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教案及作业题
-
21.
古诗二首
<
/p>
1.
学习两首古诗
,
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意境和节日习俗。
教学
要求
2.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
,
p>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
诵古诗。
3.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
力。
重点
难点
教学
课时
1.
学会本课的生字
,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
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背诵课文。<
/p>
3.
理解诗句
,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
体会诗歌表达
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
,
体会诗的意境
,
了
解诗的意思。背诵两首古诗。
两课时。
一
介绍背景
,
导入新课
1.
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
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
今天
,
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
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
明》。
3.
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
: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
宝
13
年(
754
)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
长
安十年。
建中年间,
因作一首
《寒食》
而被唐德宗所赏识,
晋升不断,
最终官
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
803
年-约
852
年),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
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
26
岁中进士,授
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
史馆修撰,
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
/p>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
p>
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
/p>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大杜“。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
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
< br>,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
借助工具
书自学。
三
深入探究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p>
2.
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
理解字、词的含义。
《寒食》
(
1
)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
p>
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
按风俗家家禁火,
只吃现成食物,
故名寒食。<
/p>
(
2
)春城:
春天的长安城。
(
3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
4
)五侯:宦官宠臣。
《清明》
⑴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
扫墓、
踏青、
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
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
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
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
绪低落,神魂散乱
。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
后人多用
“杏花村”
p>
作酒店名。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4.
从哪些诗句中
,
< br>你可以体会出古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感情
?
四
小结
<
/p>
读了这两首诗
,
你从整体上了解了哪些<
/p>
?
《寒食》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
,
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
讽刺。
《清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p>
五
指导有感
情地朗读
,
背诵古诗
1.<
/p>
由于古诗不易读懂
,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可以通过学生早就知道的课文引入古诗
,
以
< br>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
:
“你们以前知道的古诗当
中,有哪些是讲节日的。今天
,
我们
学
习两首唐代大诗人写的关于节日的古诗。”
2.
图画并不能包括古诗所表达的全部感情和意境
,<
/p>
在讲解时可采取一边用优美的语句勾
勒当时的情景
,
一边让学生闭眼自由想象画面的方法
,
从视觉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
我们的画面
,
感受古诗意境
,
体会作者的感情。
p>
1.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
体会诗的意境
,
了解诗的意思。
2.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
,
培养学生的想
象能力。
3.
学习古诗
,
体会诗人描写的意境。
古诗的朗读录音。
一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
你们看到了什么
1.
p>
今天
,
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的两首古诗《寒食
》和《清明》。
板书
:
寒食
清明。
2.
简要概括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二
检查预习
请问读熟这两首诗的同学有多少
?
读懂
的又有多少
?
三
深入探究
,
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注意字音、停顿、语调
、语速等。
2.
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的内容。
4.
检查,点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寒食》
(
1
)“春城无处不飞花”。“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
p>
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
2
)“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
的柳树。当时
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
宠。
(
3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
宫却例外
,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
用“传
”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
/p>
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借汉喻唐,
< br>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
专权跋扈的
宦官。这两句是说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
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清明》
(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
2
)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5.
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
背诵古诗
1
.
由于古诗所描写的事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
,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讲些节日的
习俗,特别是古代的一些习俗
,
以此让学生了解古诗
,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在教学时
,
可把学生感兴趣的节日故事引入到课堂中
,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从而
很自然地导入古诗词的教学中。
21.
古诗二首
寒食
韩翃
春城
飞花
寒食
御柳
汉宫
传
散
五侯
百姓禁火关门
皇宫走马传烛
清明
杜牧
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问酒家
指杏花村
一、默写《清明》
二、把《寒食》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一、关于诗中的两个节日
1.
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
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
世
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
千余
年,
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
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
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
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
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
< br>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
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
汤氏改革后,
寒食节定在清明
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
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
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
2600
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
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
一天,
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
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
伴随着岁月的流
逝,
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
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
史长河,
不过寒
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
,却是千年如一的。