。<
/p>
”
因而清明或曰寒食庶几成为一个“旅游节”了。
《寒食与清明(金台随感)
》
(
1
p>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深春时节,清明到来,当时风清景明,正与其清洁明净的含义相符。
B
.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贤人介子推,后来相沿成俗,成为节
日。
C
.
到
了唐代,
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时间前后相差不大,
人们已经把它
当作
“同一个节日”
。
D
.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
,共
计七日假,就像我们的黄金周。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
它们作为节气是早于作为
节日的。
B
.寒食节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清明有“清明到,儿尽孝”的俗语,可见这两<
/p>
个节日有着共通的文化内涵。
C
.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面,
在这一天人们禁火
并且吃冷食,
因此才称清明取火为请新火。
< br>D
.清明这一天,人们为逝去的先人扫墓,皇帝也将新火赐予身边的大臣,以示恩
赏。
(
3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作为节气,有一种说法是起
源于周朝,张岱的《夜航船
•
天文部
•
时令》可以作
为一个佐证。
B
.寒食因当日禁火冷食,清明取清洁明净之义。可见中国的节日取名有
独特的含义。
C
.寒食、清明既是“
法定节日”
,又是“法定假日”
,风俗也就不局限于祭祖扫墓,
而变
得丰富多样。
~
D
.清明
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所以清明节具
有丰富深
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24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各题。
清明探源
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
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节可谓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节日。
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和上巳,再加上清明这一节
气融合演化而来。
最
早,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
南子
•
天文训》中说: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
”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
风。
《岁时百问》则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
谓之清明。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
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
传说是
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
从历
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
钻木取
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
新火是古
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
烟节,
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
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
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
p>
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
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
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有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
家哭。
”
/
< br>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古老节日﹣一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
/p>
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反
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
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
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
们称作踏青节。秉
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
大诗人王维诗句
“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
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
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
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
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
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
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
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
/p>
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选自《人民日报》
2015
年
4
月
4
日
)
(
1
)下
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清明只是一种节气,最早就是这
样。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传说中因纪念介
子推而产生的较早节日寒食节有关。
B
.
清明后
来演化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
融合寒食风俗和上巳踏青活动在内的节日,
禁火、
扫墓只是其中部分内容。
C
.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具有“双重性格”
,祭扫坟墓时既
有生离死别带来的悲酸和泪水,
同时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
D
.
清明的一个主要风俗是踏青和洗浴祈福,
这些活动是人们经历沉
闷寒冬以后的一种心
理需要,意在精神调节。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p>
A<
/p>
.作为节日的清明是在古代其他节日基础上发展来的,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融合演化,历
p>
代都承接前代旧制最终形成必不可少的大节。
B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玩的活动,大约是从唐代开始的,这是
人们
把清明节称作“踏青节”的原因所在。
< br>C
.寒食节要禁止生火,这与古代人民得到火种来之不易有关系,改火换火都被人
们看作
是生活中的大事,春天三月恰逢改火时节。
D
.古代人民都十分重视祭祀祖先,唐代的人们将寒食节当作返本追宗的仪
节,并因为清
明、寒食相接近而将扫墓祭祖延时至清明。
p>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A
.清明时节的天气物候特点清爽明净,有些文字记载证明了“清明”这一节气的名
字来
历与气候有关,主要体现风的特点。
/
B
.杜牧
《清明》一诗,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所处的时间和气候特征,
“断魂”
一词符合清明“悲酸泪”这一“性格”
。
p>
C
.每年
3
月
p>
12
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而植树能成为和踏青、扫墓相并列的习俗活
动,跟
政府对民间风俗的官方认定有关系。
< br>D
.
任何传统节日都是在不断的演化中,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
合统一。
25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①
三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
埋葬
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
再也回
不来了。
②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
③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
抚摩他,用粗厉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从此永
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
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
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
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④他问母亲:爸爸种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⑤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神,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强装笑容说:快了,快了,明
年春天的时候。
⑥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
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地走
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
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
没有从地里长出来,唯一看见的是父亲
坟头的小树在风中舞蹈,那舞姿是那样凄凉。
⑦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
/p>
⑧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p>
⑨十三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
去生命,他成了孤儿。
埋葬娘的那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进土
里后,会再长出来。
⑩十三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
一把米,西来一爿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
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
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
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有些孩子怀疑他
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亲就对孩子黑着
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p>
·
⑪
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
幸福。二十三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教师,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
报答村里人的恩情,
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
< br>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
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
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认一个的女子,
只因为这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鸡卖了,凑足
他的学费。
⑫
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
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候,他偷偷
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
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三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
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
,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
辈子都还不完的。
⑬
三十三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
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里人,
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
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走
了,再也没有回来。
⑭
四十三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
教育基金会,并
指定要捐给他工作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⑮
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
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也沉默了许
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
“你现在是把自己种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
种方式,最好的方式
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荫凉。
”
(
1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
语言加以概括。
(
2
)第①段中父亲死后“他黑着脸,就是不哭”与第⑨段中母亲死后“但他不哭”
,两
次不哭的原因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
3
p>
)揣摩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
①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神,不忍心
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强装笑容说:
“快了,快了,明
年春天的
时候。
”
②可还是没能看见父亲从土
里长出来,唯一看见的是父亲坟头的小树在风中舞蹈,那舞
姿是那样凄凉。
(
4
)文中的村民们都很
照顾他,那么,他又做了哪些事来报答村人的恩情呢
(
5
)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结尾一段中“报恩有多种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
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荫凉”这句话的理解。
26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暮春
清明风俗
< br>随着寒食、清明、上巳的来临,江南已是红梅零落,樱花渐离枝头,桃花也随雨打
风吹去了。江南的暮春习俗像是在彷徨中寻找着什么寄托。
【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
|
《孝经纬》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三月节。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
”古人
对于“洁”的渴求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暮春时节,寒热不定,疾病时来侵袭。古人认为
这是被压抑的阴气或说瘴气在作怪。用洁净的流水来清除浊邪成了必要举动。
明代以来,江南地区产生了许多以水清除浊邪的“
方法”
。如三月初二以桃叶浸井水
服食,传说可治心病。三月初
三取枸杞煎汤沐浴,能使皮肤光泽不衰。人们对这些方法
的信任,大抵都源于临水修禊的
风俗。
修禊,是古人祈福消
灾的仪式,通常在三月上旬巳日临水举行。自魏晋以后,上巳
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
《晋书
•
王羲之传》记载: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
说的就是著名的兰亭雅集。当日,王羲之与众名士相聚曲水之畔,三杯两盏
之后,他联想
到战争的频繁与生命之脆弱,感慨:
“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 br>”
庄周在《齐物论》
中告诉世人: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
长生(彭)
.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
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
通
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
<
/p>
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忠臣介子推舍命追随。
重耳夺回王位后,
与之交恶。
介子携母逃入山中
,
重耳派人纵火烧山,
将其活活烧死。
《庄
子
•
盗跖》载:
< br>“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
燔死。<
/p>
”传说百姓相约禁火以纪念介子推,便产生了寒食节。
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旧时江南
流行冬青叶汁染米蒸食,俗
称乌饭。后来,有人用麦苗汁和糯米做成粉团,流传至今成了
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
其实,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时代就已产生。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
相传是
纪念屈原一样。从唐代开始,每逢寒食,无论贵贱,人们都要祭扫先人坟墓。白
居易《寒
食野望吟》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
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
—
【百姓祭墓自春秋方始】
<
/p>
商周时期,人们相信死后精神不灭。当贵族享尽生前的荣华富贵,跨过生死边界,
①
迎接他的是天上
地下的极乐世界。人有魂魄二气,魂飞九天,前往祖先的世界永生;魄
则留于墓中,享受
随葬品带来的无尽欢愉。贵族们在祭祖方面霸占了特权,他们在宗庙
中和先人的坟冢前祭
祀祖先;而庶民不要说建家庙,连坟包也不许出现。
春秋时期,周朝礼制日渐崩坏,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在先人墓上封土,用作先人墓
葬标记,以便上坟时容易寻找。孔子深爱周礼,对百姓祭墓却表示支持。
《礼记》载,曾
子问孔子庶民该如何祭祖。孔子回答:
“向墓
而为壇,以时
祭!
”百姓扫墓祭祖,从周代
的不合礼法,经孔子认可后在宗法社会中流传下来。
【宋代“黄金周”使三节合一】
隋唐统一后,上巳逐渐变成了春游节。
《剧谈录》载:
“开元中,上巳节赐宴臣僚,
会于曲江山亭,恩赐教坊声乐,池中备
p>
彩舟数只,唯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
焉。每岁倾动皇州以
为盛观。
”这种以皇室为首的节庆,低级官员和庶民只能远远瞻望。
宋代时,官方规定三个“黄金周”
,冬至、初一和寒食各
放假七天。寒食日期往往在清明
前几日,三月三有时与清明重合。久而久之,清明便吸纳
了寒食与上巳的节庆风俗。
宋代以后,清明上墓取代寒食上墓
,成了新习俗。发展到明清时期,江南各地出现了许
多家族祠堂,百姓也可像贵族一样为
先人举行庙祭。但是,庙祭更多的是祭祀祖宗,增
强家族凝聚力。个人对先父先母养育之
恩的追念,仍寄托在墓祭中。
因为节日的调整,原本三月三的春游活动在宋代也移到了清明节。吴自牧《梦粱录》
记
载了杭州清明节的娱乐活动:
“车马往来繁盛,填塞
都门。宴于
郊者,则就名园芳圃、
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
/p>
”
?
上巳郊游,春心悠悠;寒食上坟,冷雨纷纷。氛围判然
有别的两个节日,宋后竟浑
融一体。清明节,人们先出郊外扫墓祭祀,傍晚便携土产回城
,其后则尽情游赏晚春。
旧
时百姓观念中,死后不能直接进入极乐世界,而是由生前功过决定身后归宿。但
是,只要
死后能得到后来人的凭吊与祭祀,便能够不断与人间产生联系,达到一种超越
生死界限的
神格存在。因此,相比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更害怕死后被遗忘﹣﹣“无后”
才是真正的死
寂。从这点说来,介子推、王羲之等华夏先人,都战胜了死亡,得到后人
追思,实现了永
生。这或许就是江南暮春风俗的寄托所在吧。
p>
(文
/
谭昔,有修改)
【读懂
•
文言诗文】
(
1
)句中加点字的意
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
.
B
.向墓而为壇,以时
祭
.
C
< br>.池中备
彩舟数只
.
D
.填塞
都门
.
A
.万物至此皆洁
/
齐而清明矣
'
②
③
④
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
|
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
< br>.
前人之述备
矣
.
以塞
忠谏之路也
.
B
.子推
/
怒而去
D
.每岁倾
动皇州
/
以为盛观
< br>(
2
)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br>
C
.上巳节
/
赐宴臣僚
(
3
)将下面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
4
)下列对《寒食野望吟》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生动说明了唐朝时期寒食
时节祭扫先人坟墓、凭吊逝者的风俗已经盛行。
B
.诗中,有乌啼鹊噪人哭的悲声,也有催人泪下的景致,营造了凄凉悲惨的氛围。
< br>
C
.
“垒垒”
“冥冥”
“萧萧”等叠词的使用,使描绘的景色更形象,富有艺术魅力。
<
D
.末两句诗,九泉之下的先人哭泣,世上的亲人却听不见,道尽了生死离别之痛。
< br>
【感知
•
材料内容】
(
5
)下列对材料内
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自魏晋以后,清明节和上巳节就在同一天,即三月初三。
B
.江南民众制作乌饭和青团的冷食,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C
.春秋时期,贵族和庶民们才可以建家庙和坟冢祭祀祖先。
D
.宋代的“黄金周”渐使清明节融汇了寒食、上巳的传统。
(
6
)庄周与王羲之对待“彭殇”的态
度一样吗结合材料说说理由。
、
<
/p>
【体悟
•
微言大义】
(
7
)说说你对“
‘无后’才是真正的死寂”这句话的理解。
(
p>
8
)今年清明节期间,不少网店提供“代客扫墓”业务,收费从
p>
200
~
1000
元不等。对
此,市民看法不一,有人认同,有人反对。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2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下列各题。
p>
【材料一】
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时间在农历的三月,
是冬至后的第
105
天,
在
公历的
4
月
5
日左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标志季候和农业活动的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
《淮南子
•
天
文训》
中说:
“春
分后十五日,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
”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
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
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
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 br>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
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
桑
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
好时
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
点豆”
、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正是说的
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
“清
明节,
命蚕妾,
治蚕室。
”
说的
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
“清明节”
还只是一个节气,
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
了重要条件,该节
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
清明后来演化为民俗节日。由于其主要风俗活动是祭祀,故又称鬼节、冥节;由于
其还有
踏青郊游的风俗,故又称踏青节。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
明,春回
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
长期保持着
清明踏青的习惯。
【材料二】
清明节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
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
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
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
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
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
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
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
< br>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
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
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当初伴随他流
亡的功臣,唯独忘
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
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
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
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
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这时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
山,却始终没见介子推的身
影。三天后大火熄灭,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
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
恸哭。
装殓时,
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
上写道:
“”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并
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材料三】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
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
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
禁
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
~
早在远古时期,当人们懂得以太阳和月亮来指示季节以
前,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
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那时候,天上的大火和人
间的火,被想象为有着某种神秘关系。每当仲春时节大火星黄昏
时分出现在东方之时,
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为庆祝这一特殊时间,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
式。仪式之一便是熄
灭掉去年相传下来的全部旧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
的一年生产和生活
的起点,其名目叫作“改火”
。
《周礼
•
司炬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p>
,所谓修
火禁便是禁火,是监督大家将一切旧火全部熄灭,表示过
去的一年已经全部结束,以保
证全民改用新火,使人间的火与天上的火一致,使人事与天
象合一。周代还有改火之举,
即根据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工具钻木取火。而每次改火之
后,就要换去新火。新火未
至,就禁止人们生火。由于旧火和新火不相接,自然会事先做
好许多熟食供改火时食用,
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变成了一种冷食习俗。以后,才与介子推
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
节,时间长达一个月。由于不利于健康,影响生产,以后便缩短
时间,从七天、三天逐
渐改为一天。
(
1
)阅读材料,以“清明”为例,说说节气与节日的区别。<
/p>
(
2
)根据【
材料三】
,推测一下“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的原因。
p>
(
3
)根据上下文,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
一句填入【材料二】的横线处。比较恰当的是
A
.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B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C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D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
答案与解析
1
.
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
按时间先后顺
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
.①③④②
B
.③①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把握传统文化的能力。
【解答】
p>
从题干来看,要求选出“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所给的诗句,圈出诗句中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习俗,明确涉
< br>及的节日,最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题中,①“千门万户瞳瞳曰,总把新桃换
旧符”
,从“新桃“旧符”可知,这是春节;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由“乞巧”
“秋月”
“穿红丝”可
知,这是七夕。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
由”
寒食过“坟上“等可知,这是清明。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由”
桂花
“正月”可知,这是中秋。按照时间先后应为春节、清明、七夕、中秋,
故选:
D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
/p>
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
年
1
月
30
< br>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
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距今已有
2500
多年历史,
又叫踏青
节、
三月节、
祭祖节、
植树节等。二十
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
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
< br>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清明节的习俗是半
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
/p>
材料三: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
的习俗,而每到此时,
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
植旁随意焚眷烧纸、
燃放鞭炮。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人们在追念、祭奠先
人的同时,却忽略
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
(
1
p>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
念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
2
)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
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
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p>
(
3
)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
p>
倡议书
清明节
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
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
议。右面的倡议书有两处不妥,请提出修
正意见
。
【分析】
第一则材料介绍了清明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二介绍了清明节
的一些传
统习俗。材料三介绍了清明节扫墓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
【解
答】
(
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材
料二中的“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
意思。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可知清明作为节
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
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
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清明节的习俗是
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
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可知
清明作为节日的特点。
(
2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看图可知,图中两个小孩子正在种树,两个小孩子正在种花,
它们身旁的一株柳树长出了新叶,身下的地上长出了青草,由此可见这幅图表现了清明
草木萌发,植树种柳的习俗。
{
(
3
p>
)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细读这则倡议书可以发现,这则倡议书没有称谓,也就是倡
议的对象,应在第二行顶格写“亲爱的市民们“。同时这则倡议书的末尾没有发出会议
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是某种建议。填加即可。
答案:
(
1
)清明作为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物候
p>
划分标志。作为节日,它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
列风俗活动。
(
2
)草木萌发,植树插柳,人们开始
农耕。
(
3
)缺少称谓,应加上“广大市民们“。
结尾缺少倡议者的决心
和希望或者某种建议。应加上“让我们行动起来,文明祭扫,共
建美好家园“。
3
.班级开展“走进传统节日﹣﹣清明”为主
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
材
料一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
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
谚。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记载:
“清明节,命
蚕妾,治蚕室…
…”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
[
材料二
]
清
明节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
帝王将相“墓
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
风俗。此时春意
盎然,四野明净,于是还有踏青游春、蹴和、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
一系列的风俗。<
/p>
(
1
)根据上
述两则材料,探究“传统节日﹣﹣清明”有何特点。
(
2
)下面古诗中没有涉及清明节相关习俗的是
B
A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B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C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D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p>
(
3
)中华文化促进会面向全球征集“七大
传统节日徽标”
,线条简单、人物生动的“清
明印”脱颖而出,
请简要说说它的寓意。
?
【分析】
(
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由
[
材料一<
/p>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
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可知,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适宜农耕;由
[
材料二
]
“清明节始于
周代,至今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
“于此日祭祖扫墓”
“还有踏青游春、
蹴和、荡秋千、
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的风俗”可知,清明节历史悠久,民俗丰富。
p>
(
2
)本题考查
对清明节相关习俗的了解。
ACD
.正确。
B
.有误,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意思是: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
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
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是端午节。
故选:
B
。
(
3
)
本题考
查文图的转化。
在一方中国印上刻有两人,
一人执香跪拜,
p>
一人用执帚扫墓;
印章下方是“清明节”三个汉字和英语译文。寓意
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焚香
祭扫以寄托哀思。
【解答】
答案:
<
(
1
p>
)气候转暖,适宜农耕;历史悠久,民俗丰富。
(
2
p>
)
B
(
3
)清明节人们焚香祭扫(或祭祖扫墓)
,以寄
托哀思(或怀念先人)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
1
p>
)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DE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
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
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
抒发复杂的感情。
B
.寒食,亦称为
“禁烟节“、
“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
< br>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
< br>蹴鞠、等风俗。
C
.
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
表现季至暮春,
时逢寒
食,
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
.
“北极”和“南溟”
,前者说明
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
p>
.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
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
(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
(
2
p>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解答】
(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文章的思想
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注意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
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内容和情感错误.
D
项,
“北极”和“南
溟”
,
是
虚写,
不能视为
“皇上的位置”
和
p>
“逐臣将去之地”
,
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
远.
E
项,
“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
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
2
)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基本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
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
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
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
、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
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
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
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从“北极
怀明主,南溟作逐臣”一句可以读出诗人
被贬职南方蛮荒之地,突出内心的无比惆怅和伤
悲的思绪;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形象别致写出作者思想
的愁绪.
答案:
(
1
)
DE
(<
/p>
2
)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②浓浓的乡愁
:途中思念故园,内
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 br>
/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
/p>
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
p>
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赏析:
这
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
友人
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
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
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
情,对君主的惦念.
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
梅发时。
③
盘出高门行白玉
,菜传纤手送青丝。
④
巫峡寒江那
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
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
/p>
和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④那:
“通挪”
,
移动。
¥
(
1
p>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诗
人看着眼前的“春盘”
,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
B
.颔联写诗人想象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突
出了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C
.颈联
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蛱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D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p>
(
2
)
“杜陵远客不胜悲”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
【分析】
略
【解答】
1
.
B
p>
~
B
“想象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
,应是回忆当年太平盛世时的热闹情
景
2
.参考答案:①因国家的处境而
悲伤。以往立春时,两京热闹美好,时过境迁,国家动
荡不安,
让诗人悲伤不巳。
②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
自己历经战乱
,
漂泊他乡,
“此
身未知归定处”
p>
,自己萍踪难定,前途渺茫,这让诗人感到真切的悲苦。
6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
鸪
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
燕子轻。
②
春婉娩
< br>,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
①
②
①
< br>
[
注
]
①酴醿(
t
ú
m
í)
:一种观赏植物,古有
“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娩:天
气温和。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p>
DE
A
p>
.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
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
B
.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
,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
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
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
/p>
C
.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
,把画面展
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
木幽深的立体感。
D
.上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
“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
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
醉人的春景。
E
.
< br>“送了斜阳月又生”
,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
议论
融为一体。
(
< br>2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
}
【分析】
(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
学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
2
)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思想内容。
【解答】
(
1
p>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 br>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
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
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
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
照
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
“前
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则写静景”中“动景”
“静
景”要互换位
置;
E
项,结尾没有议论,而是抒情。
(
2
)本题题可根据下片的关键词体会
词人在描写景物中抒发的情感。
“残花”点明了暮
春;
“残酒”体现了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
“客飘零”点明了自己漂泊他乡,
愁绪多;
“送
了斜阳月又生”感叹时光流逝。通过对这些关键词
的分析理解,可知,词人在下片主要
是借景抒情,感叹时光流逝,伤春及孤独飘零之感。
答案:
(
1
)
DE
(
2
)下阕
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
“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
愁而愁不去。
“客飘零”
,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
娱少愁思多。
“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
流逝,春光难留。
p>
…
译文:
树上的枝叶已经是枝蔓成荫了
,曲折回廊幽深的栏杆中点缀着小小的红色花朵,酴醿已
经开花,蜜蜂正抢着来采蜜,闹
闹嗡嗡;杨柳之间,燕子在轻快穿梭。
春日天气温暖而也近晚
春,春天已经快要过去了,而人还在奔波飘零之中。晚春将尽花
已残,借酒消愁酒亦残,
醉过之后,仅有片时清爽。酒醉中暂且打发一天以迎接新的一
天,然而斜阳已去,月要东
升,寂寞长夜又该如何度过呢。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但不
是一般对春天的赞歌,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
<
/p>
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春老去的喟叹。
p>
上阕四句七言,很象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不仅平仄相
合,后两句的对仗也
极为工整。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写的绝句《四时田园杂兴》
六十首,
“也算得中
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 br>(见《宋诗选》中范成大简介)
.这首《鹧鸪天》的上阕,就很
< br>象是《田园杂兴》中的绝句,也带有意境深刻,不重词采,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
< br>不同的是,这首词的上阕舍弃了作者在《田园杂兴》中融风景画与风俗画于一体的笔法,
< br>而侧重于描绘庭园中的自然风光,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幅风景画。
既然是画,就必然要敷色构图。起句“嫩绿重重看得成”
,就以“嫩绿”为全画
敷下了基
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重重”
,指枝上的嫩叶重重
叠叠,已有绿渐成阴的感觉。
“看得成”
(
“得”一作“渐”
)
,即指此而言。当然只有这第一句,还不
成其为画,因为
它只不过涂了底色而记。当第二句“曲阑幽槛小红英”出现时,情形就完
全不同了。这
一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构成了整个风景画的框架;二是有了
色彩的鲜明
映衬;三是有了一定的景深和层次感。
“曲阑幽槛”
,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
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
深的立体感。
“小红英”三字极端重要。这三个字,不仅增强色
彩的对比和反差,重要的是,它照亮了全篇,照亮了画面的每个角落。画面,变活了;
春
天的气氛变浓了。正可谓“一字妥贴,全篇增色”
。
“小”字在
全词中有“大”的作用。
“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
(王安石《咏石榴花》
)范成大此句正合王诗所说。
#
“酴醿架上蜂儿闹
,
杨柳行间燕子轻”
,
是对仗工整的两
句,
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
“嫩绿”
、<
/p>
“红英”之中引开,放在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如果说,一、二句两句是静止的画面,
p>
那么,有了三、四两句,整个画面就动静结合“酴醿”
,又作“荼,
俗称”佛儿草“,落
叶灌木。
”蜂儿闹,说明酴醿已临开花季节
,春色将尽,蜜蜂儿争抢着来采新蜜。
“杨柳
行间燕子轻”极富
动感。
“蜂儿闹”
,是点上的特写:
“
燕子轻”
,是线上的追踪。说明燕
子在成行的杨柳间飞来飞去,
忙于捕食,哺育乳燕,上阕四句,有画面,有构图,有色
彩,是蜂忙燕舞的活生生的风景
画。毫无疑问,词人对这一画面肯定注入了很深的情感,
也反映了他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思
维。但是,盛时不再,好景不长。春天已经结束,词人
又怎能不由此引起伤春而自伤之情
呢
7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
分香
俗共夸。
③
p>
白下
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p>
④
⑤
卞侯墓
下迷芳
草,卢女
门前映落花。
,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
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
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
1
)与杜牧《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
2
)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抒发
< br>
①
②
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
【
分析】
(
1
)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
级为鉴赏评价
D
.
< br>(
2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解答】
p>
(
1
)作答本题关键在于找出本诗描写清明
景物的诗句,分析其意境特点.
“新烟
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
共夸”
,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而“清明
时节雨纷纷”
,
描写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
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
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
也截然不同.
(
2
< br>)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
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
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
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
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
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题目提示的很清楚,诗人
的情感有变化,
提示
考生答题时要分
析诗歌的每一联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
第一联表达的是愉悦欢欣之情;
第二联表达的是在清明时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第三联生发“人生如朝
< br>露”的慨叹;第四联将仕途如意的喜悦和渴望成就功名的豪情显露无遗.
|
答案:
(
1
)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
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
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拂水依水,
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
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
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
(
2
分)杜诗开
篇描写一
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
衣衫,
心情凄哀.
(
2
分)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
蕴含的
情感也截然不同(
1
分)
.
(
2
)第一联以欢快的
笔调,描写了清明时节禁垣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景象,作者身处
其中,愉悦欢欣(
p>
2
分)
.第二联以“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
回归清明的主题,不言己情
而言众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
地的思乡之情(
2
分)
.第
三联运用卞侯和莫愁的典故,即使忠如卞侯,美如莫愁,也只留一堆芳草,供人凭吊,
陡然生发“人生如朝露”的慨叹,悲从中来(
2
分)
.第四联“待诏”
“酒醉京华”
,将仕
途如意的喜悦和渴望成就功名的豪情显露无遗(
2
分)
.
(每点(
2
分)
,答出其中任意三
点给满分)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
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这句诗化用了《孟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一
个
齐人命名是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后却在其妻妾面前说谎话,夸耀说有富人请
他喝
酒。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
绵山被
烧死。
(
1
)首联起句着一“笑”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
2
)诗人颈联用典,它的作用是什么
②
③
①
p>
(
3
)尾联诗人借用反问和景物描写,表达
了怎样的心情
【分析】
(
1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炼字的能力;
`
(
2
p>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用典的作用;
(
p>
3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答】
解析:
(
1
)理解“笑”的艺术效果,应该从手法、内容、情感方
面进行分析.这里的“笑”修
饰的是“桃李”
,所以使用了拟人
的手法,表现了“桃李”在佳节清明盛开的情态;另外
再与下句“野田荒冢只生愁”中的
“愁”进行比较分析,便知“笑”与“愁”形成了对
比,使得愁更愁;
< br>
(
2
)
首先阅读颈联,
结合注释②③把握此联使用的典故,
然后根据
“齐人”
和
“介之推”
两种不同的行为,分析其作用;
(
< br>3
)
解答本题,
首先阅读尾联,
明确反问句和景物描写的句子,
然后体会诗人的心情.
“贤
愚千载知谁是”
“蓬蔫共一丘”说明现实世
界贤愚混杂、是非不分,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与
无奈;
答案:
【
(
1
p>
)采用拟人,描摹清明时节桃李争相绽放的情态,生动可爱;又与荒冢生愁形成鲜明
对照,愁苦意绪更浓.
(
3
分)
(
2
)诗人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了对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和不慕名利的高洁品行的赞
许.
(
3
分)
<
/p>
(
3
)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现
实世界的愤慨与无奈.
(
2
分)
译文: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
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
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
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
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
: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
/p>
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
p>
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
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
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
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
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
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
毫无人格尊严.
而
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
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
抱
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
叹地
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
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
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
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
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
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
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
< br>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
实则愤激.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清明即事①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
[
注
p>
]
①开元十六年(
728
< br>)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
怀,写下这首诗。
②茗:茶。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r>
B
A
.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写出漂泊在外的
游子的一片愁苦。
B
.颔联采用以
动衬静的手法,进行有声有色的特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唐人游春访胜、
踏青戴柳等风俗
。
C
.中间两联写人们乘坐马车,穿
过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物复苏的郊外,看见花草齐
生,莺飞蝶戏的美景。
D
.全诗寓情于景、情境交融,抒写融融春光里
无尽的感慨,自然而传神地表达
JLH
诗人
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
2<
/p>
)本诗最后一联诗人为什么要“酌茗”请简要分析。
【分析】
(
1
)本题考查
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
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
的把握。
。
(
2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本诗最后一
联诗人为什么要‘酌茗’
”
,要求分析原因“酌茗”的原因,其实是间接地对诗歌情感的
考查。
p>
【解答】
(
1<
/p>
)
B
.
“颔联采
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分析错误,应该是“动静结合”的手法。
故选
B
。
(
2
)可从第一联中的“愁思”入手,从借酒浇愁的角度分析。
“空
堂坐相忆,酌茗聊代
醉”指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一动
一静,两个镜头浦,
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
默一饮而尽,叹口
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
的大自然、欢愉
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
的天真自由,
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
辛难挨,还
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
却又于心
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想通过“酌茗”来排遣。
<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